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世界進程的10大哲學思想經典,你知道幾個?

哲學中影響世界進程的10大思想經典,可以自測下,自己知道幾個?如果知道一多半,你恭喜你,可以更好更廣的看待世界和人生了。

1,亞里士多德:人的本性在於求知

影響世界進程的10大哲學思想經典,你知道幾個?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的第一句話是:“每一個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亞里士多德用這一格言來說明哲學的起源。與這句格言相類似的一句格言是柏拉圖的:“哲學起源於閒暇和詫異。”

亞里士多德解釋說,人出於本性的求知是為知而知、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動,不服從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學問。哲學的思辨最初表現為“詫異”,詫異就是好奇心。最早的哲學家出於追根問底、知其所然的好奇心,對眼前的一些現象,如日月星辰、颳風下雨等,感到詫異,然後一點點地推進,提出關於宇宙起源和萬物本源的哲學問題。

除了“詫異”外,從事哲學活動還必須有“閒暇”。設想,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為生計而奔波,哪還會時間去“詫異”?一個人如果連飯都吃不飽,哪會有心情去探究近乎奢侈的哲學問題?在古希臘,哲學家多為貴族,他們不必為生計操勞,因此才能從事純思辨活動。

亞里士多德把“閒暇”作為哲學思辨的必要條件和立足前提。

2,赫拉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影響世界進程的10大哲學思想經典,你知道幾個?

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萬物的本源,整個世界,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永不停息燃燒著的火焰。由此,他得出了“萬物皆流,無物常住”的結論。河水川流不息,當人們第二次原地踏入這條河時,碰到的水流已不是原來的水流了。比如,你爬山的時候,通往山頂的路和下山的路也已不是同一條路了,因為萬事萬物大到宇宙小到原子都在瞬間即逝地變化著。這條路上肯定有樹葉落下了或者地上的樹葉改變了位置,泥土中間和表面蚯蚓、蟲子、細菌正在穿梭,而泥土自身的一部分也在腐爛,一部分正在化為石頭,只不過人類的肉眼無法明察罷了。

赫拉克利特還認為,人類的智慧僅在於說出真理,其餘一切都是不足取的。這就是說,即使你的鼻孔能辨別出任何煙味,你也不會變得優秀。在他的眼裡,智慧的人極少,多數人是壞的。他最著名的言論就是: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因為萬物皆變,此河流已經不是彼河流了。在赫拉克利特看來,一切都在變化,很多事情根本無法回到過去,與其對著逝去的河流空自悲切,還不如珍惜現在,把握現在。

3,柏拉圖:群眾永遠生活在無知的洞穴中

影響世界進程的10大哲學思想經典,你知道幾個?

柏拉圖在他的重要著作《理想國》裡曾經有個非常重要的隱喻——洞穴隱喻。

故事是這樣講的:有一個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條長長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陽光從通道里照進來。有一些囚徒從小就住在洞穴中,頭頸和腿腳都被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朝前看著洞穴後壁。在他們背後的上方,遠遠燃燒著一個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間有一條隆起的道路,同時有一堵低牆。在這堵牆的後面,向著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別的人。他們手中拿著各色各樣的假人或假獸,把它們高舉過牆,讓它們做出動作,這些人時而交談,時而又不做聲。於是,這些囚徒只能看見投射在他們面前的牆壁上的影像。他們將會把這些影像當做真實的東西,他們也會將回聲當成影像所說的話。後來,有一個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來,可以轉頭環視,他現在就可以看見事物本身了:但他們卻以為他現在看到的是非本質的夢幻,最初看見的影像才是真實的。後來又有人把他從洞穴中帶出來,走到陽光下面,他將會因為光線的刺激而覺得眼前金星亂迸,以致什麼也看不見。他就會恨那個把他帶到陽光之下的人,認為這人使他看不見真實事物,而且給他帶來了痛苦。

通過洞穴比喻,柏拉圖想傳達給我們的是這樣的信息:我們所面對的只是現象,本質則是現象之外。如果要認識本質,必須“轉向”——不是身體的轉向,而是“靈魂的轉向”,柏拉圖的意思:我們不可能從現象中認識本質,要想認識本質(理念),必需靈魂的轉向:從現象轉向理念。因為在柏拉圖看來,現象就是現象,現象不可能是本質的“載體”,純潔的理念無論如何不可能存在於現象之中。

4,馬基雅弗利:政治無道德

影響世界進程的10大哲學思想經典,你知道幾個?

