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 本報記者和艾滋病患者面對面:“最大的希望就是大眾不要歧視我們”

“世界艾滋病日” 本报记者和艾滋病患者面对面:“最大的希望就是大众不要歧视我们”

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主題為“主動檢測,知艾防艾,共享健康”。昨日,本報記者和一名艾滋病患者一起吃了一頓飯。一席話中,能感覺到他的萬分悔恨。他最大的希望就是,面對艾滋病,沒有歧視,充滿陽光。

“世界艾滋病日” 本报记者和艾滋病患者面对面:“最大的希望就是大众不要歧视我们”

本報記者與王先生一同用餐

1

和記者見面

他對夾菜之類的事格外在意

昨日,記者和王先生首次見面。他是一名艾滋病患者。他給人文質彬彬的感覺,個子不高,雖年過半百但看不到一絲白髮。由於長期服藥,臉色有些發暗,但這並不能掩蓋他不錯的精神頭。

昨日中午,記者和王先生來到他工作附近的一個小餐館就餐,點了兩份罩餅和蒸餃,還有三個涼菜。他的飯量不是很大,當聊到生病後飲食變化的時候,王先生無奈地說:“其實我和其他人一樣,也喜歡吃火鍋、川菜之類的食物,但是由於現在一直在吃藥,就只能把這些東西戒掉,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並且我現在對芝麻、芝麻醬過敏。”

“世界艾滋病日” 本报记者和艾滋病患者面对面:“最大的希望就是大众不要歧视我们”

雖然王先生非常清楚一起吃飯並不會傳播艾滋病,也知道記者清楚這一點,但他對夾菜之類的事情還是格外在意,點的涼菜他基本沒吃幾口,只是偶爾夾上一筷子涼菜,主要吃自己的罩餅。

與王先生相處下來,記者感覺他的身上充滿了正能量,平時有空了會看看體育節目,或者唱唱歌,那些無人傾訴的病友也喜歡和他聊天,聊著聊著雙方就敞開心扉成為朋友。王先生很愛笑,記者在與他聊天的時候,他往往說著說著就笑了。經過幾分鐘的交談,王先生很快打開心扉,和記者談起了深藏在他心中很久的故事。

“世界艾滋病日” 本报记者和艾滋病患者面对面:“最大的希望就是大众不要歧视我们”

2

一個偶然的機會

王先生重新認識了自己

王先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石家莊人,在上學的時候對文化、體育都很喜歡,在同學和老師的眼裡,是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從學校走進社會後,和大家一樣,他每天都努力工作著。在當時的工友中,他的年齡最小,雖然個子不高,但工作起來很有朝氣,老師傅也很喜歡他。當時,他積極參與單位組織的文體活動,在活動中也接觸到比較投緣的女孩子,在一起也很融洽,但慢慢地他發現了一個問題:“當時一旦人家提出處朋友,我這心裡就特別彆扭,話也少了,會不自然地躲避人家,之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之後鄰居、同事也都給王先生介紹對象,他一開始還去應付,後來他就瞞著父母直接回絕。剛開始他覺得可能是年齡還小,不想早結婚,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無意中接觸到了“同志圈”,他感覺自己心中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和女性朋友在一起心很煩,也沒有可說的話題,總想快些離開,可是見男性朋友就不同了,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也非常開心,每次見面前都很激動。”發現這一現象之後,他就更不想結婚了,覺得那樣也對不起對方。

3

晴天霹靂

他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

很快,王先生遇到了第一位男朋友,他們二人相差五歲:“他是個很有主見的人,而且懂得很多,和他在一起有一種依靠感。”當時,他的男朋友和他母親一起生活,很快他男朋友就把王先生帶到家裡,和他母親說是好哥們兒。他母親對王先生也很好,慢慢的就跟一家人似的。經常吃住在男友家,這樣很自然地就走到了一起,他們在一起相處了六年多,後來對方結婚了,對方是那種要完成結婚、生子人生過程的人。

後來,王先生在上網的時候又認識了一個北京的網友,他們聊得很投緣,他去北京辦事和網友見了面,感覺也很不錯。過了一段時間,王先生的網友來石家莊找他,他們第一次接觸了。

當時,王先生覺得他人挺乾淨,能長期處朋友再好不過了,就沒有采取防範措施,過程中王先生有出血,當時也沒太在意。過後這位網友回北京了,之後就是偶爾聊天,也沒有什麼更進一步的接觸。

就在這段時間裡,王先生回到石家莊換了新工作,工作單位讓辦健康證,當他去取證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出了點問題,讓他去找有關工作人員:“我去了之後工作人員告訴我說要再檢查一次血液,疑似有艾滋病毒感染,但不能確定。”這之前他每年都去疾控中心做體檢,艾滋病毒抗體檢測都是陰性。“當時我覺得可能是疾控中心檢查錯了,艾滋病病毒怎麼可能傳染到我呢!”

