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我要拯救世界!不開玩笑!”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這是漫威裡能夠隨心所欲變小“蟻人”的經典臺詞!

華為Mate 20系列自發布以來,一個大家容易忽略的“變小”科技,就是Nano Memory存儲卡(簡稱Nano存儲卡)。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Mate 20系列支持雙卡雙待雙VoLTE,副卡還可插Nano存儲卡

今天我們就聊一聊這個“變小”的故事!

01 那些移動存儲的“老古董”

聽說用過這種磁盤的人,都已經結婚了。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這是上個世紀80年代曾經十分火熱的移動存儲器3.5 英寸軟盤,容量僅為 1.44 MB,連現在的一首mp3都裝不下。

實際上,世界上第一張軟盤是由 IBM在1967 年推出的,直徑為32 英寸,大概相當於你家裡的電腦桌那麼大。

1971年,Alan Shugart推出了直徑為 8 英寸的軟盤,但存儲空間僅有 81 KB,比你臉還大。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1976年,美國王安電腦公司打算髮布用於字處理的計算機,覺得8英寸的軟盤太大,於是開始與Shugart Associates公司合作生產小一點的磁盤。

聽說他們約在波士頓一家昏暗的酒吧裡洽談合作時,根據桌上餐巾大小定下了即將生產的軟盤為5.25英寸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5.25英寸和3.5英寸的軟盤就是我們電腦C盤之外的A盤和B盤,必須要專門的驅動才能讀取。(能看懂說明你真的是老了,哈哈~)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光盤很快取代了軟盤,U盤又替代了光盤,成為現在常用的移動存儲介質。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但無論是軟盤、光盤還是U盤,都是給辦公室或者家裡的計算機使用的。

直到1997年,西門子公司與閃迪公司聯手推出了一款MMC存儲卡(Multimedia Card)。這款存儲卡僅有郵票大小,可方便地使用於各式便攜電子設備上,包括相機、音樂播放器、PDA(個人數碼助理)、電子書、玩具等產品。一經推出,大受好評。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MMC存儲卡

兩年後,在MMC卡的基礎上,松下電器 ,東芝,閃迪三家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的存儲卡片,此即SD卡。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SD卡

三家公司還聯手成立了SD協會,負責制定SD卡的行業規範,推廣SD卡的使用。

2003年,閃迪推出了體積更小的MiniSD卡。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MiniSD卡

但很快,閃迪又與摩托羅拉聯手推出了TF存儲卡,它的體積還要小於miniSD卡。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MicroSD卡

2005年,TF卡被納入了SD協會的行業標準,並改了名字:MicroSD卡。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體積越來越小的SD卡


此後,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MicroSD卡的受歡迎程度大大超出了設計者的想象。

僅2017年一年,全球就售出了逾7億塊MicroSD卡。

在旺盛的市場需求刺激下,MicroSD卡的讀寫速度、容量也不斷刷新上限。

唯其外觀尺寸,歷經十三年幾無變化,延續至今。


02 蘋果造出Nano-SIM卡,華為誕生Nano 存儲卡

其實,手機SIM卡和存儲卡,它們倆一直井水不犯河水,就像在兩個平行的世界,互相沒有什麼交集。

因為在功能機時期,手機主要用來打電話,基本用不上大的存儲空間,更別說擴展存儲卡了。

直到智能手機誕生,才讓它們倆真正“相遇”。

下面一張圖是功能機時代手機SIM卡和存儲卡的發展路徑,我們來看看他們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2012年,蘋果公司為了成就iPhone更加纖薄和更加緊湊的機身,向ETSI歐洲電信標準協會提交了Nano-SIM卡標準。

最後,在和諾基亞主導的另外一種Nano-SIM卡標準爭奪中,贏得了全球主要移動網絡運營商、智能卡供應商以及移動設備製造商的普遍支持。

從此,Nano-SIM卡正式誕生。蘋果也在iPhone 5開始使用Nano-SIM卡。

這款到目前為止體積最小的SIM卡,已經成為SIM卡的主流。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iPhone的低配和高配是以手機存儲容量來進行區分定價的,以iPhone XS為例,通過64GB版本,256GB和512GB版本1400-1800元的價差,區分低配、標配和高配,從而滿足不同用戶人群的使用需求。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iPhone XS配置和價格

所以,iPhone一直以來都是沒有存儲擴展功能的。

這個課題只能留給其他廠商了。

華為成為第一個打破這一僵局的科技公司。

2018年10月,華為正式發佈Nano存儲卡,並宣佈Mate 20系列全面支持Nano 存儲卡。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一舉結束了手機存儲卡十三年外觀不變的歷史。Nano存儲卡足足比當前流行的MicroSD卡小了45%,成為世界體積最小的手機存儲卡。

下面,我們來看看世界上第一張Nano存儲卡是怎麼造出來的。

03 卡上跳”芭蕾“:6 腳秒變8腳,Nano手機卡槽和存儲卡槽合二為一

為了讓雙卡槽更好地節省手機機身寶貴的空間,華為這一次將Mate 20從過去兩個並列的雙卡槽,調整為正反兩面的雙卡槽,實際上是一個卡槽實現雙卡的功能。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同時,為了兼顧雙卡用戶和單卡用戶,在副卡卡槽設計上,既支持Nano-SIM卡,也支持Nano存儲卡。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手機與SIM卡、存儲卡的信息交流,是通過卡片背後的金色金屬片 - PIN腳,也就是業界俗稱的“金手指”來進行的。

SIM卡遵從的是ETSI歐洲電信標準協會的標準,只有6個PIN腳;而SD存儲卡遵從的是SD協會的標準,有8個PIN腳。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一個卡槽要如何才能同時支持SIM卡的6 PIN和SD卡的8 PIN呢?

