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影院“聲畫同屏”的問題

聲音入屏的問題很少有人重視,但卻是家庭影院音效裡非常重要的體驗感受。

家庭影院的核心是“電影”,電影主要是用眼睛“看”的,聲音為畫面服務,這一點千萬不要本末倒置。無論是5.1、7.1、還是全景聲,也無論是多便宜或多貴的器材,“發燒”還是實用,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

聲音為畫面服務,因此再好的音響系統,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聲音入屏”或者叫“聲畫同屏”。

這裡的聲音是指屏幕方的主聲場,具體一點可以理解為“左、中、右和低音炮”的聲音要能融入屏幕,而環繞聲則是主聲場聲音的延展。

聲音只有和畫面完美結合,才能呈現出電影的真實感,觀眾注意力才能專注於畫面情節,真正是”看電影”而不是在“聽電影”。

好的家庭影院音響效果本應如此:讓觀眾“入戲”,忽略音響的存在。

家庭影院“聲畫同屏”的問題

很多人會奇怪,聲音入屏不是很簡單嗎?電視機自帶的喇叭就能“聲音入屏”呀。

的確沒錯,電視機的喇叭口徑小,安裝在屏幕的邊上甚至是後面,所以是“入屏”的。但聲音太單薄,沒有環繞音效,因此不能達到很好的體驗效果。

而家庭影院音響是獨立的系統,音響的素質,擺位方式,觀看距離、屏幕大小等,都容易造成聲畫脫節的現象。

一些用戶或者商家,一味追求“震撼感”或者”包圍感”,有的為了外觀高大上或者房間佈局美觀,往往背離了最基本的“入屏”原則。經常見到一些幾萬甚至十幾萬的系統裡也是聲畫分離的,這是沒有領悟到電影音效的真正內涵。

多年來,由於受到“發燒”影響,關於音響效果的爭論實在太多,“聲音入屏”這種最基本的要求反而容易被人忽略,直到近幾年獨立影音室的出現,才有少部分人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聲音入屏”不僅要求主聲場的聲音融入畫面,更重要的是畫面裡的聲音定位要和內容完全一致,這並不是用透聲幕就能夠解決問題的。

即使把音箱藏在透聲幕布後面,如果器材素質和調校水平不夠的話,聲音和畫面也是脫節的----要麼聲音浮出了畫面,要麼聲音定位很死板,沒有活靈活現的感覺。

一套系統能否很好的實現“聲畫入屏”,功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功放的“相位”技術。至於音箱,只要高音不是特別差,基本都能滿足要求,書架箱,嵌入式,或者衛星箱都容易實現,越小的箱體越容易辦到。落地箱實現聲音入屏比較困難,對功放和低音炮以及聲學方面就需要更高的要求。

另外就是音箱和低音炮的擺位以及觀影距離的問題了。屏幕越小,觀影距離越短,可選擇體積小的音箱,將音箱和低音炮儘量靠近屏幕擺放。屏幕較大,觀影距離較遠的,可相應選擇體積較大的音箱,同樣也要儘可能靠近幕布擺放。

至於透聲幕和嵌入式音箱的問題,有優點也有缺點,下次另行討論。

越是簡單的系統,聲畫同屏越容易實現,對於普通電影愛好者來說是件好事,但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慾望越多,最根本的東西反倒被弄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