馬基雅弗利,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外交家和歷史學家。他是一位深受文藝復興影響的法學思想家,他主張建立統一的意大利國家,擺脫外國侵略,結束教權與君權的長期爭論,在他看來,君主國是最理想的。他的名著《君主論》就是在論述一個王國怎樣才能保住,怎樣會失掉,由此總結出君主的治國之道。馬基雅弗利目的在於教勞倫佐建立鞏固而強大的國家,統一意大利。寫完後秘密呈送給小勞倫佐,並沒想公諸於世。所以語言非常坦率,毫無掩飾。直到馬基雅弗利死後五年,才被人公之於世。

馬基雅維利認為,政治包括國際政治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爭權奪利的鬥爭,與公正、仁慈等道義原則無涉。他說,政治的統治手段和措施應該同宗教、道德和社會影響完全區別開來,除非它們直接影響到政治決策。一項決策是否過於殘忍、失信或不合法,在他看來是無足輕重的。馬基雅弗利不僅將宗教與政治法律分開,而且將倫理道德與政治法律分開。

他說:“政治真理要發展,就必須首先拋棄自己的兩個夥伴──神學與倫理學”,因為“講道德和搞政治不是一回事”。“所謂道德,不過就是有助於實現這個目標的品質。道德和倫理的善,不過是實現物質成就或權力地位等世俗目標的手段……神學和倫理學都是政治的工具,而政治就是利用一切工具達到目的的實踐的藝術。”

5,芝諾: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

影響世界進程的10大哲學思想經典,你知道幾個?

古希臘懷疑派哲學代表人物芝諾認為,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芝諾素有“悖論之父”之稱,他有四個數學悖論一直傳到今天。他曾經講過一個“知識圓圈說”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一次,一位學生問芝諾:“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芝諾順手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並指著這兩個圓圈說:“大圓圈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是你們的知識。我的知識比你們多。這兩個圓圈的外面就是你們和我無知的部分。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長,因此,我接觸的無知的範圍也比你們多。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在這個哲學故事中,芝諾把知識比做圓圈,生動地揭示了有知與無知的辯證關係。

這個故事表明——一個人有了一定的知識,接觸和思考的問題越多,就越覺得有許多問題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相反,一個人缺乏知識,發現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低,就越覺得自己知識充足。

6,霍布斯:不帶劍的契約不過是一紙空文

不帶劍的契約不過是一紙空文,它毫無力量去保障一個人的安全。

——霍布斯

影響世界進程的10大哲學思想經典,你知道幾個?

霍布斯(1588—1679)1588年4月5日生於威爾特郡一個牧師家庭。1608年牛津大學畢業。生活於政治、宗教激烈鬥爭的革命年代,他提倡絕對王權論,遭到國會反對,於1640年出亡法國。保王黨人很賞識霍布斯的觀點。王政復辟後,受寵並得年金。但在恢復天主教和排擠國教的宗教紛爭中,他的《利維坦》被視為“無神論”異端而遭迫害。

霍布斯受當時機械論的影響,試圖將機械論引入社會分析,提出了社會—國家學說。他說,設想一下,沒有國家和社會的人的“自然狀態”會是什麼樣?第一,像一出生就被棄在荒野的孤兒,我們形單影隻,只能自己管自己,處於“自保”狀態。與之伴隨的是我們的無助、淒涼和存在的野獸帶給我們的不安全恐懼;第二,為了自求生存,我們餐風宿露,四處漂泊,靠有限的野果飽腹,而此時恰巧碰到許多和我們同樣要靠這野果活命的人,因為自然資源稀缺,我們不得不像幾條喪家的狗,為塊骨頭加入戰鬥,咬得你死我活。因為沒有人是刀槍不入的,在不斷衝突的激烈競爭中,每個人都在隨時會被傷害的不安全中朝不保夕。

人人為了自保而反對他人,帶來了命運的不確定和心理的恐懼。有一天,一個鐘錶匠路過,對廝打的人群說道:“你們為什麼不訂個協議,將你們交給我,我會像鐘擺一樣讓你們感到確定和安全,從此不用戰爭,不要為生命擔心,而把你們有限的精力放在尋找食物和水源上。”大家對這個提議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便訂了契約。有的把權力交到一個(鐘錶匠)君主手上,有的交到幾個鐘錶匠(議會)那裡。而且,為了保證鐘錶匠有實力防止人們隨意毀約,並且賦予他/他們強大的武力。於是,社會的鐘擺——國家就這樣產生了。

7,波普爾:如果過於爽快地承認失敗,就可能使自己發覺不了我們非常接近於正確

影響世界進程的10大哲學思想經典,你知道幾個?

