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特区坚强品格,展现市花繁盛之姿

弘扬特区坚强品格,展现市花繁盛之姿

优雅的小提琴演奏《鼓浪屿之波》,搭配着深情的诗朗诵《日光岩下的三角梅》,10月23日上午,"一城、一花、一诗、一画——胡育光三角梅作品展"在鼓浪屿上顺利开幕。

弘扬特区坚强品格,展现市花繁盛之姿

10月23日,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厦门选定市花、市鸟32周年,由厦门市人大科教文卫委、厦门市文广新局、厦门市鼓浪屿管委会指导,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厦门市美术馆、厦门市美术家协会、鼓浪屿游览区管理处联合主办的"一城、一花、一诗、一画——胡育光三角梅作品展",于鼓浪屿原荷兰领事馆(中华路5号楼)隆重举行。本次展览共展出60幅花鸟画精品力作,为厦门人民带去了一场视觉盛宴。

弘扬特区坚强品格,展现市花繁盛之姿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陈进春,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赵胜利,厦门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秘书处处长曹爱忠,原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聪明,厦门著名文史专家、原厦门市文化局长彭一万,厦门市文广新局副巡视员叶细致,鼓浪屿管委会市场处苏玲,厦门市鼓浪屿游览区管理处副主任章维新,著名诗歌评论家陈仲仪,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院教授、厦门市花鸟画学会主席郑景贤,中国美协福建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原厦门市美术馆馆长白磊,厦门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周煜,厦门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邓绍炳,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李金仙,福建省美协理事、龙岩市美术馆副馆长张锦华,轮渡公司总经理黄育斌,厦门佰翔海丝盛业国际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庆祥,艺术厦门组委会负责人罗文轩等领导与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弘扬特区坚强品格,展现市花繁盛之姿

主办方表示,此次展览定于10月23日开幕,是为了纪念厦门市人大常委会确定"三角梅"为市花的时间。画展旨在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厦门市市花的文化内涵,以"一城、一花、一诗、一画"为主题,打造厦门市"三角梅日",弘扬特区坚忍不拔、顽强奋进的三角梅精神。

那么,这场展览到底有何特别之处?什么又是"一城、一花、一诗、一画"?借着展览开启之际,我们对此进行解读。

一城:厦门——高素质高颜值之城

弘扬特区坚强品格,展现市花繁盛之姿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厦门伫立在东海之滨。这里千年浪涌,潮涨风起。当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扬帆出港,历史的坐标就将其定位为中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这个曾经偏僻的海防小城,在40年改革开放中破浪前行,昭示出中国城市蝶变的密码。

一花:三角梅——体现勇于开拓的特区精神

弘扬特区坚强品格,展现市花繁盛之姿

厦门市花为三角梅。三角梅属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引种厦门不过百年历史,但繁植很盛。在群花之中,它能体现厦门风貌、厦门人民的性格和厦门特区的腾飞景像,最惹人喜爱。于是,1986年10月23日,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三角梅成为厦门市花。市花是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城市的一张名片。三角梅不断向全世界传递厦门人热情、奔放、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特区品质和坚韧不拔、顽强奋进的特区精神,不仅展示了厦门城市的活力与风采,而且充分展示了厦门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一诗:舒婷深情写下《日光岩下的三角梅》

弘扬特区坚强品格,展现市花繁盛之姿

著名诗人舒婷曾深情写下《日光岩下的三角梅》。诗中这样写道:"是喧闹的飞瀑,披挂寂寞的石壁,最有限的营养,却献出了最丰富的自己","呵,抬头是你,低头是你,闭上眼睛还是你,即使身在异乡他水,只要想起,日光岩下的三角梅,眼光便柔和如梦"。这首优美的诗在厦门乃至全国都有影响,把三角梅的精神、内涵融入这短短的文字之中,透析出三角梅的文学性。

一画:胡育光笔墨绘就美丽市花

弘扬特区坚强品格,展现市花繁盛之姿

知名艺术家胡育光来厦21年,在日常教学之余,始终坚持对水墨画创作的研究,全心投入,既追求精神归宿,又企图改造图式语境。为了自已艺术的有序发展,内心对三角梅一往情深。不管寒冬还是酷暑,都坚持写生作画,跋山涉水,不辞辛劳,偏隅一方,专画三角梅。这两年来,他保持勤于速写的良好习惯,以工带写,笔笔用心,更加精准地把握三角梅的形态结构和不同色相,并试着用不同的理念和图式来表达自我精神,超然于笔墨的规范和边界,深植在三角梅的水墨天地间,有所作为,并获得成功,深受厦门人民喜爱。

此次胡育光将展出的60件三角梅,大多是他近期的新作。无论是《鹭过》《秋风疾》,还是《晨曦香凝》《鹭眷栖谷》,又或者《程锦》《临风》系列,再到新创作的《日光岩下三角梅》,可以说,胡育光笔下的三角梅,色彩单纯而不呆滞,鲜明而又柔和,清丽活泼;线条勾勒看似豪迈洒脱,其实法度严谨,气韵生动,创造了独步画坛的个人风格。在展览现场,市民可尽情欣赏这些作品,品味画家笔下的独特"市花"。

名家观点: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赵胜利:"一城、一花、一诗、一画——胡育光三角梅作品展"的成功开展,传递了一个很好的信息:未来,艺术可以和一座城市、一种花卉、一首诗歌联系在一起,将能迸发出独特的美感。接下来,厦门可以邀请其他四个同样将三角梅作为市花的城市,一起举办三角梅主题画展,持续将画与诗歌结合,创作出更多美的作品,再创艺术新高峰!

