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天下第一江山

你也许没有读过《抱朴子》,但你一定知道《文心雕龙》;你也许没有读过《昭明文选》,但你一定知道《世说新语》;你也许没有读过《玉台新咏》,但你一定知道《梦溪笔谈》。

一点可能是你真不知道的:这些名著和它们的作者都与镇江紧密相关。

镇江:天下第一江山

刘备甘露寺招亲、宋江智取润州城(镇江曾名润州)、韩世忠大败金兀术、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白娘子斗法海“水漫金山寺”,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也都发生在镇江。甚至还有人说,《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江流儿)正是漂流至镇江,蒙金山寺方丈施救收留并抚育成人的。

历史上的镇江最出名的名字莫过于“京口”。关于这个地名的由来有许多解释,但有一个解释或许是最贴切的。

《尔雅·释丘》:“绝高为之京。”千百年来,无论是沿大运河南下还是顺长江西行,到镇江一带时眼前都会兀然出现一片凸起的山丘,这片山丘虽然不是很高,但在万里江天的映衬之下却显得格外峻拔。更何况在这青山碧水之间还有亭台楼阁,还有晨钟暮鼓,于是没有人抵挡得住诱惑,文人骚客纷纷弃舟登岸。于是有了“京口瓜洲一水间”,有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有了“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镇江的地貌有山有水,镇江的风物有城有林,镇江的饮食有米有面,镇江的方言有南有北。

当镇江人操着一口首重尾轻、豪放之余透出舒缓的乡音走南闯北时,常会被人误认了乡梓。江南人认为镇江人是北方人,可到了北方,镇江人却又会被率直的北方大汉看成“南蛮”。即使在语言学专著中,镇江话也仅仅是被称作“吴侬软语”向北方官话过渡的一种混合性地方语种,在语言学的类分上难以明确其归属。

春秋时,被称作“朱方”的镇江是禹的贡地,合属吴王的疆土。后楚灵王起兵伐吴攻破朱方,而吴反攻又收复朱方。直至越灭吴,楚又灭越,朱方改称谷阳。就这样,本已是纤丽浮华的吴越之地,却平添出几分楚风的悲烈与张扬。

三国时,被称为“谷阳”的镇江又属东吴的都城。南北朝时宋王刘裕起兵京口,但他的军队却奇怪地被称为“北府兵”,镇江又和北方牵扯到一起。甚至到宋代镇江还曾经被称作“徐州”——陆游曾说“江左形胜,最数古徐州”便是很好的明证——好一个南徐州。镇江人实在是搞不懂,好端端的一个江南温柔乡何以竟是“徐州”地了?

自然的江河把镇江划在了南边,但历史的长河却始终不依不饶地把镇江与江北接合得密不可分。地属江南的镇江与苏南各地相比,确实显得有些突兀,有些似是而非,甚至同整个江南也有些格格不入。镇江既有江南的地区特征,明显的纵横水网和古朴幽深的老街,精美雅致的园林,又有着江南缺失的绵延山丘、大江大河以及刚猛无俦的古炮台。

万里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镇江交汇,形成“十字黄金水道”。自东吴,经隋唐,历宋元,继明清,这里始终是漕运咽喉、“九省通衢”、古老商埠。凭藉长江和大运河的要冲,凭藉丘陵和水乡的毗连,凭藉舟楫的便利,镇江成为人文荟萃、商贾云集、信息灵通的“银码头”。于是,镇江便有了无与伦比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使得镇江文化不再与江南文化的纤丽柔美重叠,也不再是北方文化粗犷豪放气概的延伸。

江南文明的精致秀雅,中原文化的大气磅礴,如八方江河一样在镇江会聚、融合,在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厚重积淀与陶冶之后,成就了一种只属于镇江的胸襟宽广、造化于心的独特文化性格。

镇江:天下第一江山

镇江最早的名字叫“宜”,这个名称的来源,自然也与考古发现有关。1954年6月间,丹徒县龙泉乡下聂村农民聂长宝的儿子在烟墩山南麓斜坡上翻山芋地垄沟时,无意间在地表下发现铜器十二件,其中一件青铜礼器簋,上面有一百二十多字的铭文,郭沫若、陈梦家、唐兰等考古、古文字学家都对上面的铭文进行了释读、考证,其主要内容是西周康王把已封为虞侯的,改封为宜侯,这个宜就是今天的镇江。

这件珍贵的文物就是宜侯(z彛?gu),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是这件宜侯簋,使镇江有了自己的名称,勾吴成为西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也将苏南一带所谓的蛮夷之地纳入了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图,进一步促进了江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

随着周平王东迁,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镇江的名称也由西周时期的“宜”变成了“朱方”,因为吴国国君将都城迁徙到今天的苏州一带,朱方成为了吴国的西部边邑。据《左传》记载,在鲁襄公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545年,齐国大臣庆封逃奔到吴国,当时的吴国国君将朱方分封给庆丰,让庆丰为吴国镇守西部边疆。遗憾的是,因为吴、楚两国经常发生争霸战争,公元前543 年,楚国出兵攻打吴国,包围并攻破了朱方城,楚军抓获并杀死了庆丰。这就是著名的吴楚“朱方之役”。

春秋末年,吴国被南面的越国所灭,以后的战国时期,镇江的名称又被“谷阳”所取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听到善于观象的术士说谷阳这个地方有天子之气。

就派三千身穿红色衣服的囚徒凿开京砚山东南垄,以败其王气,谷阳也就成了“丹徒”。这个名称一直为两汉所沿用,考古工作者曾经在镇江东郊一带的汉墓中发掘出土一枚“丹徒右尉”铜印,说明两汉时期镇江已经是拥有上万户居民的大县。

镇江:天下第一江山

镇江在六朝时期有“京口”称谓,关于这个称谓的来源,《建康实录》说是“因京砚得名”,《元和郡县图志》则说是因为“京上郡城,城前浦口”,还有的说因为镇江是位于都城建康的东部门户,所以称为京口。

六朝时期镇江还有“南徐州”这样的别名,这个名称的来源还要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延绵了近四个世纪,先三方鼎立,后南北对峙。由于北方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南方则相对安定,北方士、民不断南迁,据谭其骧先生考证,当时南迁士、民有百分之九十聚集在镇江,而当时的南方政府为了安抚南迁士、民,在镇江设置了“南徐州”。于是东晋时镇江又叫“南徐”。

隋统一中国,于开皇十五年即公元595年置润州,以镇江城东的润浦而得名,唐代因之。安史之乱对北方的经济造成很大的破坏,江南的经济地位显得更为突出,运河成为唐王朝输血供氧的生命线,于是唐王朝设置浙江西道,治所就在润州,统辖江南运河流经的润、常、苏、湖、睦、杭六州。

润州成为了当时江南一带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历时一百余年,是唐代浙西门户,著名政治家李德裕三任润州刺史就在这段时期。新的机遇推动了镇江城市规模的拓展,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许多的考古与发现,揭示或印证了镇江唐代文化的内涵和迷人风采。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国家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关系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扩大,商品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镇江是当时的江南名府。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升润州为镇江府。镇江这个名字从宋代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每个地名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后面都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代的地名像一颗颗闪烁的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们记载着时代发展的烙印,是镇江繁荣与兴衰的真实见证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