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明晚期博古紋黃花梨圈椅,最應景的古人雅居之物


圈椅起源於唐代,圈椅最明顯的特徵是圈背連著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座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適,頗受人們喜愛。造型圓婉優美,體態豐滿勁健,是我們民族獨具特色的椅子樣式之一。

這是一對明晚期博古紋黃花梨圈椅,67.3×58.5×99.5 cm,圈椅上的博古紋是個大亮點,這樣記載古人雅緻生活的圈椅,存世珍罕。

博古通今不僅僅是今人提倡的治學之道,更不僅僅是乾隆皇帝一個人的雅好。宋代士人以及晚明文人掀起的收藏熱潮,反映出好古之風由來已久。宋代錢選、劉松年,明代仇英、杜堇等人都有品古圖存世。

古代文人士大夫對上古鼎彝的追捧,蔚然成風。流觴、清賞、雅集是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場景。他們放下官場的權力之爭,以悠閒尚古的生活方式來躲避塵世的喧囂,排遣心中的滯淤。收藏成了他們最大的生活樂趣,他們熱衷於著述立說精研考古,習古潤今以遣情懷。

他們甚至將心中愛物,鐫刻於日常起居之器。黃花梨博古紋圈椅,正是在這樣的風氣之下,由好古之人斫制。這樣的圖案,於雅集之上最是應景。這對博古紋海南黃花梨圈椅由此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