原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聪明:作为厦门市花,三角梅具有较好的寓意。舒婷写下的诗歌《日光岩下的三角梅》,则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这种美好寓意——她把三角梅的精神、内涵融入这短短的文字之中,透析出三角梅的文学性。同时,也传递出热情、奔放、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特区品质,以及坚韧不拔、顽强奋进的特区精神。所以,厦门市民爱三角梅,歌颂三角梅。这些年,厦门引进了多个三角梅品种,为这座城市带去了极美的视觉享受。我建议,接下来,厦门应该更有意识地去栽培三角梅,将三角梅与城市标志性景观结合在一起,突出她的"艺术性",更好地装扮这座城市。

厦门著名文史专家、原厦门市文化局长彭一万:1983年10月25日,我曾在《厦门日报》发表文章,倡议将凤凰木设为厦门市树,三角梅设为市花,白鹭设为市鸟。后来,经过各方讨论与投票,1986年10月23日,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三角梅成为厦门市花。遍植鹭岛的三角梅,花团锦簇鲜艳欲滴。她原产于南美巴西的三角梅,引种到厦门后繁衍壮大,成为市民喜爱的市花。三角梅印象征着这座特区城市的开放与热情。

著名诗歌评论家陈仲义:从三角梅所透露出来的内涵与品性,将她作为厦门的市花是很适合的。不过,当前国内有五个城市都将三角梅作为市花。如何防止几大城市之间三角梅的同质化,如何让厦门的三角梅形象更丰满,内涵更丰富,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接下来,厦门应该进一步扩大市民对三角梅的认同度,引导更多市民去栽种三角梅,让她成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植物,更加深入人心。同时,我们还应该通过更多的文学、艺术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三角梅的形象与内涵,打造出属于厦门的独特的"市花"。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院教授、厦门市花鸟画学会主席郑景贤:闽南的画家应该画闽南的东西,有地方特色才有代表性。只有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将美丽厦门"跃然纸上"。这次我在现场看了胡育光的三角梅系列作品,觉得技法比较独特,作品也相当不错。尤其那幅他新近完成的《日光岩下三角梅》画得更好,作品将鼓浪屿标志性景观与山水做了有机地结合,主次分明,浓淡恰到好处,艺术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希望胡育光未来能多思考,多积累,进一步创作出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品。

中国美协福建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原厦门市美术馆馆长白磊:"一城、一花、一诗、一画——胡育光三角梅作品展"的举办,让我看到了年轻后辈画家胡育光的可喜之处。我认为,他的创作,首先是切入点很准确,即厦门人熟知的市花三角梅,极具本地特色,题材特别好。另外,他也擅于学习,通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将笔墨养精,通过兼工带写的方式,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创作之路。当然,胡育光为人也很低调,谦虚,人品艺品俱佳。期待他未来潜心钻研,以便创作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人物访谈:诗画联合,再筑新时代艺术高峰

——访厦门市文广新局党组成员、副巡视员叶细致

谈及"一城、一花、一诗、一画——胡育光三角梅作品展",叶细致表示,此次活动的"缘起",来自去年12月的一场展览。当时,"流香映水———胡育光中国画作品展"在厦门市美术馆举办,展出胡育光近年创作的60多幅三角梅、白鹭题材画作。同时,现场还能别具心裁地摆放了多盆新鲜的厦门市花三角梅,画与花相配,相当令人耳目一新。

"展览的独特创意吸引了我,后来有一天,我再次与胡育光闲聊,聊起要在厦门市花三角梅诞生日办一个特展。"叶细致说,事过半年后,特展便如约而至,进入实施阶段。

在叶细致看来,群芳百卉之中,三角梅似花非花,不像牡丹兰花那样名贵,也比不上玫瑰水仙那样香甜,说风格当然也赶不上菊花梅花那样高雅,但繁植很盛。它不拘路旁石隙,只要阳光,就有花期,最能体现厦门风貌、厦门人民的性格和厦门特区的腾飞景像。于是,1986年10月23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三角梅成为厦门市花。

不仅如此,厦门著名诗人舒婷还为其写下《日光岩下的三角梅》一文。短短二十行诗,写出三角梅的神韵、性格和气度,洵属神来之笔,不易再得。

"32年匆匆而过,描绘厦门市花的画家也不计其数,涌现不少好画家、好作品,但始终坚持画三角梅者,却屈指可数。"叶细致说,市花画的好坏,市民都是评审,难过厦门市民挑剔的眼光;还有史上没有画谱范本,难于图解临摹,习者想画、爱画,但无画谱可依,不得要领。但可喜的是,画家胡育光对三角梅一往情深,不管寒冬还是酷暑,都坚持写生作画,跋山涉水,不辞辛劳,偏隅一方,专画三角梅,并获得成功,深受厦门人民喜爱。

于是,诸多因缘际会之下,促成了此次展览的举办。这将是厦门文艺界的一大盛事。

叶细致希望,"一城一花一诗一画"——胡育光三角梅作品特展,是代表一种认同,一种选择,一种觉悟,一种回归,更是一种区域文化象征。"我相信,从今而后,将会留下一串坚实而绚丽的足迹,真正让城与花、诗与画在艺术创作中珠联壁合,再筑新时代的艺术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