波普爾是20世紀著名的科學哲學家。他最著名的理論,在於對經典的觀測——歸納法的批判,提出從實驗中證偽的評判標準:區別“科學的”與“非科學的”。在政治上,他擁護民主和自由主義,並提出一系列社會批判法則,為“開放社會”奠定理論根基。他的代表作為《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和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一樣,波普爾對歸納法發出了質疑。休謨曾提出,我們見到太陽每天都會升起,但並不能確定太陽明天也會照樣升起。假想並不能通過先例而在理性上得到證明。而波普爾的看法,則與他的“可錯性”原則相結合。他說,既然無法證明太陽明天會升起來,那麼我們只能假設一條理論,認為太陽會升起。如果太陽第二天沒有升起,那麼這條理論就是錯誤的。然而,直到太陽不升起的那一天之前,這條理論仍不能被證偽(證明是假的)。波普爾由此推出科學理論的劃分標準:若某理論可被證偽,這理論即是科學的。

因此,只需要一隻黑天鵝就足以推翻“凡天鵝都是白的”這一結論。新的科學結論取代了舊結論之後,能夠解釋更多的現象。於是,波普爾從歸納法的不可靠性,得出了科學的可貴性:科學知識不等於真理,科學知識只是猜想。科學的特點就是它可以被證偽,科學正是因為能夠被不斷證偽而不斷髮展。反之,那些不著邊際的形而上學空話和偽科學,儘管可能永遠也無法駁倒,卻也永遠沒有任何用處。惟有科學能夠通過不斷證偽而步步逼近真理,而科學家真正的使命也就在於努力去證偽自己的理論,而不是設法最終證實它,因為真理只能不斷逼近,而不能最終達到。

8,愛因斯坦: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

影響世界進程的10大哲學思想經典,你知道幾個?

愛因斯坦說,“自然界最不可理解的事情是,自然是可以被理解的”。他又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看來,這位科學偉人的一生,是在科學和宗教兩大思想體系中度過的。無論如何,一種超然於智能生命的自然力,是可以被普遍感受到的。宗教把這種自然力的來源,歸結於神;而科學,對此尚沒有完美的回答。也許,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會存在那些我們用科學根本無法解釋的事情和現象。對於這些,我們除了驚歎於造物主的神奇以外,還能做什麼呢?

上帝不玩骰子,科學只能由那些徹頭徹尾浸潤了對真理和理解的追求的人們來創造。然而,這種感情的源泉卻來自宗教的領域。對於一種可能性的堅信也屬於這種領域;這種可能性就是,適用於存在世界的那些規律是理性的,即可以用理性來概括。我不能設想一個沒有這種深刻信念的真正科學家。”也正是這個原因,在西方,偉大的科學家同時又是虔誠的宗教徒,比如:牛頓、愛因斯坦、笛卡兒、羅素、萊布尼茨、雅斯貝爾斯……

科學與宗教都肇始於人類探索宇宙及自身的衝動,但隨著科學取得愈來愈大的進展,在一些人的心中,它已成為了一種宗教信仰,但科學精神的實質是懷疑精神,它本身反對任何形式的崇拜,在科學麵前,任何真理都是短暫的。科學和宗教是人類探索世界的兩根柺杖,缺一不可。

9,康德:自由不是讓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

伊曼努爾·康德(1724年—1804年,享年80歲),出生和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德國人,作家、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

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弗朗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統,並且有為數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作品有系統地分別闡述他的知識學、倫理學和美學思想。《純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學術界重視,標誌著哲學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體論轉向認識論,是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鉅著,被視為近代哲學的開端。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學、法律哲學和歷史哲學方面也有重要論著。

人生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菲的這個著名詩句,在上個世紀的中國,曾引起無數知識分子為之共鳴。但什麼是自由呢?至今為止,也沒有形成一個完美的定論。

康德認為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假如我們像動物一樣,聽從慾望、逃避痛苦,我們並不是真的自由行動。因為我們成了慾望和衝動的奴隸。我們不是在選擇,而是在服從。自律使我們與眾不同,自律令我們活的更高級,也正是自律,使我們獲得更自由的人生。

用他的那句格言來說,就是:自由不是讓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

10,黑格爾:人是靠思想站立起來的。

影響世界進程的10大哲學思想經典,你知道幾個?

弗里德里希·黑格爾(1770年—1831年),德國哲學家。

黑格爾時代略晚於康德,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出生於今天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首府斯圖加特;是柏林大學(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的校長。

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標誌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有甚者,由於黑格爾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因此,對於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為力,而對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帕斯卡爾說,人是一個會思想的蘆葦,儘管很脆弱,但卻因為有思想的能力,而統領於萬物。對此,黑格爾是非常贊同的,他認為人是靠思想才站立起來的,而不是物質、武力或其他。

依黑格爾的意見,在最好的思維中,思想變得通暢無阻,水乳交融。真和假並不像普通所想的那樣,是判然分明的對立物;沒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我們能夠認識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完全真的。通過思想,我們達到了主體與客體、內在與外在、現實與理念的對立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