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巴馬“養生熱”折射生態“含金量”

年接待遊客數量從10多年前不足1萬人次增到如今520多萬人次,超過10萬“候鳥人”留居於此,本土礦泉水打入國外市場……近年來,依靠獨特的生態環境優勢,地處廣西深山裡的巴馬瑤族自治縣吸引越來越多遊客前往,生態經濟“多點開花”。專家指出,人們對長壽養生的追捧折射出生態的“含金量”。

生態環境讓山區縣有了強大“引力”

一年前,65歲的王麗從哈爾濱剛來到巴馬瑤族自治縣甲篆鄉坡月村時,就被這裡良好的自然環境吸引,她租下一間民房,租期11年半,打算長期在這個深山裡的小村寨生活下去。

坡月村不大,村子被群山環繞,山腳下盤陽河靜靜流淌,河水碧綠如帶。世代見慣的青山綠水,在村民們眼中沒有特別之處。但正是良好的生態環境,近年來吸引了成千上萬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

儘管地處偏遠,巴馬仍具有強大的“引力”。如今,在巴馬街頭,四處都是酒店、賓館和民宿。當地人告訴記者,每逢節假日,這些住宿點全部客滿。

巴馬長壽研究所所長潘奇芳說,巴馬全縣約30萬人,百歲以上老人有90人,長壽比例如此之高,與巴馬良好的生態環境不無關係。

“這裡生態好,青山綠水,沒有霧霾。雨後薄霧籠罩大山,像置身仙境一樣。”一名長期居住在巴馬的外地客人說。

“我們把這裡當成了第二故鄉。”王麗的兒子成了家,她也退休了,去年她和老伴下決心來到巴馬生活:早晚在山腳下散散步,在盤陽河邊打水……

76歲的李文滬從福建省三明市來到巴馬居住,老人說:“這裡的喀斯特地貌別具特色,空氣清新,森林覆蓋率特別高。”

堅守生態底線 貧困山區發展有“底氣”

如今,生態和長壽已成為巴馬兩大“標籤”。

巴馬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此前曾大力發展礦產冶煉行業,由此帶來的高汙染、高耗能和高排放,對巴馬環境帶來了傷害。

黨的十八大以來,巴馬縣委、縣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重拳治汙,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堅決關停、淘汰“三高”企業,立足獨特資源優勢重點發展“長壽養生經濟”,今年1月至10月,巴馬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97天,優良天數率達98%。

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巴馬科學分析研判全縣環境保護的現狀、難題及原因等,推出有力措施不斷改善環境質量。通過大力開展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生態公益林管護,全縣森林資源實現大幅度增長,目前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0%以上。

巴馬還恪守全縣林地面積不低於15.7萬公頃、森林面積不低於14.2萬公頃、森林蓄積量不低於670萬立方米的生態紅線。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長壽經濟“多點開花”

越來越多遊客來到巴馬,綠水青山正變成金山銀山,長壽經濟開始“多點開花”。

火麻、山茶油、藕粉、野生菌是巴馬農家日常生活食品,如今這些食品開始受到受到熱捧,被視為“長壽食品”而熱銷,有的甚至成為巴馬支柱產業。近年來全縣油茶林、火麻林種植面積,以及巴馬香豬養殖量不斷增加,帶動了許多山區群眾脫貧。

巴馬良好生態的“名號”越來越響,統一集團等多家知名企業來巴馬開發水產業,“巴馬活泉”“巴馬麗琅”等品牌天然泉水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一些品牌迅速進入北京、廣州、深圳等地市場,有的打入國外市場,並廣受歡迎。巴馬縣工信局局長李春龍說,目前全縣有19家水企業,其中4家年產值在億元以上,飲用水行業有5個廣西著名商標。

在冶煉行業從業20多年的伍永田告別“老本行”,2014年開始在巴馬做礦泉水開發,打造的“巴馬活泉”品牌迅速佔領市場。“冶煉是高汙染、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礦產也總有開採完的時候。”伍永田非常慶幸自己的轉型,“我們現在吃的是實實在在的‘生態飯’。靠著這座‘金山銀山’,發展是可持續的,子子孫孫都能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