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原型到底是不是纳兰性德?争论了300年,真的只是巧合吗?

贾宝玉原型到底是不是纳兰性德?争论了300年,真的只是巧合吗?

文:洛轻尘

贾宝玉原型到底是不是纳兰性德?争论了300年,真的只是巧合吗?

01

赵烈文是曾国藩手下最受器重的幕僚,他的《能静居笔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乾隆末年,和珅把《红楼梦》呈给皇帝,乾隆看了之后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意思是,书中写的是康熙朝大学士明珠的家事。后世据此推断贾宝玉的原型就是纳兰明珠的儿子,著名诗人纳兰性德。

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争论了很多年,也没有定论。既然有人指出了这种可能性,还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纳兰性德跟《红楼梦》之间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就是纳兰性德的家世。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口若悬河,兼通汉满语言文字,在平定三藩之中因赞襄军政之力被康熙皇帝赏识,家里金玉财宝堆积如山,一幅连府通街的世家气象。

贾宝玉原型到底是不是纳兰性德?争论了300年,真的只是巧合吗?

纳兰容若自幼便享受着令人惊羡的荣华富贵,明珠的家势完全可以与贾府相提并论。

其次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纳兰性德同为康熙侍卫,二人感情很深。曹寅曾为纳兰性德词集作序,纳兰性德去江南游历时到了南京,专门为曹寅赋词两首《金陵》和《满江红》。

据传,纳兰性德辞世之后,知心好友曹寅有意为他做传,只是话题在当时太过敏感,未能实现。在祖父的影响下,曹雪芹自幼熟读《饮水词》(纳兰性德著),熟悉纳兰性德的遭际,对纳兰性德的个性和经历握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非常有可能产生灵感,借此针砭时事,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看法。

贾宝玉原型到底是不是纳兰性德?争论了300年,真的只是巧合吗?

写一个非常了解,但又和自己家事和经历不完全吻合的故事,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是写作者惯用的手法。《红楼梦》里所谓“甄士隐”(真事隐)交代的人物背景,刻意把朝代都抹去了,就是一种隐晦的笔法,害怕这部书被禁毁而不能流传下来。

再次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多次出现“红楼”一词。“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饮水词》中还有多处咏竹的词句,大家知道林黛玉爱竹,别号“潇湘妃子”,曹雪芹又为她的居处潇湘馆安排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的环境,这似乎也不是巧合。

贾宝玉原型到底是不是纳兰性德?争论了300年,真的只是巧合吗?

而纳兰性德的《金缕曲•亡妇忌日作》中有这样的句子: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林黛玉葬花吟中的“葬花”二字始出于此。从这也不难看出纳兰性德与《红楼梦》有着莫大的联系。

第四纳兰性德在个性上和贾宝玉有诸多暗通之处。纳兰性德虽然出身高贵,才华横溢,却自带一股多愁善感的“脂粉气”,文风细腻柔韧,又极端重情义,不喜官场倾轧,厌恶仕途政治,和贾宝玉在精神上颇为神似。

贾宝玉最后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现实中的纳兰性德在经历过人世间的种种悲剧之后,自号“楞伽山人”,无疑也显示出内心对红尘俗世的厌倦与迷茫,企图摆脱现实的束缚,达到心灵的明澈与自由。

贾宝玉原型到底是不是纳兰性德?争论了300年,真的只是巧合吗?

02

如果说以上原因都还有些牵强的话,那么纳兰性德本身的经历最能说明问题。

纳兰性德在正式娶妻之前,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心上人--表妹雪梅。雪梅冰清玉洁,才智过人,却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舅舅纳兰明珠家。是不是与《红楼梦》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桥段很像?

纳兰性德和表妹雪梅相亲相爱,心心相印,但他们的爱情遭到了纳兰母亲的激烈反对。这也和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一心要扶持薛宝钗做自己的儿媳妇类似。

在古人看来,像雪梅这样自幼父母双亡的女子,大多命格过硬,刑夫克母,是很不吉利的。再者,雪梅虽然不像林黛玉那么病弱,但长眉细眼,瘦削脸庞,身体也比较单薄。

在长辈们看来,没有旗人女子红润喜庆的大脸庞是没有福相的表现,钟鸣鼎食的纳兰家是不会允许这样福浅命薄的女子进门的。

贾宝玉原型到底是不是纳兰性德?争论了300年,真的只是巧合吗?

八旗人家的女子到了一定的年纪都要参加皇帝选秀,选中的为妃嫔,没有被相中的方可自由婚配。为了拆散这对鸳鸯,纳兰性德的父母在选秀的事情上推波助澜,雪梅被迫成为康熙的妃子,不久吞金自尽,纳兰性德得知消息后痛不欲生,大病了一场。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绰号为“潇湘妃子”,十分令人咋舌。在古代社会,一个未婚女子,还是官宦千金,却冠以妃子的名号,着实让人感觉奇怪的很,而小说中人,包括贾宝玉在内,没有一个人觉得不妥,这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

按照《红楼梦》伏线千里的行文笔法,女主角林黛玉的绰号显然不是随意起的,而是大有深意。根据小说中贾宝玉两次想要送林黛玉的东西都出自北静王,不少红学家认为,林黛玉和北静王的关系并不简单,很有可能为解救贾府的危机,林黛玉最终被迫嫁给了北静王做侧室,不久泪尽而亡。

雪梅和林黛玉最终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纳兰性德虽然没有和贾宝玉一样出家,却因心中愁苦,在31岁的盛年便撒手人寰,着实令人唏嘘。从这些人物轨迹来看,《红楼梦》的确有几分像是在写纳兰性德和表妹雪梅的爱情故事。

贾宝玉原型到底是不是纳兰性德?争论了300年,真的只是巧合吗?

