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十大名人,阳江最具代表性十大人物

本土 |同城 | 城事 | 吃玩

在这里看见你关心的阳西

摘要:“果然风景不寻常,人在漠阳江上。”正如著名作家吴有恒赞赏的那样,阳江山奇水秀,人杰地灵,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群众性的书诗画活动,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岭南画派一代宗师关山月,涌现出黄云、黄安仁、苏天赐、邓琳、阮退之、林贤治、关振东、冯峥等书诗画和文学艺术的名家巨匠,哺育了大批中青年美术家、书法家、文学家,他们遍布祖国各地,扎根人民,辛勤笔耕,成就斐然。这是阳江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阳江最具代表性十大人物。

1、冼夫人

冼夫人(522—602年),广东南部俚族人(今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山兜村人),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

冼夫人是当地少数民族诸部落共同拥护的领袖。她一生致力于民族团结,促使民族交融合作,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她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当时广南各族人民爱戴的领袖。

阳江市区东山南麓的花厅村,有冼夫人孙子冯盎墓,墓碑题为:“唐越国公冯盎墓。”阳江城的人称为“将军墓”。此外,阳江市境内还有冯三公庙,都是纪念冯盎将军的。高流河畔的蚕蛾岭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建起的回龙寺,现已为冼夫人纪念馆(上见2005年6月3日《南方日报》)。阳春市八甲镇澄垌白水河边有冼夫人庙,阳春双滘镇有冼庙,阳春潭水镇近年在荆山石角咀还建了冼夫人纪念馆。阳西县的冼太庙原来不少,现存的有溪头镇蓝袍村和上洋镇双鱼村两处,早些时间,仍有纪念冼夫人的神事活动。

冼夫人生前,曾在阳春市市区北面的高流河畔建起六平方公里校场(练兵场),又在阳春市潭水镇旗鼓岭修建一个临时练兵场,操练军马。陈隋两代,冼夫人就是在高流河畔的高流圩三次领兵远征广州,平定欧阳纥叛陈之乱和王仲宣抗隋之乱。

梁大同元年(535年),冼夫人和罗州刺史冯融之子即高凉太守冯宝结婚,成了当时俚乡一宗俚汉联婚的佳话。冼、冯联婚是标准的政治联婚,婚后两人总是一起升堂审判案件,俚人看到女酋长高坐堂上,莫不服从,即使俚人首领犯法也能依法处理。冼夫人还约束本宗,使民从礼,俚族人接受了先进的汉文化,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俚汉两族人民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因而政通人和,数州晏然。婚后冼夫人曾在西城、罗城居住过,西城即现在阳春市八甲镇地。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八月,河南王侯景在寿阳(今安徽寿县)发动兵变,高州刺史李迁仕举兵响应叛梁,冼夫人认清形势劝说丈夫冯宝与李迁仕决裂。她带着丰厚礼物,从高凉郡治古城(阳东县白沙镇古城村)率精锐步卒到州府(今阳江市市区),假装送礼。至州府,冼夫人顺利地入刺史府前的棚门,出其不意地攻击李迁仕,迁仕猝不及防,败走赣石,冼夫人与陈霸先合作,擒杀李迁仕,后来又帮李霸先平了“侯景之乱”。

陈永定元年(557年),陈霸先灭梁称帝,建立陈朝。翌年冬,冯宝死,广-会秩序一度混乱。冼夫人忍着丧夫之痛,跑遍所辖州县,力劝大家以大局为重。冼夫人还派年仅九岁的儿子冯仆率领各族酋长到建康(今南京)朝见陈霸先。陈霸先感激冼夫人的支持,封冯仆为阳春太守。

陈太建二年(570年)春,广州刺史欧阳纥叛陈,陈朝派车骑将军章昭达讨伐。当时冯仆还在欧阳纥权辖范围,欧阳纥凭着他的权势,召冯仆到高安,挟之叛陈。冼夫人闻讯,即挥师北上,会合陈师,击败欧阳纥,欧阳纥被擒,救出冯仆。岭南地区又得到和平统一。陈朝封冯仆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后转任石龙(今廉江、化州部分地方)太守;册封冼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

