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一刀切”須下實功夫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明確將鋼鐵、焦化、鑄造、建材等行業列入秋冬季錯峰生產管控範圍。隨之,很多地方都相繼出臺了配套政策措施、重點行業秋冬季差異化錯峰生產要求和績效評價指導性意見。但實際工作中筆者發現,有的地方在制定差異化錯峰生產方案時,出現死摳文件、不顧現實等敷衍應對問題。

一是對上級文件理解不全面,片面抓大丟小。《方案》雖然只對六大重點行業提出明確管控要求,但也明確提出鞏固“散亂汙”企業綜合整治成果,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這表明,不論是大區域的六大重點行業,還是小區域的傳統行業,都應做到多排多限、少排少限,有汙必治、有汙必防。

二是把上級文件作為條框,拿行業“打包”定方案。有的地方在制定錯峰和應急方案時,只是泛泛地按原則要求給某一行業定條框、列名單,而不是因企制宜、因情定案、因汙定標,導致有方案、難操作,形成了事實上的軟型“一刀切”。

三是拿“缺少標準”當擋箭牌,過分遷就一些傳統行業的汙染問題,把一些長期存在的傳統汙染行業拒之錯峰生產和應急響應方案之外,成為難管、難切的“釘子戶”。

筆者認為,形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有3方面:一是作為不夠,留隱患。個別地方平時疏於監管,汙染治理不利,導致養癰成患。面對嚴禁“一刀切”的政策要求,又不願暴露矛盾,束手無策。二是不願作為,釀就形式主義作風。個別地方定方案不願做深入、細緻的工作,怕吃苦、怕麻煩,敷衍應對。三是不會創新作為,拿不出解決問題的新辦法,服務能力缺失。

筆者所在地區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採用“讓政策直接與企業見面、讓專家直接與企業對接、讓部門直接為企業服務”的辦法,把企業差異化錯峰生產方案定準、定全、定實、定到位,實現了總體上符合政策標準要求、細節上能夠讓方案真正落實、落地。筆者認為這一有益做法有3點值得推廣借鑑。

第一,堅持把治汙功夫下在平時。堅定落實國家治汙政策要求,狠抓去產能、治理燃煤汙染等工作,抓住當地傳統產業片區汙染問題,採用政府引導、協會牽頭、企業主體、公眾參與的辦法,依照法規要求,制定傳統產業排放標準,補齊標準缺失。同時,通過“白名單”政策,鼓勵企業有汙早治,推動當地傳統產業通過立策明標、重組兼併,走出一條產業轉型升級、汙染超低排放之路,扭轉“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第二,堅持專家引路,請專家把脈定盤。通過持續開展汙染源普查,為企業制定“一企一策”治汙方案。對各行業企業汙染排放和治理成果做到底數清、情況明,為制定本地區各類企業秋冬季錯峰生產和夏季防臭氧汙染錯峰生產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建立“專家與企業家會客廳”機制,讓駐市“一市一策”專家組和原有PM2.5專家防治小組密切合作,藉助“會客廳”,向企業宣傳國家好政策、解讀新標準。組織專家對當地各類傳統產業聚集區開展專題調研,深度瞭解企業治汙、排汙狀況。通過面對面與企業核實汙染狀況,和企業一起將錯峰生產和應急響應停限產的盤子定到每一個行業、每一個車間、每一條生產線和每一個排放環節,讓企業口服心服。

第三,堅持服務到企、跟進到家、幫助到位,用優質服務提升方案落實質量。堅持以開展“放管服”改革為抓手,一手抓監管、一手抓服務。不僅對列入重點行業的企業實行“點對點”服務,幫助企業制定治汙規劃,對積極率先達標治理企業實施獎補,免費為免錯峰達標企業“驗明正身”提供證據,而且對環保不達標的傳統產業企業主動作為,分類施策,引導和指導企業治理汙染、解決問題。

落實差異化錯峰生產的政策標準和要求,是一項政策性強、牽扯麵廣的工作,關係社會公平、政府形象、治汙大計,容不得敷衍應對、丟三落四。因此,既要因地制宜、嚴謹設計、主動作為,補齊政策標準缺失上的短板,又要分類指導、分類施策;既要防止停限產“一刀切”,又要防止放任失管;既要嚴肅落實相關政策標準,抓好“一企一策”落實,又要著眼現實,通過制定“一行多策”“一企多策”方案,防止“一企一策”表面化落實,用嚴格的方案,堅決向各類汙染問題“切一刀”。(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微信平臺編輯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