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道德经》:这一章参悟透彻,就可以掌握悟道的实修方法

大家好,这里是悦读国学。我们现在很多朋友,一提起道德经,总是撇嘴:哎呀,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老子那一套早过时了,不合时宜了。殊不知,很多国人不以为然的这么一本书,在世界各国,都有着极具广泛的影响力。据说,平均每四个德国家庭就有一本道德经,施罗德在担任德国总统的时候,呼吁每个德国家庭都买一本道德经,可以解决很多思想上的困惑和疑虑。

好了,言归正传。今天和大家共同学习老子《道德经》的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如果把这一章参悟透彻,就可以感悟大道,天人合一,掌握悟道的实修方法

先来看一下第21章原文

老子《道德经》第21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悦读国学译文

大德的体现,就是依道而行

大道,给人的感觉总是恍恍惚惚

难以感受,但是存在真实的形象;难以捕捉,但是存在真实的物质

感官不能辨别,但是存在组成万事万物的精微

这些精微的物质是真实不虚的,也是真实可信的

从现在追溯到上古时代,对大道的认知由来已久

依据大道的运行规律,观察万事万物的起始来源

我是怎么知道宇宙万物的本源的呢

是依据天道的规律和法则

解密《道德经》:这一章参悟透彻,就可以掌握悟道的实修方法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恍惚,就是不清楚的意思。如果对一件事物,你看不清楚,也听不清楚,会怎么样呢?——就没办法产生具体的认知。

其实,没办法认知就对了,当你的意识里,对大道产生了具体的形象,那这个大道就变了,变小了,固化了

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器免(晚)成,大道就是真实的存在,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色无相,无色无相。我们对大道的感受,就是隐隐约约,恍恍惚惚,若有若无,可以体悟得到,但是不必说清楚,它实际上是说不清楚的,即便老子本人,也是勉强字之曰道,勉强这么叫而已。对大道的认知,命名都是名,名可名非常名,只能接近,不能精准。

解密《道德经》:这一章参悟透彻,就可以掌握悟道的实修方法

什么是德

德是道用。道的具体体现和发挥的作用,我打个比方,大家就清楚了,道是光,德是明,道是灯,德是亮。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就是大的意思,孔德,就是大德,孔德之容,意即大德的形态状态,惟道是从,唯是只的意思,从,遵从,遵循,类似的词比如唯命是从。此句,意即:大德的状态,只遵循、服从大道,也就是依道而行。

因为道和德是一体一用的关系,所以老子会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没有道之体,就失去德之用。

我们常说厚德载物,厚德为什么可以载物,就是因为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遵循天道法则,客观公正做事,不主观武断,如果你感觉天道这个词有点难以捉摸,那我简单的解释一下,遵循规则,遵照法则,遵从规律,遵守规矩,做到这些,基本就差不多了。

解密《道德经》:这一章参悟透彻,就可以掌握悟道的实修方法

其实悟道一点都不难,跳出这个我,也就归于大道,但是,做到也实属不易,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毅力。

恍恍惚惚,虚无混沌,这就是无极状态,然而,无并不是没有,无就是有,或者说,无极就是太极。所谓无极,就是阴阳未分,浑然一体。而太极,由虚无,到阴阳两仪,到冲气以为和,包含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三个阶段。

无极看似虚空,实则万有具备,佛家有一种说法叫做,真空生万有,这个生,不是产生、诞生,而是变化的意思,形态改变而已,本质还是一样。

其中有精,其中有信

无极大道之中,存在精微的物质。精:就是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能量)性的实体。这些无法感知但又真实存在的物质,组成了宇宙万物。其中有信,意即,真实不虚。

解密《道德经》:这一章参悟透彻,就可以掌握悟道的实修方法

感悟大道,天人合一

1大道是真实存在的,尽管你感觉不到

2感觉不到的东西,不代表不存在。所以,不能太相信自己的感觉

3天道法则是最高的行为准则。一个人做人做事,如果没有准则,而是随心所欲,放逐欲望,等待他的,一定是追悔莫及。

4应该走出主观视角,客观的看问题,看自己,所谓当局者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分在意一件事物,反而容易失去它。跳出利益圈子,放下心里的牵挂,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看清局势,不至于走错方向

解密《道德经》:这一章参悟透彻,就可以掌握悟道的实修方法

最后,一段悟道心法送给大家,真正领悟透彻,你会发现,悟道实修的方法,就这么简单

不执着,不否定,不纠缠,不黏着,本自具足,不着一物。

致虚极应无所住,守静笃而生其心

妄念即是本心,本心即是万物,我心即是外境,外境皆为我心

惟恍惟惚,不着一物,不在此处,不在彼处,不生不灭,非空非有。

反观自身,神收意敛,这就是所谓观自在。

自然呼吸,万缘皆空,只有当下的这一念,反观这一念。

自己,万物和这一念合而为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