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鮮“地表最強”的潮汕人,汕頭灣的魚蝦蟹是怎麼到碗裡來的?

人們常說,“食在廣州,味在潮汕”。在眾多令人垂涎三尺的潮汕美食中,各種外地人叫不出名字卻鮮甜得讓人慾罷不能的海鮮應該能排得上Top 3!

吃海鮮“地表最強”的潮汕人,汕頭灣的魚蝦蟹是怎麼到碗裡來的?

外地的小夥伴都羨慕我們潮汕人有口福,不過作為在地人,你又知道汕頭灣的魚蝦蟹是怎麼到碗裡來的嗎?

潮汕地區擁有漫長的海岸線,生活在這裡的人民自古以來就致力於發展海洋捕撈。明代後期, 韓江三角洲繼續下伸擴大,嘉靖年間光華埠以南一帶,沙脊已露出海面,漁民到這裡設柵捕魚。萬曆初年,韓江口沙脊已積聚成片,更多的人來此捕魚, 養殖蛤蚶。

吃海鮮“地表最強”的潮汕人,汕頭灣的魚蝦蟹是怎麼到碗裡來的?

1923年在汕頭灣航行的漁船照片,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藏

吃海鮮“地表最強”的潮汕人,汕頭灣的魚蝦蟹是怎麼到碗裡來的?

1928年汕頭灣航行的漁船照片,太古公司藏

清初,沙汕坪成為陸地,嘉慶年間,船隻聚集者日見增多。道光元年(1821),鎮平詩人黃香鐵曾由韓江入海遊潮陽,夜泊沙汕頭,有詩《沙汕頭夜泊》:“潮定編魚塹,霜清遰雁天。虹霞通海市,人月守江船。庵埠漸無火,沙汕微有煙。夜航來一棹,驚起野鳧眠。”這是道光初年夜景寫照,距離汕頭開埠尚有四十年,汕頭灣來往船隻仍以漁船為主。

據資料記載,潮汕沿海捕撈主要有拖網、刺網、釣魚、敲罟及淺海雜漁捕撈等,而漁船名稱則根據所從事的主要作業命名,如拖船、刺網船、釣船、敲罟船等,雖然漁船的大小稍有不同,但捕撈方式可以說在1980年代之前,已沿用了幾百年不變,相信有不少老漁船都曾在汕頭灣遊弋。

吃海鮮“地表最強”的潮汕人,汕頭灣的魚蝦蟹是怎麼到碗裡來的?

1981年,汕頭媽嶼附近的漁船照片,韓志光攝

吃海鮮“地表最強”的潮汕人,汕頭灣的魚蝦蟹是怎麼到碗裡來的?

1984年,汕頭媽嶼島附近海域的漁船照片,韓志光攝

在古代,人們用叉刺魚進行捕撈。隨著造船業的發展,現代人在汕頭灣捕魚則主要靠漁網,有手拋網、繒網、刺網、跳白等作業方式。

用手工拋網捕魚,是汕頭灣捕撈的主要作業方式之一,來自榕江流域的漁船還組成了手拋網作業隊。一般每隊有10-20條小船,俗稱“枋溪條”,

每船2人,一人在船尾劃漿,一在船頭拋網。

吃海鮮“地表最強”的潮汕人,汕頭灣的魚蝦蟹是怎麼到碗裡來的?

1922年,在汕頭劃漿前進的“枋溪條”照片,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藏

吃海鮮“地表最強”的潮汕人,汕頭灣的魚蝦蟹是怎麼到碗裡來的?

1972年在汕頭灣的“枋溪條”漁船照片,陳仲豪攝

到了合適的水域,船隊即擺開陣勢,相繼拋網,儼似天女撒花,霎時間漁船又急速排成圓陣,緩慢收網取魚,這種作業方式勞動量大而捕撈量小,每船每天的捕撈量不等,至多也不過20公斤。也有單船進行作業或單人在岸上拋網捕魚的。

吃海鮮“地表最強”的潮汕人,汕頭灣的魚蝦蟹是怎麼到碗裡來的?