陈至德二年(584年)冯仆死。隋开皇九年(589年)陈为隋所灭,朝廷势力未及岭南,岭南未有所附。几个州郡均推举冼夫人为主,尊为圣母,保境安民。隋文帝派总管(柱国)韦洸来安抚岭南,陈将徐璒以南康拒守,洸至岭下,逡巡不敢进。冼夫人即派孙子冯魂迎接韦洸到广州,岭南遂又安定。隋朝封冯魂为仪同三司,封冼夫人为宋康郡(今阳西县县城以及上洋镇一带)夫人。其孙冯盎为宋康令。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番禺(广州)少数民族首领王仲宣起兵抗隋,岭南各族首领大部分起兵响应,包围了广州城,冼夫人立即派孙子冯暄带兵前往救援。冯暄因与王仲宣的部属陈佛智原是相知好友,迟迟不肯进兵。冼夫人查知内情,大怒,立即逮捕其孙子冯暄,囚于州中牢狱,改派孙子冯盎带兵进攻,盎杀了陈佛智,进抵广州城郊,与隋援军大将军鹿愿会合,击败王仲宣,保住广州。冼夫人又亲自带着骑兵护卫隋文帝派来的侍郎裴炬巡抚诸州,各地首领都前来拜谒,接受隋朝的封爵,岭南从此安定。隋文帝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设置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颁发印章许其发落六州兵马,封冯盎为高州刺史(州治在今阳江市区)。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番州(今广州)总管赵讷贪财残暴,经常百姓,俚族和僚族人民不胜其苦,有的逃亡,有的起来-。冼夫人派长史张融进京朝见隋文帝,揭发赵讷贪赃枉法罪状。隋文帝即派人查办,经查证张融所陈属实,即将赵讷处死。隋文帝还派冼夫人安抚各族。冼夫人巡历岭南州,慰问各族人民,俚僚各族人民都尊崇冼夫人,跟着冼夫人归附隋朝。隋文帝赐冼夫人临县(今海南省临高县)1500户为汤沐邑。

隋文帝仁寿二年正月十七日冼夫人卒,享年85岁,谥号“诚敬夫人”。

由于冼夫人功绩昭著,陈朝曾封冼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隋曾敕封为“石龙郡太夫人”、“宋康郡夫人”,隋文帝谥封为“诚敬夫人”,明太祖谥封为“高凉郡太夫人”,清同治谥封为“慈佑太夫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称她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阳江十大名人,阳江最具代表性十大人物

、仲坃

谢仲坃(1702-1777年),字孔六,号耳溪,生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轮水(今属岗美镇)人。出身清贫,聪颖勤学,立志做个循良官吏,县著名学者刘裔招为婿。

雍正元年(1723年)广东乡试第一名,登解元;雍正五年京都会试登明进士。任长宁教谕,升崖州学正。乾隆四年(1739年)任湖南常宁知县,自带粮食行李下乡调查,常以生萝卜为菜。乾隆六年调任平江知县。先后任耒阳、衡阳、衡山、松滋、光化等县知县,道州、靖州、郴州等知州。乾隆十六年升任永顺府通判,调荆州通判。在荆州任内,相邻的宜昌府办理归州盗案,案连荆州,仲坃查悉该案是州、县官吏受当地豪绅重贿,串通真赃盗贼,诬害良民冤案,坚不会印,遂将案情向监察御史和湖广总督申报,上达朝廷。乾隆派御史复查,平反冤案,重处原巡抚、按察使,惩办-,民心大快。仲玩受皇帝诏见,升任常德府同知。此后,历任长沙、宝庆、永州、襄阳、宜昌、岳州、常德等府知府。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护理衡永郴桂道,次年升驿盐长宝道道台。所到地方均有政绩,乾隆三十九年告老还乡。

仲坃任平江知县时,查悉该县山多田少,土地贫脊,旱地作物荞麦、豆类和玉米常遇旱涝失收,遂将广东红薯引进平江繁殖,聘请广东、福建有种植红薯经验农民去传授耕作技术。发布《劝种杂粮》通告,制定严禁损坏红薯乡规民约。适遇湖南大旱,其他县粮食歉收,唯平江红薯获得好收成,全省迅速推广种植,仲坃遂有“红薯县官”雅号。道光十二年(1832年),平江民众为纪念他的功绩,捐资在县城南、水府庙侧兴建“谢侯祠”,塑有手执红薯的仲玩像供后人瞻仰。

仲坃在两湖任官46年,执法严明,平反冤狱200余宗。72岁高龄辞官回家,儿女到湖南迎接,乘船回到广州,搬上20多木箱行李。广州官场传言,仲坃在两湖历任县、州、府道官,必“满载而归”,两广总督授意税官检查“货物”,开箱呈验,全是些古籍和破旧衣物。他女儿方端(小楼)不胜感慨,赋诗道:“湘帆初转遂归时,三径荒芜返棹迟。父母有恩留梦泽,楼台无地起天涯。七番刺郡多殊锡,廿口为家少立锥。廉吏可为而未可,渊明何日辟东篱。”仲坃知家里缺房少地,留居广州越秀书院讲学。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病逝于书院,终年76岁。著有《楚南纪略》、《山余堂诗集》、《耳溪文集》。