過了幾天疾控中心給他打電話說確診了,艾滋病毒抗體檢測陽性。“當時聽到這個消息,我的腦子裡一片空白,之前也聽說過有關艾滋病的可怕事例,落到自己身上時,就不知道要去想什麼東西了,腦子裡只有悔恨。”就這樣,他自己在家渾渾噩噩地過了一天,也不想說話。

4

感染艾滋病病毒後

感受到關愛也有心酸

他不想把自己的事情告訴母親,怕母親年邁的身體承受不住。最後,他心裡實在難受,就打電話給自己“圈裡”的兩個好朋友。他們第一時間找到王先生,見面後都難過得哭了。“在一起聊完後,我心情好多了,他倆也勸我彆著急,既然發生了就要面對。”

當然,他也經歷過一些心酸的事情。有一年,王先生去某單位窗口辦理自己的一些憑證,工作人員得知他是艾滋病感染者,有的和他說話都離得遠遠的,好像通過空氣都能傳染給他們似的。“特別可笑的一次,也是去辦一些證件,當時的辦事人員之前看過我的病歷,我到了之後,他竟然把事先準備好的口罩手套全戴好了後,才給我辦理,那時我心裡也很生氣,但過後想想也理解他們。”王先生說,後來他再去的時候,那名工作人員就沒有那麼緊張了,還對他特別關心和熱情,可能是之前沒有怎麼關注過這些,只是聽說這種病可怕的一面,後來又查了一下相關的知識吧。

“世界艾滋病日” 本报记者和艾滋病患者面对面:“最大的希望就是大众不要歧视我们”

醫護人員正在為王先生檢查身體

5

艾滋病就跟高血壓等一樣屬於慢性疾病

“我們醫院是收治艾滋病的定點醫院,每年我們收治一些艾滋病人,有些人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但很多是得不到理解的。”石家莊市第五醫院感染十科主任王立靜告訴記者,有一次,她的科室收治了一名20多歲的艾滋病患者,因為感染反覆高熱,體溫達40攝氏度,伴有嚴重貧血,起居飲食自理困難。但他不敢告訴他的家人,怕父母不能接受,朋友也因為艾滋病遠離他,醫務人員在百忙之中照顧他,勸說他告訴父母,讓父母能夠來醫院照顧他。“因為反覆高熱,營養不良,他消瘦得很快,體力也越來越不支,他既要忍受疾病的痛苦,又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後來經我們反覆勸說,他告訴媽媽在住院,但依然不讓我們告訴他媽媽感染了艾滋病,在家人的精心陪護下,他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我們知道他隱瞞艾滋病情的那種心理疼痛還需要慢慢來治療。”

“面對艾滋病,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朋友、不同的人各有各的不同看法及接受程度,在我們遇到的艾滋病患者中,有父母跟孩子斷絕關係的,有因為艾滋病而離婚的,當然還有家庭不離不棄生育健康寶寶的。”石家莊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所長邱延超說,其實,隨著醫學的發展,新藥物的不斷研發,艾滋病已不再可怕,艾滋病就跟高血壓、糖尿病、乙型肝炎一樣屬於一種慢性疾病,艾滋病也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市疾控中心呼籲,艾滋病病毒是一種非常脆弱的病毒,傳播途徑有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三種,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接觸不會感染艾滋病。希望廣大民眾能正確對待艾滋病人,不要歧視任何一位艾滋病人,給他們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關愛,給他們一個比較寬鬆溫馨的生活環境,讓他們能夠積極地接受抗病毒治療,樂觀地享受人間的各種美好。

“世界艾滋病日” 本报记者和艾滋病患者面对面:“最大的希望就是大众不要歧视我们”

6

王先生成為了一名艾滋病志願服務者

一個偶然的機會,王先生知道了“艾滋病志願服務者”這份工作,他義不容辭地參加了。參加了這份工作之後,接觸到更多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記者:您最難忘的一次干預是哪次?

王先生:最難忘的一次就是我給一位確診的感染者打電話,他仍舊接受不了自己得病的現實,接到電話後病人直接說“你是誰?我不認識你,我不可能得這種病,我要告你侮辱我的人格”……其實我覺得挺可憐他的,他如果配合治療,在不久的將來,或許還有根治的希望,如果這樣破罐子破摔等於放棄自己生的希望。還是希望病人可以正視自己的病情。

記者:您最成功的一次干預是哪次?

王先生:他是一位22歲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還是一個聾啞人。本來這個孩子身體上就有些殘疾,他與人交流也有障礙,家庭情況也不是很樂觀。他經常跟我在微信上聊天,我對他也會特別關注。這孩子經常上夜班,他的藥物對神經有影響,會讓他產生眩暈感。我不斷地開導他,讓他繼續治療,聯繫醫院換其他的藥物,並給他一定的經濟幫助。現在,這個孩子的狀態還挺好的,據說還有一個關係穩定的女朋友。

記者:你最大的希望是什麼?

王先生: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大眾不要歧視我們這個群體,面對艾滋病就像感冒那樣,沒有歧視,充滿陽光。希望艾滋病越來越少,大家更愛惜自己的身體,做好安全措施,樹立正確的安全防護意識;一定要定期檢查身體,早發現早治療。

文/本報記者 李惺 圖/本報記者 張海強

“世界艾滋病日” 本报记者和艾滋病患者面对面:“最大的希望就是大众不要歧视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