華為工程師們訪遍整個行業的科技巨頭,得來的卻全是否定答案——沒有一家公司此前嘗試過這個想法。

華為工程師只能自己想辦法,經過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一個優雅的解決方案:

L型PIN腳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圖中存儲卡下方兩側的L狀圖形,就是經過特殊設計的PIN腳


工程師們將Nano存儲卡的其中兩個PIN腳設計為L型,擺放在存儲卡的兩個角落,從而適應了Nano尺寸的卡片空間。

當卡槽插入Nano卡時,手機發起“對話”來識別是Nano-SIM卡還是Nano存儲卡。

這樣,Nano尺寸的存儲卡與Nano-SIM卡實現完美共用一個卡槽,為Nano存儲卡的誕生掃除了一個關鍵技術障礙。

04 科技賽道,速度為王:華為Nano存儲卡寫入速率達75MB/s,遠超SD U3標準

華為雖然是第一次設計Nano存儲卡,但存儲速度直接關係到用戶讀取圖片視頻的體驗,所以從一開始就堅持高起點目標——達到SD U3速度標準,即最低寫入速率30MB/s。

棘手的是,當華為工程師準備按照SD的標準“開幹”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大的法務問題。

如前文所述,閃迪、東芝與松下公司在SD卡標準誕生之初就牽頭建立了一個非盈利性組織——SD協會。三家公司還在SD卡的協議、專利、商標等領域進行了大量佈局,未經其允許,任何組織都不能發佈新的SD卡協議。

華為連SD協會的會員都不是,假如生產Nano SD卡,那麼等待華為工程師們的,將是來自行業先行者們的法院傳票。

幸運的是,信息存儲技術的發展路徑並非僅有SD一條,還有其他開源的內存存儲技術標準可供選擇。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華為Nano存儲卡正是基於JEDEC的內存存儲協議(eMMC5.1),實現理論最高傳輸速率100MB/s。相當於用內存的標準來做手機移動存儲。

經華為實驗室測量,Nano存儲卡的數據順序讀取速率在電腦上可達90MB/s,在手機上達80MB/s,順序寫入速率達70MB/s,遠超SD U3標準。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附圖1 - 東芝Exceria 128GB U3讀寫速度測試結果(讀取最高≈90MB/s,寫入速率約20MB/s)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附圖2 - 三星Pro+ 64GB U3讀寫速度測試結果(讀取>90MB/s,寫入速率約80MB/s)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附圖3 - 華為256GB Nano存儲卡讀寫速度測試結果(讀取>90MB/s,寫入速率約75MB/s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05 精益求精,品質為王:比髮絲更精細的工藝與“魔鬼級”質量考驗

Nano存儲卡的製造和質量,是擺在華為面前的第三個問題。

Nano存儲卡的容量,取決於內部flash芯片數量。芯片數量越多,存儲卡容量越大。以256G存儲卡為例,flash芯片達到了8片。這8片flash芯片,是以“疊放”的形態存在於存儲卡中的。假如將這塊存儲卡一刀劃開,我們將看到這樣一個橫截面: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圖中8個疊放的矩形,就是flash芯片

每一片flash芯片的厚度,僅僅不到43微米——約為一根頭髮直徑的一半

這種比頭髮絲還要更加細緻的高難度製作工藝,在全球範圍內也僅有少數頂尖廠商可以完成。Nano存儲卡比普通MicroSD卡體積小了45%,而且容量和速率都是高標準,華為聚集了業內頂尖的製作商合作,歷經數月攻克多個工藝難題,才保障了Nano存儲卡的生產達到華為嚴格的質量要求。

可以說,Nano存儲卡得以實現,絕非一家公司、一個工程師團隊之功,而是建立在整個行業對技術的積累、對創新的堅守之上的。

為了保證Nano存儲卡的質量,華為工程師還定義了嚴苛的測試標準:

1)插拔測試:存儲卡能夠至少經受3000次插拔

2)極端環境測試:在零下25度嚴寒、85度高溫環境下,Nano存儲卡仍然能正常工作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極端環境測試設備


攻克了三大問題,華為終於讓Nano存儲卡如期搭載Mate 20正式發佈。

至此,Nano存儲卡正式誕生,十三年手機存儲卡外觀不變的歷史得以終結。

但故事剛剛開始!

華為公司已正式加入了SD協會,並開始以協會成員的身份發起了Nano SD卡技術標準的討論。

這將是一個高度流程化、需要全行業共同推進的漫漫長路。

但這也是從技術轉變成標準,造福億萬消費者的必經之路。

人類對存儲技術的追求永無止境,因為每個人的珍貴記憶值得長存!

Nano存儲卡誕生!華為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Mate 20系列20項革命性突破往期回顧:

1.

2.

3.

4.

5. “

【關注“菊廠搞機”,瞭解華為Mate20系列更多深度解密】

End

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