阳江十大名人,阳江最具代表性十大人物

3、恬

何恬斋(1721~1807年),名甘泉,字若虚,恬斋是他的号。阳西县织篢镇大洲村(大)人,人称何五公。何恬斋原籍江城,20岁时在织篢镇上行街买下一块地,开设福记油糖铺(即后来的南盛源、同盛祥两铺),除经营油糖外,还进行凉果加工。何恬斋利用商船到各地收购生果,制成果品,销往各地。其中最出名的是“软肉酥杧”和“蜜饯黄皮”。清代中叶,织篢福记油糖铺在广东享有盛名。

何恬斋的经营秘诀有两条,一是讲求信用,薄利多销。福记铺严格质量,童叟无欺,其货物大部分通过订货发往各地,得到客商信赖。该铺还在阳江、恩平、电白、吴川等地设有分店,全盛时期,在国内有42家分店。何恬斋还在埠场、织篢、塘口开设3间当铺。二是囤积居奇。据何氏族谱记载:何恬斋有三次囤货赚了大钱。一次是海南有6船槟榔经闸坡运往天津,因台风阻隔,驶入织篢避风,大船遭损坏,进退为难,货主只好-卖给何恬斋。次年,海南遇强台风,槟榔失收(当时槟榔既属贡品,又为男女婚嫁之聘物),何恬斋随即将槟榔运往全国各地销售,获取高利。又有一次,他从北方贩回大批枣子制成干果。此后北方一连三年枣子减产,何恬斋卖枣果又赚了大钱。还有一次天旱,恬斋认定当年花生会减产,于是早从电白、茂名等地收购大批花生贮备,果然当年花生奇缺,福记的花生油获利甚丰。

何恬斋有了钱便着手做三件事。一是买田。他将赚来的钱逐年买田,到他60岁时,有地500多亩,田租5000多石。二是买功名。何恬斋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花钱捐了个“文进士”,一者光耀门楣,二者鼓励后人奋发读书。三是建村。他四处物色村址,最后选定了织篢河下游的大“土朗”坡,用高价向曾姓人买下来建村。该村主体七座三间三进大屋,绕村筑城墙,城墙四角筑炮楼,城墙内村道开阔,厢房横列,里面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何恬斋晚年,招聘能工巧匠,精心建造何氏宗祠,在祠堂内开设文馆和武馆,供日后子孙习文练武。他还乐善好施,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织篢大饥,何恬斋放钱赈灾,救活百姓无数,清朝廷为此给他颁发“积善人家”匾。

阳江十大名人,阳江最具代表性十大人物

4、姚伯

伯周(生卒年不详),号肇成,上洋白石村人。祖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珠玑巷。南宋进士,官至海南琼州知州。任期满,买舟携眷北归,因途遇飓风,弃船暂避上洋。姚伯周精通玄学,羁留上洋期间,遍游山水。觉上洋山川灵秀,气势非凡,子孙定居于此,日后必“贵发官翁”,“簪缨世奕”(见《上洋白石二村图赋》)。

姚伯周返乡后,乃举家迁居上洋,着手兴建上洋、白石二村,并开办私塾,培养子孙习文学礼。姚伯周根据上洋的自然环境从玄学角度写了《上洋白石二村图赋》刻于石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激励后人,该文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阳江十大名人,阳江最具代表性十大人物

5、王若霞

若(1710~1798年),女,阳西织篢岗平村人,织篢首富王志宾孙女。少性聪慧,幼承家训,7岁知诗文,12岁能吟诗作对,16岁时,朝廷册封为才女。20岁,嫁阳江观光张子熀为妻,婚后生一子。张家过去是地方望族,若霞嫁过去时已成破落户。若霞安贫乐道,除操持家务外,兼辅丈夫攻读应考。子熀中秀才后,旋赴肇庆应试,因名落孙山而滞留肇庆,以期再考。岂料骤染风寒,一病不起,客死他乡。

子熀父母遭此打击,相继而亡。若霞无奈之下,携幼子回岗平娘家居住,帮其父-溪教师。其父为她在村东盖了一间草房,若霞取名“解烦轩”,又在屋前挖了一口塘种荷,取名“浴日池”。若霞每天授课之余,在池边赏花咏诗。越年,儿子突患天花夭折,若霞痛不欲生,把居室改名为“买烦轩”,把池塘改名为“落日池”。并写下伤感诗一首:懒惰平生与世违,邀名邀利一身微。朋侪戚属今何在,忧患当时痛失机。从此,若霞寄情于山水诗酒,苦度余生,直至终老。

