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阻“病根” 力拔“窮根”——南昌積極唱好健康扶貧“重頭戲”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健康扶貧”工作,逐步構建完善了健康扶貧“五道保障線”(即貧困群眾就醫費用可享受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補充保險、醫療救助、政府兜底五項政策的報銷),有序推進實施了“五個全覆蓋”(即縣域內住院“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大病救治和扶貧病床設置五個全覆蓋)工作,為貧困群眾築牢了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更好防病的健康“防火牆”。

政策支持:

提升保障安民心

針對貧困百姓看病難、貧困地區醫療資源落後等問題,我市今年以來不斷升級保障政策,護航百姓健康。

提升補充保險籌資水平。由各縣(區)根據實際,為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購買重大疾病醫療補充保險,其中,籌資標準由2017年每人每年不低於90元提高至2018年的不低於330元,重大疾病醫療補充保險分別按目錄外75%、目錄內90%的比例和順序進行補償。

建立財政兜底保障機制。對貧困患者經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補充保險、醫療救助“四道保障線”補償後仍有困難承擔個人自負費用的,以及不需住院但要長期服藥的慢性病、精神病、失能性疾病等特困患者,由各縣(區)政府建立第五道保障線,實行兜底解決。截至目前,我市順利維護了“確保貧困患者住院費用個人自付比例保持在10%以下”這一核心指標。

完善貧困鄉村設施建設。順利實現全市55個貧困村的鄉鎮衛生院公共衛生科標準化建設全覆蓋,確保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工作落到實處,並完成了全市80個貧困村村衛生計生服務室標準化建設全覆蓋;推廣縣鄉醫共體建設,積極實施貧困鄉村醫技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組建醫療服務共同體,提高了全市貧困鄉村醫療資源共享水平,保障了貧困群眾就近看病。

優化舉措:

提升服務解民憂

為切實將健康扶貧工作做細、做實,我市積極推出系列舉措,有力提升了對貧困群眾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

目前,我市已經為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免費建立規範化的電子健康檔案並實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其中6類重點人群免費提供健康體檢、隨訪和轉診等服務,健康隨訪次數由每年4次增加到6次。針對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等10類重大疾病和耐多藥肺結核等15類重大疾病繼續實施免費救治和專項救治,並對所患疾病預後良好、能夠進行有效治療的患者,及時組織實施救治。為保障貧困群眾的切身利益,全市共設置了扶貧病床560張,落實了對貧困患者的“七免三先一後”優惠政策,減免相關費用,優化醫療服務,切實減輕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醫負擔。

此外,我市還積極開展對口支援全覆蓋。定期組織市、縣公立醫院醫療隊深入貧困村開展巡迴義診,今年以來,已累計組織2100餘人次的醫務人員開展了110多次義診,為5萬餘農村群眾進行了現場義診,得到了老百姓的好評。

簡化程序:

提升效率惠民生

“貧困患者特別是貧困地區的患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就醫手續如果太過繁瑣,會給他們帶來許多不便。”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說,我市在制定健康扶貧政策時充分論證,推出了“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等服務政策。

目前,我市所有健康扶貧工作縣(區)的96家定點醫療機構實施了縣域內貧困患者就醫“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結算制度,貧困患者在定點醫院就診,入院時不需繳納住院押金,直接辦理相關住院手續;縣域內就醫的貧困患者在出院時,定點醫療機構對其發生的醫療費用實行“一站式”結算服務,其中暫時不能即時結算的,貧困患者只需先交付該次醫療總費用的10%,待醫院與各相關部門結算後,再退還其中多交的部分,以此減輕貧困患者就醫的墊資壓力和負擔,確保患者看得起病。

同時,我市還在基層門診推行了特慢病政策,將糖尿病、高血壓等特殊慢性病治療醫療機構下沉到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並允許基層醫療機構在醫保藥品目錄中配備不超過40%的非基本藥物,滿足了貧困慢性病患者就近就便診療用藥需求。

截至目前,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557戶、50016人(2017年底數據19097戶51404人),已脫貧11664戶32639人,未脫貧人口減少到6893戶17377人,其中,因病致貧返貧人數佔比40.34%,貧困發生率從2%下降到0.66%。(楊金權 南昌日報記者 曲倩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