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州梨簡介

彬州梨簡介

彬縣地方名特水果。原名“老遺生”梨,有1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在彬縣分佈廣泛。50年代中期開始引進新品種,目前主栽品種以酥梨為主,到2003年全縣彬州梨栽植面積2.3萬畝,年產量2.8萬噸。彬州梨單果重300-500克,最大的500克以上,素以果面鮮黃、果皮薄、果肉白、果核小、汁多無渣、酸甜適口、香甜濃郁而馳名省內外,為歷代貢品。經測定,彬州梨含可溶性固形物13-14%,硬度13.5磅。1957年,彬縣人民將彬州梨寄給毛澤東主席品嚐,0中央辦公廳覆信,鼓勵發展彬州梨生產。1991年彬州梨參加陝西省果品評優會獲得第一名。1995年彬州梨再次參加全省水果評優會,獲得陝西省優質果品稱號。彬州梨暢銷全國10多個省市,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地域範圍

彬縣位於東經107°49′-108°49′,北緯34°51′-35°17′之間,地處陝西省咸陽市西北部,屬渭北旱塬塬梁溝壑區,版圖形似一正寫的“人”字。東連旬邑、淳化,南依永壽、麟遊,西臨長武、靈臺,北接甘肅正寧,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境內流長104公里,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彬州梨主要分佈於彬縣涇河川道及各支流水系沿岸,其分佈區域包括城關、新堡子、太峪、義門、新民、炭店、小章、香廟、龍高、永樂、西坡、北極、底店、車家莊、水口等15個鄉鎮,東起龍高鎮土陵村,西至城關鎮咀頭村,南起底店鄉西廟頭村,北至永樂鎮永樂村,生產面積共6666.7公頃,年總產量150000噸。

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歷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況:彬縣海拔高度715-1501米,其中涇河川道海拔在715-1000米之間。境內川原相間,土層深厚,質地良好。土壤多為黃壤土、黑壚土、黃蓋粘黑壚土。全縣土壤平均pH值8.58,有機質平均含量1.015%,全氮含量0.017%,全磷含量0.137%,全鉀含量2.74%。

(2)水文情況:彬縣境內共有12條河流。其中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長104公里,為彬州梨的生產提供了大量的河灘地。另外比較大的河還有馬

家河、安家河、拜家河等,這些河流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沒有汙染,為彬

州梨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條件。

(3)氣候特點:彬縣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3℃,氣溫年較差27.7℃,日較差11.7℃;年平均日照2199.3-2298.8小時,總輻射115.181-117.546千卡/小時,光能資源豐富。無霜期176-180天。年平均降雨量579.6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七到八月。

(4)人文歷史情況:彬縣果樹栽培歷史悠久,梨在彬縣栽培已有數百年到上千年曆史。明代嘉靖年間的彬州司馬張金度在《勸農即事》詩中寫到:“…百年生聚茲更始,七月豳風未可忘。喜煞故園梨棗在,熟時還要上公堂”。清人譚嗣同寫了一首《彬州》詩,“棠梨樹下鳥呼風,桃李溪邊白復紅。一百里間春似海,狐城掩映萬花中”。這首詩至今在彬縣及周邊縣區廣為流傳。1957年中秋節,毛澤東主席品嚐邠州梨後,指示0中央辦公廳覆信,鼓勵彬縣大力發展邠州梨。歷史悠久,聞名遐耳的彬州梨在解放前主要是指實生的地方古老品種。50年代彬縣開始引進了一批結果早、產量高的梨優良品種。80年代,彬縣梨面積迅速擴大,又引進了國外優良品種。由於彬縣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所產梨果汁多味濃,甘甜適口,品質上乘,深受消費者青睞。人們習慣上把彬縣生產出來的梨,統稱為彬州梨。彬州梨目前保存的地方品種有9個,即老遺生、水遺生、平梨、夏梨、澀巴梨、光皮梨、秤錘梨、木梨和銀梨。生產上的栽培品種以碭山酥梨為主,其它品種包括有雪花梨、長把梨、馬蹄酥、秦酥梨、早酥梨、豐水、幸水、水晶梨等30多個品種。彬州梨外形美觀、個大香甜、汁濃核小、肉厚無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以上,1999年被評為“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多次被評為陝西省優質水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