王若霞有《若霞诗集》传世,所著诗600余首,被誉为当时岭南才女。王若霞死于清嘉庆三年,享年88岁。其死后两年,嘉庆皇帝降旨允许她归入王族祭祀,成为阳西地区继冼夫人之后第二个沐浴皇恩的女人。因排行第七,王氏子孙称她七姑太。后人将其诗作辑成《若霞亭诗集》传世。若霞诗工于诗律,音韵流畅,具较高艺术价值,从中摘录4首:

五言绝句《挑灯》

午夜寒光寂,兰膏焰半明。丹心应未坠,还剔写幽情。

五言律诗《大垌寺》

日落山门净,云封半寺闲。谷幽寻梵语,松韵绕禅寒。雨放靴钉菌,风生鹤咀兰。泥棋敲竹下,长啸海天宽。

七言绝句《笔花》

七寸枝头夺化工,香魂滋透砚池红。梦中锦绣谁曾识,开到文章别不同。

七言律诗《郎官时雨》

丞相台前群宰巍,水帘百尺白云飞。云筛细雨来天半,烟锁岚光敛日辉。石古苔封尘不到,潭深龙老暑常微。来时化育宣皇露,万顷能滋黍稻肥。

6、关山月

1912生,2000年7月逝世,广东阳江人。原名关泽霈,早年就读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本科,刻苦自学绘画。后得到岭南画派主要创始人高剑父先生的赏识,招其免费进入春睡画院,成为高氏入室弟子,并为其改名关山月。从此,在高氏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的影响下,关山月踏上了对新国画艺术执着追求的漫长而艰苦的旅程。在抗日战争年代,他亲身经历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和劳苦大众的沉重苦难,他创作的一大批抗战题材的中国画,引起当时进步文化界人士的注目,并赢得“岭南画界升起的新星”的赞誉;嗣后,为进一步探求传统文化的奥秘和领略祖国大西北的风土民情,他与妻子李小平(秋璜)不畏艰辛,克服重重困难,赴敦煌临摹壁画,并深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写生创作。当他的《西北纪游画展》在重庆展出时,更得到郭沫若先生的高度赞扬,称之为“国画之曙光”,并为他创作的《塞外驼铃》和《蒙民牧居》题诗、题跋。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土光复,但在国民党统治之下,关氏的才能与抱负始终不得充分发挥。1946年,关山月回到广州,任教于高剑父创办的广州南中美术学院。1948年广州解放前夕,关山月出任广州市立艺专中国画科主任、教授。当时,“反饥饿、反破孩”的-风起云涌,关氏认为这是正义行动应予支持。他亲身参加了-行列,从而引起当局的忌恨并对他发出恐吓,为免受破孩,终于在1949年5月,逃至香港,在香港参加了“人间画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外围组织,专门团结在港的进步画家和从国统区逃亡出来的画人。当时生活虽十分艰苦,但关山月却意识到新的生活将从这里开始。随着全国解放,首届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关山月被选派为代表,但因交通阻隔而未能成行。1950年,华南文艺学院成立,关山月出任教授、美术部副部长,同年,担任华南文联委员、全国美协常委。正当华南美术教育事业将要步入正轨之际,华南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了。文艺学院的全体师生都要到土改前线参加阶级斗争,像关山月这样的教授们,更需要去群众斗争中接受锻炼改造。关山月带领一班学生先到沿海的宝安县参加土改,一年之后,又转赴山区云浮县,直到1953年土改完成,关山月才有机会重新拿起手中的画笔。1953年,由华南文艺学院美术部、中南文艺学院美术系和广西艺专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校址设在武昌。中央派胡一川同志担任校长,关山月被任命为副校长并兼附中校长。

阳江十大名人,阳江最具代表性十大人物

7、王志宾

王志宾112~1683年),字君求,清康熙贡生,封文郎林。阳西织篢苏村人,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三,二十岁时中秀才,因众兄弟暴亡,志宾-中断学业,帮助父亲料理家事。