03

自《红楼梦》成书以来,支持是写纳兰性德家事的大有人在。陈康祺认为:“小说《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金钗十二,皆纳兰侍御所奉为上客者也。宝钗影高澹人,妙玉即影西溟先生。”不但指出纳兰性德就是贾宝玉,连金陵十二钗的原型是谁都扒拉了出来。

张维屏、蔡锡蕃等人的论调大都如此,甚至进一步指出,“贾政即明珠,贾政之名,盖以明珠久居政府而名焉。书中贾政,初为工部员外郎,指明珠为内廷散秩大臣之官位也。工宫同音。”几乎把《红楼梦》中重要人物都与纳兰家一一对应起来。

对此,大学者王国维觉得过于武断了,“苟执此例以求《红楼梦》之主人公,吾恐其可以附会者,断不止容若一人而已。”意思是把纳兰家事和《红楼梦》一一比对,太过牵强附会,贾宝玉的原型应该不止纳兰性德一个人。

胡适则用“以及之道还之彼身”的说辞,更为尖锐的质疑了这一说法:既然要这么严丝合缝的对应起来,那么,纳兰性德死的时候,纳兰家还没有败落,他的父亲明珠正处于极盛的时代,我们如何可说那眼见贾府兴亡的宝玉是指他呢?

纳兰性德在二十岁那年,娶两广总督兼兵部尚书的女儿卢氏为妻,二人恩爱美满,三年后卢氏难产而死,纳兰性德还作几首词悼念她,可见二人还是很有感情的,也完全不像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

贾宝玉原型到底是不是纳兰性德?争论了300年,真的只是巧合吗?

04

必须指出的是《红楼梦》是一部优秀的小说,而不是某个人的传记。小说可以有原型,但往往是艺术的加工和升华,与现实中的人物不能混为一谈。

贾宝玉身上可能有纳兰性德的影子,但也可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在曹家遭受大的变故后,“树倒猢狲散”的凄凉,作者必然会刻骨铭心,所以才会有“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痛彻与顿悟。

从《红楼梦》的婉约细腻来看,曹雪芹本身的性格与纳兰性德有几分相似,因而也更能体会他心中的愁苦和悲凉,遂以纳兰性德的故事为框架,结合自身的遭遇,添枝加叶,重新进行艺术创造。

贾宝玉原型到底是不是纳兰性德?争论了300年,真的只是巧合吗?

既然是一种艺术创造,就不可能完全照搬现实,再加上清朝的文字政策,他也不敢明里写当朝之事,甚至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怀疑,他会故意改头换面,让人看不出来原型究竟是谁。

事实上,不但贾宝玉的不通世故、多情至性与纳兰性德相通,林黛玉超凡脱俗、多愁善感的精神气质也与纳兰性德不谋而合。可以说,作者是把纳兰性德的个性特质揉碎,并重新添料加工,赋予了不同的人物,而贾宝玉本人则有可能是除了纳兰性德之外的几个人甚至更多人拼接整合出来的艺术形象。

反对纳兰性德为贾宝玉原型的人,可能会认为纳兰性德与原配卢氏感情好,与《红楼梦》宝黛精神上忠贞的爱情追求不相符,就认为他和贾宝玉毫无干系,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贾宝玉原型到底是不是纳兰性德?争论了300年,真的只是巧合吗?

事实上,与原配感情好,并不代表他内心就真正放下了与表妹的情感,只是他把这段感情放到了最深的地方,而依据他多愁哀伤的个性,未尝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刻独自品尝永失我爱的苦楚。而他的英年早逝怕是与表妹和卢氏的死都有着莫大的关系。

转化到作品中,为了突出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使之具有更动人的力量,更强的震撼力,宝玉选择以出家来对抗金玉良缘,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

我们须理解,《红楼梦》只是一部小说,而小说的人物、情节都是允许合理虚构的。虚构出来的小说人物与原型究竟有几分相似,这要看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把握,以及原型能多大程度上呈现出他想要表达的东西。

贾宝玉原型到底是不是纳兰性德?争论了300年,真的只是巧合吗?

综上所述,我们承认贾宝玉是带有纳兰性德精神特质的一个艺术形象,但他和纳兰性德之间并不能简单的划上等号。《红楼梦》也不只是纳兰家事的琐碎呈现,而是整个朝堂与社会的缩影。

如果说贾府的欣欣向荣不过是黄粱一梦,我们普通人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以及娇妻美眷是不是也只是佳期如梦呢?我想,能够让人掩卷深思,扼腕叹息,了悟通彻,这便是《红楼梦》的最大魅力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