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25):战国玉璧的三大类型八种制式

玉璧是古玉的一大宗门类,历来为广大藏家所珍重。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是“六瑞”之一。

玉璧,是用玉选料极精,制作工艺极细。来源于《尔雅·释器》:“肉(周围的边)倍好(中间的孔)谓之璧。”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孔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孔径的圆状器统称作璧。

玉璧是我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一直延续不断的品种,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无论在形制、或者纹饰方面都堪称为集大成的历史时期,其制玉的工艺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数量也属历代之冠。

从型制上来看,战国玉璧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型七式:

(一)玉璧的基本型制为——圆形,这型玉璧即是《尔雅》“肉倍好”之所谓、古“六瑞”之属。

圆形玉璧根据纹饰不同又可延伸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光素无纹的素面璧。古玉璧中素面璧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文化期的各阶段都有素面璧的遗存。战汉时期,依然不乏素面的影踪。如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素面璧:直径8.4、孔径3.4、厚0.4厘米,青白玉,局部受沁呈黑褐色,表面光素无纹(图1)。

古玉学步(125):战国玉璧的三大类型八种制式

图1

第二种形式是璧面整体雕琢纹饰不分区域。纹饰内容广泛,主要有云纹、谷纹、蒲纹、蟠螭纹等等。根据纹饰的工艺又可区分为线刻纹饰和浮雕纹饰两种。

线刻如湖北荆州熊家冢4号陪葬墓出土的一件阴刻虺龙纹玉璧: 直径15.4、孔径6、厚0.5-0.9厘米,青玉质,有褐色、灰色、红色沁;扁圆状,薄厚不一,一面有一道明显的切割痕;两面纹饰相同,内外缘各琢两周阴线廓,廓内阴刻网格纹和虺龙纹(图2)。

古玉学步(125):战国玉璧的三大类型八种制式

图2

浮雕如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土的一件玉璧:外径11、内径5.9、厚0.65厘米,灰绿色玉质,局部沁为黑色;两面饰谷纹,纹样单元形态较扁矮(图3)。

古玉学步(125):战国玉璧的三大类型八种制式

图3

第三种形式是璧面分区域雕琢纹饰,所琢纹饰又有二个区域和三个区域之分。

璧面主体分为二个区域雕琢纹饰,如河南许昌张潘乡出土的一件玉璧:直径23.8、孔径6、厚0.5厘米,青玉质,体呈扁圆形;两面纹饰相同,纹饰分内外两区,外区饰四组双身兽面纹,内区阴刻谷纹,两区之间以綯索纹相隔(图4)。

古玉学步(125):战国玉璧的三大类型八种制式

图4

璧面主体分为三个区域雕琢纹饰,如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乙组52号墓出土的一件玉璧:直径31、厚0.8厘米,青玉质;器表内、外缘各隐起起一周廓,两面纹饰相同,以两组略凸起的綯索纹区分为内、中、外三区纹饰;内区为三组双身兽面纹,每组间以一道綯索纹相隔;中区装饰排列整齐的阴刻谷纹;外区为五组双身兽面纹,每组龙尾两两相交(图5)。

古玉学步(125):战国玉璧的三大类型八种制式

图5

(二)延伸发展的型制——出廓璧,即在圆型璧的基础上,于其外缘镂雕出辅助的装饰。

从出廓部分位置的差异又可延伸为二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出廓部分在璧的一端,如湖北当阳杨家山1号墓所出土的一件玉璧:直径10.2、孔径4.9、厚0.5厘米,青玉质,沁蚀为黄褐色;璧面以浅浮雕技法雕琢云谷相杂纹,玉璧正上沿出廓镂雕一龙,龙作回首、鼓腹卷尾状(图6)。

古玉学步(125):战国玉璧的三大类型八种制式

图6

第二种形式是出廓部分在璧的两侧,如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乙组58号墓所出土的一件玉璧:长6.9、璧径4.4、孔径1.5、厚0.33厘米,黄玉质,体扁平;中间玉璧内外周缘起棱,器表浅浮雕排列疏朗的颗粒较大的谷纹,正上方凸出一齿脊,中一穿;璧两侧偏下出廓镂雕相背而立的龙形附饰,龙独角修长,圆目尖喙,体作“S”形蜷曲(图7)。

古玉学步(125):战国玉璧的三大类型八种制式

图7

(三)延伸发展的型制——重环璧,即在圆型璧的基础上,于其孔内又镂雕出一同心圆小璧。

重环璧如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一件玉璧,虽为残件但从遗留形态判断其属此型:直径10.4、孔径2.4、厚0.4厘米,青玉质,个别地方为半透明灰白色;内外分别有大小两个同心圆环,环边起棱,表面饰浅浮雕谷纹;两环间镂雕螭纹,大环两侧镂雕附耳(图8)。

古玉学步(125):战国玉璧的三大类型八种制式

图8

战国玉璧的型制种类大致分为三大类型八种制式,以便古玉辨识的分类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