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都流向了富人的口袋?


錢都流向了富人的口袋?


2018年央媽已經連續4次降準了!

1月、4月、7月、10月,央媽分別“放水”4500億、4000億、7000億、7500億,再加上1-9月份,央媽通過“麻辣粉”(MLF)向市場淨投放的7800億。

也就是2.3萬億+0.78萬億,發了這麼多錢,按理說我們不應該感覺缺錢,可為什麼大家卻感覺越來越窮了呢?

原因也許有很多!比如貧富差距讓錢聚集在少數人手中、房貸壓力過大還貸了而無力消費、放水的錢過份流向金融產業而非實體經濟......但是,本文想從貨幣的角度去分析這個現象。


錢是怎麼來的?大家可能會這樣回答:央媽放水、降準、降息,都是在印錢向市場輸送貨幣,市場上的貨幣多了錢自然就多了。

也就是說大家普遍認為:央媽多印錢,市場中的錢就多了;央媽少印錢,市場中的錢就會少。

嗯...只能說,這樣的認知只對了一部分,是不全面的,它是在其他變量一定的情況下,得出的結論。

而信貸、貨幣流通速度是這些變量之一

央媽印的錢叫做基礎貨幣,這些貨幣會被投放到全國的商業銀行,而銀行體系拿到央媽的放水貨幣後,會對外發行貸款(企業/民眾)。

企業/民眾拿到這個錢,一部分用來消費,剩下來一部分存在銀行,這樣貸款變存款、存款再變貸款.....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在這個循環中市場中的錢變會越來越多,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信貸。

按照這個邏輯,信貸寬鬆,市場上的錢就會多起來;信貸緊縮,市場上的錢就會變少。

而讓大家感覺錢多錢少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流通速度。這個總是被大部分所忽視的原因,卻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貨幣流通速度,我們可以用生產、消費的過程與效率來說明。比如經濟向好,商品售賣更容易,生產就會越快,資金回籠速度也就越快;而在消費者這裡,經濟向好,工資有保證,就更容易花錢,這時,貨幣的流通速度

就會越快。換句話說,當民眾不願意花錢,把錢放在手裡,同樣的錢可能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才能重新迴歸到這個循環系統中,流通自然就變慢了。

生產者的支出就是消費者的收入,有人花錢才有人賺錢。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花錢了,才能都賺錢;都賺錢了,才會都有錢。看似悖論,但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可以說,貨比的流通速度越快,我們就會感覺錢越多;貨比的流動速度慢,我們就會感覺錢少了。

央媽不停的印錢,我們卻感覺越來越缺錢,越來越窮。其實就是信貸鬆緊、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的結果。

信貸緊了!流通變慢了


央媽雖然不停的放水,不停的印票子,但是這個錢並不是直接流向市場的,而是發放給了銀行這個“第三方平臺”。

銀行是否要把這些錢流入市場、怎麼流入市場,又取決於信貸政策的鬆緊。

信貸是什麼?其實就是貸款,錢從銀行貸出來的也就是銀行貸款。

上面也說了,信貸寬鬆,市場上的錢就會多起來;信貸緊縮,市場上的錢就會變少。

那怎麼判斷市場中的錢多錢少呢?M2

M2=M1+儲蓄存款(活+定);注:M1=流通中的現金+支票存款。其實也就是銀行可以用來放貸的錢有多少,我們看下面這張圖:

錢都流向了富人的口袋?


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今年以來M2增速按月同比增速有所下滑,目前,也就是2018年10月這個速度已經到了8%,而在2016年初這個速度則是14%。

有的朋友認為增速雖然下降了,但是最起碼還保持著增長,這不能說市場上的錢減少了吧。這樣說也沒錯,但是不要忘了,什麼都是相對的,與M2資金相比,經濟也一直在增長,GDP帶來的社會總財富也是在不斷增長的。

現在M2增速與GDP增速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這無異於信貸政策正在縮緊。而反應在市場上而言,就是市場上的錢的增長速度在降低,反應在我們身上而言,就是感覺錢變少了,感覺我們越來越沒錢了。

信貸緊縮伴隨而來的正是貨幣流通速度的下降。信貸緊縮下,企業主能夠從銀行貸款的錢少了、生產會放緩、員工們獲得的錢就會不捨得花,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大家都感覺錢來的少了。

我們不願意花錢了!


感覺錢少了,自然不願意花錢了。當然,我們一直在說要刺激消費,拉動內需,靠內需來促生產。

但是,關於消費,我們常常進入了一個誤區,認為刺激消費可以帶動經濟增長,也就是間接的促進貨幣流通,但是這個邏輯關係其實是完全顛倒的。

傳統思路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有三架馬車:出口、投資和消費,如果出口出現問題,那麼投資和消費尚且可以支撐中國經濟繼續以較高的速度增長。而實際上,出口才是中國經濟真正的火車頭,而“投資與消費”只是被刺激出來的。


在《貨幣戰爭4戰國時代》第九章中關於這個問題的描述可以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是生產率的提高,增長的邏輯是生產率“加速度”最快的行業在向較慢行業的需求擴散的過程中,創造出足夠的儲蓄增量,從而為消費和投資提供經濟基礎。在三架馬車中,真正帶來了生產率快速提升的部門是出口。消費必須源於某個經濟部門的生產率大幅提升,從而創造出大量更為低廉的新產品,在市場交易中要求更多的交換,來刺激其他行業的發展。


而關於出口現在的外在環境,我們這裡不多說,要詳細瞭解的可以自己去查。

這同樣帶來一個問題,我們現在用的錢大都是我們自有的儲蓄資金,而存款是當人們不再從事生產後,能夠在社會中繼續存活多長時間的度量。我們消耗的是這個時間,這個時間段是有限的,也因此我們會感覺我們越來越沒錢。

這就好比一個農民有200個雞蛋,當生產率不變時,他拿出100個雞蛋去交易時,就是在拿儲蓄消費,這時候刺激了經濟,但是反倒感覺錢少了;而如果生產率提高了雞蛋產量,即使拿200個雞蛋去消費的時候,他也會感覺錢反倒便多了。

最直觀的我們還是來看圖吧,看看我們最近的生產消費:

錢都流向了富人的口袋?


圖給大家了,說明了什麼?消費額增速有所放緩,也說明我們花錢的心思變弱了,變弱了會怎麼樣?回頭看文中,剩下的就自己悟吧(觀察君怕河蟹)......

為什麼現在央媽放水這麼多,印票子這麼給力,市場卻起色有限?我們也感覺越來越沒有錢?

貨幣視角來解釋就是:一方面是信貸與貨幣流通速度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才是重點,出口(雖然我們正在擴充對新興經濟體的滲透,但是這個天花板我們是看得到的)......

而出口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生產率GD,在沒有生產率提高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刺激投資與消費,維持經濟發展,但不會帶來實際的增長,只有提升生產率,才能真正實現增長。

而貌似我們目前就在這樣做......

理論雖然枯燥,但卻是最能解釋一切現象的,掌握了這個,我們就無所畏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