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週刊》:今天,中國對於進口的態度並未改變

《瞭望东方周刊》:今天,中国对于进口的态度并未改变

長期以來,出口一直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不過,不為太多人所知的是,在成為世界頭號出口大國的征程中,進口貿易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產業配套、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都與工業化國家存在很大差距。正是通過不斷擴大進口,大量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等工業製成品,中國得以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毫無疑問,當時打開國門擴大進口,是中國作為後發者的務實選擇。

過去40年,中國的進口貿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年進口總額從187億元提高到12.5萬億元,增長664倍,年均增速為18.1%。這一數據不僅反映出貿易增長,更意味著通過進口,中國不斷引入國外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乃至先進理念,這也恰是成就中國改革開放奇蹟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在今天的進口貿易市場上,中國的角色發生了巨大變化。與改革開放之初不同,如今的中國,集中國家的力量以引進一條設備生產線的經歷,早成塵封往事。

恰恰相反,中國已經成為國際貿易市場上舉足輕重的“世界市場”。

據世界銀行統計,2011年至2016年,中國進口貨物和服務總額佔全球進口市場的份額由8.4%提高到了9.7%,而同期美國、歐元區和日本三大發達經濟體的進口份額下降了0.4個百分點。2017年,中國進口對世界貿易增長的貢獻進一步提高。

中國的進口貿易在一些地區的對外貿易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穩定器”角色,併為不少國家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但是,今天的中國對於進口的態度並未改變。

一方面,從現實發展的角度,無論是通過引進先進設備驅動創新發展,還是通過擴大消費品進口滿足國內消費升級的需求,中國都依然需要開放的進口貿易;另一方面,歷經40年發展之後,中國已經充分認識到,唯有開放才能推動發展。

近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辦。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

在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

事實上,回望人類歷史,過去幾十年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高速發展期,亦是人類歷史上罕有的高速發展時期。而這段時期,正是全球化高度發展,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種文明高度開放的時期。在過去幾十年,不僅是中國,世界上的大量國家和地區,都受惠於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受惠於開放合作的精神。

如今,世界經濟深刻調整,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受到衝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風險挑戰加劇。當此時刻,通過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這一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中國再次向世界宣示了自己的態度:唯有積極推動開放合作,才能實現共同發展。

據《瞭望東方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