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奶奶故事之五:含辛茹苦 養育女兒

奶奶沒有自己的親生孩子,就一直將養女視同己出。

晚上,在家裡,奶奶給我講述著養育女兒的往事:

這女兒是從大門裡我的姐姐家抱來的,屬龍,1940年的人,是陰曆3月12日出生的,小名叫菊娃。不知咋地,一生下來,身上就是白的,怪嚇人的。當時我的姐姐聽人說:給娃跳個門杆,對屋都有好處。這樣,非要給我不行。我當時才23歲,正年輕,但想著對姐姐好,就收下了。當時日本鬼子還在。

滿月過來的,我還在家裡待客,給姐姐送了銀元和禮物,就算正式收養了。

那時候,地還在手,有糧食吃,但在你爺爺開始抽洋菸,光景也開始走下坡路了,以後就開始賣東西。

養活個女兒,不容易,啥都得操心,一點照護不到都不行。等到你爺爺把房子、地都給賣了,住在別人家,糧食都沒了,就困苦了。女子也就跟著受苦,飢一頓、餓一頓,整天沒吃少喝的,尋藉著,先讓娃吃口飯。

後來,你爺爺不在了,我們母女倆,就更難過了。我哭,娃哭,哪是人過的光景,想死,又丟不下這麼小的女兒。

那時候,南頭程仁茹與女兒好,就天天和我母女睡在一起,作個伴,要不就怕的不行。仁茹娃乖,天天和我們在一起,和我們親著哩。

山村奶奶故事之五:含辛茹苦 養育女兒

遠望黃家窯村

後來,東頭李澤民給我說:“娘,娃都這麼大了,還能天天在家裡,叫她到學校,識個字,不要耽誤了娃啊。咱大人出事了,娃還小,要趕緊叫娃上學。”

女兒已經12歲了,沒到書房去過,天天跟著我,哭哭笑笑,面黃飢瘦的,唉,不為上學,只為散心。去就去,總沒壞處。

在村裡上了三年學,上完小(完全小學),要到六里外的羅村去。

當時,這一茬在羅村,有四個男娃,兩個女娃,男孩子不與她們相伴,只有她和王伏伏。仁茹,家裡不讓上,沒上成。學費當時是四塊錢。

那時,屋窮,到外村上學,又沒啥吃頭。一禮拜六塊玉米麵糕,一天一塊,女兒上學回來的路上,揪些苜蓿菜,回來拌些面,蒸好拿去,也沒個辣椒,甜吃。記得,女兒回來說:燜飯菜,加點別的女生的油辣椒,才好吃。咱沒有,西惶湊合著。後來,和她一起上的伏伏,中間就停了,小小就結婚了。我覺得,娃還小,上上學,認幾個字,識文看字,總要比瞎摸強。

就這樣,唸到1958年完小畢業,就停了,回到屋。後來,張家窯村的塊娃到屋來,說:運城有些學校,半工半讀,不用花錢,就能上學,最好讓娃去,別耽擱了。

這樣,先在解縣參加考試,9月通知到運城鹽化學校報到。

我把女兒送到鹽化一廠的學校,離火車站有8里路,我們就揹著鋪蓋卷、拿著行李,一路尋著去。學校是一天干活,一天上課,吃飯不掏錢。我把她留下,就回來了。

58年大躍進,我在村裡也很忙,但總惦記著女兒在運城的情況,也不知道行不行。

後來,女兒回來了,說在運城上學還行,幹活就是到鹽池去鏟硝,抬土護堰。

上了半年學,忽然有一天,學校讓她們整隊,搬上行李,坐上汽車,拉著她們,到一個地方,點名讓人下車。她和幾個同學,就在鹽化機械廠下了車,從此就成了這個廠的一名工人。在廠停了幾天,她和幾個學生,偷偷跑了回來。

女兒回家後,說說那裡的情況,說是不想在運城停。村裡人也說:不願停,就算了,就和我在屋做伴,比啥都強。我也沒了注意,不知道咋辦?

在家停了幾天,我覺得不對勁,萬一那裡是個好地方呢,不去就後悔了。因此,我說:叫娃先去上班,隨後我去看看,不行再回來,也不後悔。

這是一個決定命運的決斷。從此,女兒就在遠方生活、工作,離開了農村,把母親一人留在了故土。

山村奶奶故事之五:含辛茹苦 養育女兒

1955年奶奶(左)和她的姐姐(右)女兒(中間)

女兒走了,我在屋也坐臥不寧,過了七八天,我和姐姐坐晚上的火車,到了運城。下車後,一直往南走,跑到了鹽池邊,水亮亮的,風呼呼地刮,沒有一個人,我倆害怕地,也不知到哪裡走。多虧有個人上夜班,趕緊打聽十一車間怎麼走,碰巧她就是車間的炊事員,這才找見女兒。

一眼看見女兒,穿個工衣,就像個補鍋的。等到第二天,四處看看,吃住都行,一月還能掙十幾塊錢。

我和姐姐在運城停了幾天,覺得放心了,就回來了。

就這樣,女兒一直在這個廠裡上班,後來就在這兒結婚成家,生兒育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