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考上211的年輕人,區塊鏈會是你的985嗎?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當事人緘默,旁觀者鼓譟。

比如高考。

真正的考生都專注在奮筆答題的時候,考生家長都在求神拜佛的時候,只有事不關己的旁人才會大喇喇從各種角度消費高考這個超級熱點。

有一句,很多人愛對高中生說:考完你們就自由啦。

這句話的混蛋在於,說的人明明知道它是假的,但是聽的人卻都當真了、而且還百分百執行了。

這些信以為真的人大學畢業後,受挫了、遇難了、被KO了,每次想到這句話都覺得悔不當初。

高考,是公平的。

但是每個人對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

沒考上211的年輕人,區塊鏈會是你的985嗎?

之所以說高考公平,是因為現在高考生們的直接競爭對手,幾乎都是同齡人。

同樣的年齡、同樣的教材、同樣的考題,你要不然就拼命要不然就拼爹。

等你畢業出了社會想要升職、加薪、搶客戶、找資源的時候;

當你必須跟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人生閱歷的人同場競爭;

當你篤信的什麼公平公正信仰理念,被小學學歷的街頭智慧完全打趴的時候;

你會發現,你一直秉持的道德感和羞恥心,真會阻礙你財富自由之路的時候;

拼命除了把自己熬成廉價勞動力之外沒啥價值,拼爹也不完全管用,你還要拼見識拼眼力勁兒拼人脈……

還有一句最愛對高考生說的話就是:這是最後一次你們和一群人一起為同一個目標而純粹努力的機會了,以後都不會有了。

相信我,這樣的機會以後還有很多,而且目標更純粹,比方說賺錢。

你去什麼買房群、炒股群、區塊鏈社區看看就知道了。

最近加了幾個區塊鏈的微信群,感受尤其深。

一直都覺得根據區塊鏈的基本價值觀,從理論上出發,所有上線的公鏈,代表其源代碼完全開放,競爭對手完全可以複製粘貼,沒有什麼商業秘密可言的。這就意味著如果想要建立競爭壁壘,那麼必須將累積的資源全力遷移上鍊,建立一個龐大的生態體系。

社區,成為其中關鍵的一環。

沒考上211的年輕人,區塊鏈會是你的985嗎?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EOS啟示錄:技術不是壁壘,共識才是》,講EOS給我的最大啟示是:社區的粘性決定了社區的強大。

社區的粘性除了Token以外,它還會會促使潛在的個體,以自發的形式被裹挾進社區,成為“居民”、成為粉絲、成為自來水,凝聚成某種共識。

以長遠的角度看,社區不僅是當下的,也是未來的,不僅是我們的、你們的,也是未來他們的。

所以判斷項目靠不靠譜的標準總有一條:社區共識

這種決斷力又會回頭倒逼你的認知。

高考這個話題經久不衰,我覺得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高考,而是通過高考這個熱點下,社會意識的變遷。

很多人開始出謀劃應該報考什麼樣的專業,去什麼用哪個的學校,說句不太客氣的話,很多專業或許20年後根本不存在,有的甚至10年後就已經不在了。

未來,人與人之間最大的槓桿在於認知。

它必然會放大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放大人與人之間的基尼指數。

沒考上211的年輕人,區塊鏈會是你的985嗎?

我們的時代已經從“愛拼才會贏”,遷移到“會拼才會贏”

如果給影響人生的重要程度排序的話,選擇大過努力。

勤勞別說致富了,連通脹都跑不過。

英國曆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說過:偉大的事物一開始看上去都是不可實現的。

放在今天仍然成立。

人工智能、量子力學、區塊鏈、引力波,未來會更加讓人眼花繚亂,會呈現持續的高度不確定性,這股大潮會席捲而來,沒有人可以逃脫。

如果想要繼續生存下去,我們真正應該掌握的是田忌賽馬式的博弈思維,學會擁抱不確定性,不斷升級自己的算法。

保持飢渴,永遠年輕,永遠像AI一樣迭代進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