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台美国探测器在火星着陆,传回首张照片,将探索地底奥秘

又一台美国探测器在火星着陆,传回首张照片,将探索地底奥秘

“洞察号”发回的首张照片,展现了着陆器前方的景象。照片是由“洞察号”的环境相机拍摄的,镜头上沾满了着陆时扬起的尘埃。NASA / JPL-CalTech

火星迎来了又一位来自地球的机器人嘉宾。北京时间今天凌晨4时不到,“洞察号”探测器的着陆级,稳稳地落在了埃律西昂平原上。“洞察号”此行耗时近7个月,飞越了约4.6亿公里的漫漫旅程。

“洞察号”将在未来2年时间内,探寻隐藏在火星内部的奥秘,学习拥有岩石表面行星的形成机制。

在“洞察号”着陆的过程中,承担起信号中继任务的,是两枚随同前往的微型立方体卫星——“火星立方体1号A”和“火星立方体1号B”。它们是首批前往深空的立方体卫星。它们在飞往火星的旅程中,负责了一部分的通信工作和导航实验。在“洞察号”进入火星大气层、下降和着陆过程中,它们负责对信号进行接收和转发。

“洞察号”进入火星大气层时的速度高达每小时19800公里。6.5分钟后,成功地着陆在了火星的表面。在此过程中,“洞察号”自动完成了一系列操作。

着陆1分钟后,“洞察号”进入地面操作阶段。它用了32分钟,展开了两块太阳能电池板。

“洞察号”在着陆后的首个星期内就将开始收集科学数据,但在此期间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多个探测设备部署到火星表面。其1.8米长的机械臂将于两天后展开。那时,它就能拍摄清晰的火星风光照片了。

而当首批照片传回地球后,地面工程师和科研团队将开始考虑,应该把科研设备部署在什么位置。“洞察号”的机械臂将在2至3个月内,将主要的三大科学设备部署完毕。

“洞察号”预期将在火星表面工作到2020年11月24日。而与它一同前往的两个微型立方体卫星在飞掠火星,完成数据中继任务后,就将一去不返。“洞察号”接下来获得的科学数据,将由火星轨道上的其他探测器负责接收和传输。

又一台美国探测器在火星着陆,传回首张照片,将探索地底奥秘

完成数据中继任务后,“火星立方体1号A”和“火星立方体1号B”飞掠火星,一头扎进茫茫深空。这张照片是由“火星立方体1号B”拍摄的。NASA / JPL-CalTec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