明末清初,百姓流离失所,大量土地荒芜。清政府为巩固政权,稳定社会,鼓励农民垦荒,垦荒者须交纳一定的税金给政府,田地即为其所有。王志宾利用这机会,大量雇工开垦,其田地从织篢一直到山塘村,纵横二十余里,计租5800多石,成为织篢首富。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李积凤移师阳西,在丰头港等处驻扎船队,以龙高山为营盘,行兵布阵,构成掎角之势,与清政府抗衡。因粮饷不济,向当地富户征收军粮,王志宾带头抗缴。外乡财主畏李积凤,纷纷避入王志宾家乡苏村。李积凤盛怒之下,带兵攻打苏村。王志宾筑土城于苏村,设三道屏障。李积凤历经三战,皆不克。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派平南亲王安达南下靖乱。王志宾闻讯,将破敌之计呈交阳江督院转呈安达,为安达所接纳。

安达率清军到达太平,王志宾捐军粮300石,随后,清军按照王志宾的建议偷袭了丰头港和电白县树仔墟李军的船队,继而又偷袭了龙高山李军营盘,李积凤损兵折将,率残部退往吴川硇州。

王志宾献计击败李积凤,经安达推荐,赴阳江参议政事。参政期间,倡建阳江金鸡阁及北门城楼,告老回乡后,倡建织篢天后宫、沙街庙,修筑丹江码头。又发动各乡村兴学、修族谱。病亡后,葬于织篢大坎岭。

平南亲王安达谕:

平南亲王安达,谕贡生王志宾知之准。

督院咨呈本生条陈进剿高州事宜,甚有确见,足见所学,本藩深为嘉赏,今本藩提师进剿,道经太平,即该生乡落之地,谕到该生即速于太平伺候本藩师临,面询机宜,另有攫用之典,勿辜本藩延宁可也。

8、曾庆存

曾庆存,气象地球流体力学家 1935年5月4日生于广东阳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和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

1961年首创半隐式差分法,在数值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地球流体力学中广泛应用,提出计算地球流体力学、大气运动适应过程和演变过程理论,建立大气遥感的“最佳信息层”理论和“自然控制论”。代表作有《大气红外遥测原理》、《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第一卷)》和《动力学跨季度气候预测》。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5项。

阳江十大名人,阳江最具代表性十大人物

9、黎四贵

黎四贵(181-854年),南厢都平坦堡下塘朝(今合水镇)人,生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有姐弟9人,排第四,取名四贵。祖父攸六,拥有地租3000余石,他做贩牛买卖生意,善于经商,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地租收入增到8000余石;在新兴、春湾、合水、春城等地开设当铺9间,家财值毫银60万元。

四贵受太平天国和天地会的影响,考虑再三,在咸丰三年(1853年)农历三月,组织农民队伍起义反清。自此,四贵以做生意为名,奔东山,跑西山,秘密招集壮年农民,并请来8名武艺高手教习武术。同时,与薪兴、云浮、恩平等地的天地会首领联系,还到春城农村、圩镇和清官兵中发展会员。经过一年多活动,组织起5000多人的农民反清队伍,其中有绿林好汉和江湖艺人。咸丰四年(1854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起义队伍会集于南厢都南在堡与平坦堡之间的川山寺拜旗起义。十三日清晨,四贵整队高擎“反清”大旗,向春城进军,至城郊与新兴江阿戊的队伍会合,并得到预先联络好的守城清兵练总吴爪四作内应,队伍顺利进城。

黎四贵、江阿戊进城,张贴文告,释放囚犯。守备黄者常逃奔双滘,知县刘式恕出走三甲,千总吕文光退屯崆峒岩,农民起义声震阳春。

知县刘式恕和乡绅刘承辇在三甲、潭水等地,募集兵勇5000余人,会同阳江请来的兵勇联合镇压起义军。同年农历闰七月初二日,双方大战于河西,起义军战败暂退出县城。经过反复战斗,于同月初七日再次攻占县城;终因寡不敌众,四贵于同月十七日弃城,转战于合水、春湾、河、松柏等地。同年农历九月初五日,四贵在罗定被捕杀,年方44岁。

10、陈君裔

陈君裔(生卒年不详)字循若,号订定,阳西儒洞书村人。陈君裔少好武艺,勇力过人,南宋末,元兵大举南侵,赵昺随宋端宗在陆秀夫、张世杰护卫下南逃,辗转福州、今广东东莞,止于厓山(今新会厓门),端宗病亡,赵昺继位,改元祥兴,号令四州兵马勤王。祥兴元年(1278年)5月,高州巡检黄十九、副将陈君裔等率三千兵马奉命从高州赶往厓山,甫见面,元兵骤至,黄十九、陈君裔等与敌战于厓山北麓,掩护宋帝昺逃跑。宋兵虽勇猛,无奈寡不敌众,三千人同日战死,宋帝昺得以暂安。宋帝昺念黄十九、陈君裔精忠报国、殉于国难,封黄为忠烈侯,陈君裔亦有封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