1980年代初,龍湖溝邊捕魚場景照片,王瑞忠攝

除了手拋網作業外,繒網也是主要的捕撈方式。繒網有定置式大車繒和流動式手繒網兩種。定置車繒固定設在堤岸適當位置,當潮水漲落時,將繒網放入水國,稍待片刻,將網提起,有水產品則用手抄網撈起後,再將網放回水中。繒網用的漁網織成正方形,四周穿以網綱,然後用4根竹竿交叉成十字形,中央交點用繩紮緊,竹竿末端繫於網的四角,利用竹竿的彈力將網張開,再用一根大竹竿或杉木,將小端縛於前面4根竹竿交叉處,繫上拉繩,作業時用大竹竿或杉木的一端置於岸邊作支點,手持拉繩,將繒網緩慢放入水中,起網則借拉強將網拉上水面。

大車繒則用2根較大的竹竿或杉木,小的一端縛於前面十字竿交點,大的一端鑽孔後,安裝到固定於堤岸操作架上即可使用。汕頭灣的車繒作業一般是在冬春季,視漁汛變化也往往相應調整。

吃海鮮“地表最強”的潮汕人,汕頭灣的魚蝦蟹是怎麼到碗裡來的?

1980年代初,龍湖溝邊捕魚場景照片,王瑞忠攝

刺網也稱蓮網,汕頭灣的漁船一般都配有幾種規格的蓮網,每片網長100米左右,網線粗細與網目大小視捕撈魚類而定,作業時根據需要,多片聯接投放,網有沉、浮之分,沉的網捕底層魚類,浮的捕中上層魚類,作業靈活。

汕頭灣在1960年代之前還有一種稱為“跳白”的捕撈方式,這類漁船狹長平底,頭尾尖細,載重僅幾百公斤,船的一側船舷斜插一片刷白油漆的薄板,板長約船的五分之四,寬為船寬的三分之二,使其大部分伸出舷外,一般裝在右舷,於傍晚或夜間作業,單人坐於船尾劃漿,使船向右側傾斜、擺動,順流快速前進,魚類受驚而躍出水面,往往落到船上而被捕獲,隨著汕頭灣魚類減少,這種作業方式已消失。

吃海鮮“地表最強”的潮汕人,汕頭灣的魚蝦蟹是怎麼到碗裡來的?

1921-1923年,汕頭灣內可用於“跳白”捕魚的漁船照片,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藏

汕頭灣過去有著廣闊的灘塗,自然條件優越,是魚蝦貝藻生長繁殖的優良場所,於是有不少人在海邊灘塗地蟹經常覓食、活動的地方,設地籠、甩籠等工具。這些工具有倒須,蟹種能進不能出,每天取蟹數次,收成也可觀。此外,在汕頭埠周圍,還有不少人工築堤圍起養殖場,養殖蝦蟹貝殼及魚類。

改革開放之後,汕頭埠東部海灘大量建成養殖場,養殖膏蟹、鰻魚等經濟水產,在出口外銷的同時,更成為汕頭人的桌上美味。

吃海鮮“地表最強”的潮汕人,汕頭灣的魚蝦蟹是怎麼到碗裡來的?

1986年的汕頭經濟特區珠池養蟹場照片,王瑞忠攝

吃海鮮“地表最強”的潮汕人,汕頭灣的魚蝦蟹是怎麼到碗裡來的?

1986年的汕頭經濟特區珠池養鰻場照片,王瑞忠攝

捕撈起來的生猛海鮮,距離到你碗裡成為盤中餐,還有一段精心烹飪的距離。潮汕地區對海鮮的烹飪方法多種多樣,而用生炊烹製海鮮是最能保持其風味的,也是最令外地來客忘不了的一道美食。

吃海鮮“地表最強”的潮汕人,汕頭灣的魚蝦蟹是怎麼到碗裡來的?

以膏蟹為例,生炊膏蟹選用的鮮蟹須是剛上水的,將蟹清洗乾淨後,斬出蟹螯放在盤底兩邊,將蟹肉切塊放在蟹螯上面,蟹殼放在蟹肉之上,然後用白肉丁、薑片和蔥頭放在蟹上,再加上鹽水、紹酒,川椒拌勻淋上,放進蒸蘢蒸煮10分鐘取出,去掉薑片和蔥頭,食用時配上浙醋,更顯得造型美觀、色澤鮮豔,肉質鮮嫩,口感肉質都清鮮爽嫩,甜而微酸,色、香、味俱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