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爆發,代表人類未來的“AI”,離我們還有多遠?

工業革命為什麼發生在英國?

第六章 判斷


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通過煤+蒸汽機的組合,進入到了“蒸汽時代”,使人類獲得了“雷霆萬鈞”的能量。

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電氣時代”,人類不單學會了傳遞這些能量,還能將這些能量精確地分割。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能源利用效率也越來越高,需要純體力的工作越來越少,相對應的,是腦力勞動的職位越來越多。

如今,工業化的成果,已經應用到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

可是單純地發展工業,並沒有使生產力支線上升。

歐洲在早期工業化積累的優勢,逐漸被亞洲的幾個後輩國家迎頭趕上。

文明等級

一個國家使用多少能源,就能從側面看出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

就像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設想的文明等級。

通過掌握能量控制技術,文明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等級:

  1. 可以主宰這顆行星以及周圍衛星能源的總和。
  2. 該文明能夠收集整個恆星系統的能源。
  3. 該文明可以利用銀河系系統的能源而為其所用。

在這個理論系統中,目前的地球人連第一等級都沒有進入,基本上處於一個零等級的文明。

人工智能大爆發,代表人類未來的“AI”,離我們還有多遠?

之前有一種說法,如果超過10億中國人過上了美國人水平的生活,地球將無法承受。

這話到底是誰說的不重要,所謂“美國水平”的生活,關鍵是能源的利用。

只要能源足夠,無論是什麼產品,都可以大批量的生產。

假如未來人類能解鎖可控核聚變的秘密,在城市中建設“光學農場”。

把你家陽臺的燈換成“太陽能”,晚上睡覺前播種,放入“能量”,轉天就能收穫一週的食物。

按照上面文明等級的劃分,這在未來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如果可以實現,就算1000億人都過上了“美國水平”的生活,也是問題不大的。

工業化使人類對能源利用的效率越來越高,解放了大量的人力,可如今我們卻感覺越來越忙了。

在農耕時代,中國老話講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而如今工業化解放了大量的人力,我們卻感覺比以前更忙了。

“日入而息”是不敢奢求的,只求不要通宵加班就好。

那我們究竟在忙些什麼?

見客戶,做文案,做自媒體,改設計,寫代碼,每天忙得要死。

而這些工作對“能源”的消耗非常少,只需要一臺電腦,一部手機。

那這些基本“不消耗”能源的工作,是否會使文明退步?

顯然是不會的,所以文明等級的劃分,除了能源的使用之外,還有一個就是“腦力勞動”。

那“腦力勞動”的的領域,何時才會出現一次“智能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以電子計算機的發明為代表,推動了信息技術等領域的變革。

人工智能大爆發,代表人類未來的“AI”,離我們還有多遠?

計算機+互聯網的發明,使人類進入到了“信息時代”。讓人類在計算、通訊、軍事等領域,取得巨大的進步。

比如精確制導導彈,到如今的大數據。

而計算機也代替了部分統計、會計、電報這些職位,這些原本需要非常龐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崗位,如今高性能的計算機則可以輕鬆完成。

工業革命解放了人力,讓機器取代了人類的“體力勞動”。如今已經幾乎沒有純“重體力”的工種了,除了運動員之外,很少有人能保持非常“健康”的身材。

隨著“體力”體力崗位的減少,大腦的價值反而更重要了。靠“腦力勞動”的職位越來越多。

到了信息時代,則是取代了部分“腦力勞動”,消滅了一些原本需要大量人腦計算的崗位。

那麼技術的進步,會導致大量失業的情況嗎?

這個問題,並不需要太多的解釋,新的技術總是會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計算機雖然代替了部分“低技能”的工種。但也同樣創造了更多新的崗位,比如“程序員”。

講到這,讓我們再看回我們的問題:

計算機的“信息時代”加上如今AI技術的大爆發,人工智能是不是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比如前些日子的“人工智能”阿法狗,和他的升級版“Master”。

人工智能大爆發,代表人類未來的“AI”,離我們還有多遠?

如果你認為阿法狗就是人工智能,那麼你對AI的認知,偏離了基本的常識。

阿法狗也好,Master也好,他們的本質仍然是“窮舉算法”。其本身,是對圍棋一無所知的。是由幾萬行的“代碼”組成的。

也就是說阿法狗能夠勝利,靠的是計算能力足夠強,通過對所有的可能性進行預判,不向“虧”的方向展開。

天龍八部中,像虛竹棄子置之於死地而後生,破“珍瓏棋局”,阿法狗是不可能出現的。

所以它的本質就是:

人工智能大爆發,代表人類未來的“AI”,離我們還有多遠?

如果人類和計算器比算法,最終輸的一定是人類。

一個AI可能需要大量的算法,但算法不能稱之為AI。

目前市面的所謂的AI概念,比如無人駕駛,人工助手,其本質仍然是算法。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AI呢,真正的AI,是可以自我做出判斷,甚至可以給自己寫“算法”。

現在的“人工智能”,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甚至說還沒有起步,只是一個偽概念。

人類最初級的基本工作,機器人都沒有辦法完成。

想要代替人類的“大腦”,目前看還不現實。

“工業化”到“智能化”的距離,甚至有“農業化”到“工業化”這麼漫長。

向智能發展

好在我們看到未來科技的發展方向,哪怕只進一步,生產力都會千百倍地增長。

那未來的方向是什麼,如何朝“人工智能”邁進。

比如現在最熱的“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最關鍵的是“自動”。

你坐在車裡,輸入目的地後,然後就可以睡覺。

但現在無法“自動駕駛”的原因是什麼呢?

遇到紅燈就停車,遇見障礙就繞過去,這都簡單,目前也可以做到。

但是,開到一半的時候,突然跳出一隻狗怎麼辦?你是撞過去,還是急剎車?如果你剎車,就有可能造成追尾。

再假如,車輛有個零件突然出現故障怎麼辦?車快沒油了怎麼辦?

這些只憑借算法是沒有辦法做出選擇的,超出程序認知的區域,無窮無盡。

所以只能人工駕駛,因為假如超過程序的認知,程序再反過來問你,那就不是“自動化”了。

如果你真的想達到“自動化”,那麼你就一定要100%的自動化,99.9999....%都不行。

實現“自動駕駛”後,那麼汽車時速超過200千米/小時是很簡單的。包括在市中心。

路上面的所有汽車,全部由AI控制。每輛車的車距不超過1釐米。

以目前計算機處理的能力,是可以做到的。

可現在為什麼達不到這個效果,因為超出程序的認知太多了。

所以不可能實現完全的“自動化”。

真正的自動化,包括自我矯正,自動加油,自我維修。

現在的人工智能,像什麼擬人機器人,圖靈測試,目前看來是沒有辦法實現的,AI的雛形都沒有。

因為其底層理論和邏輯沒有突破,目前的AI,還是基於算法。而算法到頭也只是:

人工智能大爆發,代表人類未來的“AI”,離我們還有多遠?

樂觀來看,AI,100年左右可能會出現雛形。

在此之前,應該是實現“自動化”,目的是替你做出不使你降低效率的“判斷”。儘可能減少的人工干預,實現精細的銜接。

真正的人工智能,離我們還有很遠。

現在最重要的依然是“腦力勞動”。

其掌控者,就是我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