洛陽鏟:盜墓賊的“神兵利器”

我一直不明白為何有人會將考古和盜墓等同起來。

考古重視文化,文物出土後會小心保護起來,有些送到博物館展覽。而盜墓則是單純為了財富,盜一批文物賣出去發財。

盜墓者必須快速解決,常常破壞了文物,而考古則要多番準備,邊挖邊保護。所以現在的考古,很多情況都與盜墓者搶時間。

不過,兩者倒有一個共同點——都要用到“洛陽鏟”。


洛陽鏟:盜墓賊的“神兵利器”

由於盜墓類小說風靡一時,大家對洛陽鏟似乎並不陌生。洛陽鏟為一半圓柱形的鐵鏟,另一端有柄,可以接杆加長。

使用時插進泥土裡,利用半圓柱形的鏟帶出泥土,然後可以觀察土質,以辨別地下是否有古代墓葬。

洛陽鏟是何時出現的,現在沒有明確下定論。


洛陽鏟:盜墓賊的“神兵利器”

一般認為是20世紀初,河南洛陽的盜墓者李鴨子發明的。後來慢慢改進他的發明,便成了現在洛陽鏟的樣子。

在民國時代,盜墓活動猖獗,洛陽鏟簡直是盜墓賊的“神兵利器”。

50年代,在考古學家郭文軒、蔣若是等人的推動下,洛陽鏟又成了考古隊的必備利器。


洛陽鏟:盜墓賊的“神兵利器”

洛陽鏟可以在破壞較小的情況下取出泥土樣本。而且使用洛陽鏟時,對環境沒有要求,甚至在一些極端情況下,勘測效果比當時那些電子設備還好。

所以,新中國後很長一段時間,考古隊都在使用洛陽鏟。

當然,現在洛陽鏟肯定比不過更先進的電子設備了。

不過,早在明朝其實就有類似於洛陽鏟的盜墓工具了。據明朝地理筆記《廣志繹》記載,“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盜者尚能以鐵錐入而嗅之……”

可見,明朝盜墓賊用的是一種鐵錐,大概類似於現在的鋼釺。

在《民國盜墓史·秘籍卷》中說,盜墓賊分析土壤,是必須要掌握的基本功。


洛陽鏟:盜墓賊的“神兵利器”

學藝不深的盜墓賊會被稱為“二五眼”,意思是半吊子。

而盜墓賊行家則會被稱為“眼毒”,通過一點土,一眼就能看出有沒有墓葬。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眼毒”也算是考古專家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