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0大房地產企業紛紛改名:換個馬甲,拿地賣房更有勁了!

從今年年初開始,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大佬們不約而同地做出了一個相似的決定:

改名字!

而且改名字的方式都一模一樣:把原名裡邊的“地產”兩個字給狠狠撕掉

中國10大房地產企業紛紛改名:換個馬甲,拿地賣房更有勁了!

從區域地產企業,到全國性的地產巨擘,都爭先恐後地把自己名字中的“地產”給去掉。

今年秋天,保利和萬科兩個大佬也下手了,“保利房地產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保利發展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萬科房地產有限公司”更名為“深圳市萬科發展有限公司”,再加上之前龍湖、恆大和萬達等先行一步的企業,目前中國前十大房企只剩下富力和中海的名字中仍有地產字樣。

中國10大房地產企業紛紛改名:換個馬甲,拿地賣房更有勁了!

房企們的這一波操作直接引爆了本就風雨欲來的樓市,業內“樓市拐點已經到來”“房地產的時代落幕”“去地產化”等言論層出不窮,把房地產企業改名的動作解讀成行業寒冬來臨的標誌。

但企業改名就能代表寒冬來了嗎??

去掉名字裡的地產二字就是“去地產化”嗎?

當然不是。


【1】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報告,今年全國房地產市場上房企拿地的面積、銷售面積與銷售額等數據均突破歷史同期,創造了新的記錄。雖然調控政策收緊,但房企們依然度過了稱得上豐收的一年,業績與利潤均有上漲。

中國10大房地產企業紛紛改名:換個馬甲,拿地賣房更有勁了!

圖:房企銷售目標完成率再創新高

這背後的邏輯則在於,房地產行業發展根本動力沒有變。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仍然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意味著在未來的20-30年依然是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而對於地方政府來說,房地產對於財政的重要意義只會隨著城鎮化的開展而越來越重。在經濟增速逐漸放緩的情況下,為了應對通貨膨脹的威脅,房地產增值保值的功能也成為民眾的一個重要需求。


【2】


房企改名的行為代表著各大企業向多元化轉型的嘗試,但地產開發仍是其基本盤所在。

在愈發嚴厲的調控政策下,原本的主業地產開發正面臨著瓶頸,商業、教育等社區配套產業和綜合服務就成為了一個新的增長點。恆大開始牽手中國科學院,打造三大科研基地,正式進軍高科技產業;碧桂園轉型做現代農業,並分拆物業板塊成功在港上市;萬科將戰略定位從“住宅開發商”轉變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

中國10大房地產企業紛紛改名:換個馬甲,拿地賣房更有勁了!

圖:碧桂園進軍現代農業

另一方面,不管房企的多元化產業發展勢頭如何聲勢浩大,仍然是以地產開發為原點向外擴展的,地產開發仍然是房企的核心業務所在,房地產企業的改名,只是換個馬甲。除萬達改名後明確將不再進行房地產開發,其餘的地產巨頭紛紛否認了“去地產化”的說法。地產企業的改名,也未嘗沒有模糊企業定位,避開調控政策融資限制,繼續拿地衝規模的打算在裡邊。君不見龍湖拿地兩個月花了143.56億,萬科更是三個季度內擲500億瘋狂吃進地塊……

這些從名字裡邊去掉了“地產”的房企,非但沒有退出房地產市場,反而紛紛表示:換了馬甲過後,拿地賣房更有勁兒了!


【3】


房企紛紛改名,不能強行解讀成行業嚴冬的預兆,而是象徵著房地產企業多元化發展的嘗試。

或許我們可以期待,在不久的未來,行業格局會悄然改變,地產企業在地產開發的基礎上,給大家提供更加齊全的美好生活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