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論“心體陰用陽”

吳鞠通論“心體陰用陽”

吳鞠通(1758-1836)名瑭,字配珩,江蘇淮陰人。吳氏鑽研經典、博採眾長,勤於實踐,用於創新,不僅在溫病學領域創立了三焦辨證理論體系,並對諸多經典理論有所繼承發揮。“心體陰用陽”學說是基於中醫學心臟的直觀解剖、生理特性及功能,結合臨床心繫疾病診療經驗而建立的。吳鞠通對這一理論繼承發揮,見解獨到,理法方藥論述詳備,可師可法。

學說探析

體用理論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內容,其源出何時、何處現已難考證,唐代·崔憬《周易探元》即有“凡天地之間,皆有形質,就形質之中,有體有用。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的論述。“體用”理論作為解釋臟腑形體與功能的關係,被應用在中醫學中。金元醫家李杲在《脾胃論·五臟之氣交變論》中提到:“鼻……此體也,其聞香臭者用也”。直至明代,張景嶽將體用學說與陰陽相結合,臟腑體用理論逐漸成形。吳鞠通在《醫醫病書·五臟六腑體用治法論》言:“心為手少陰,心之體主靜,本陰也;其用主動,則陽也”,從陰陽運動形式分析心的生理功能。

理論創新

吳鞠通繼承創新“心體陰用陽”理論的同時,對這一理論內涵進行了豐富。

強調體用的聯繫性:陰陽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而“心體陰用陽”除了功能與物質的統一性外,也包含了這四個基本方面。如《溫病條辨》載“煩渴舌赤,心用恣而心體虧也”,心用過度遷延及心體虧損,即顯示了體用之間互根互用的生理特點,以及互為因果的病理機制。

重視臟腑聯繫:心是臟腑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於整體觀思維,吳鞠通在《溫病條辨·解產難》對產後心虛一證言“水火各自為用,互相為體,產後腎液虛,則心體亦虛,補腎陰以配心陽,取坎填離法也。餘每於產後驚悸脈芤者,用加味大定風珠,獲效多矣”。吳鞠通從心腎關係出發,提出“取坎填離法”,既強調心之體用的聯繫性,也將這一理論放在中醫整體觀中進行運用。

遣方用藥

“心體陰用陽”理論從臨床病理特點可分為體病與用病,用藥亦分兩類。《醫醫病書·五臟六腑體用治法論》言:“補陰者補其體也,如阿膠、萸肉、鱉甲、牡蠣之類;補陽者,補其用也,如當歸、鬱金、降香、香附之類。”此說對補心藥做了詳細的分類和論述。《溫病條辨》載:“丹砂色赤,補心而通心火,內含汞而補心體,為坐鎮之用”“硃砂補心體,瀉心用”認為硃砂是一味體用並調之藥。同時吳鞠通還運用“心體陰用陽”理論詮釋方劑的意義,如《溫病條辨》載:安宮牛黃丸“此芳香化穢濁而利諸竅,鹹寒保腎水而安心體,苦寒通火腑而瀉心用之方也”、至寶丹“此方薈萃各種靈異,皆能補心體,通心用,除邪穢,解熱結,共成撥亂反正之功”,論述頗為精當。

臨床實踐

《吳鞠通醫案·癲狂》載:“齊氏,四十二歲,己巳二月初二日,脈弦數而勁。初因肝鬱,久升無降,以致陽並於上則狂。心體之虛,以用勝而更虛,心用之強,因體虛而更強。間日舉發,氣伏最深,已難調治。況現在卯中乙木盛時,今歲又系風木司天,有木火相煽之象。勉與補心體瀉心用兩法。

洋參(三錢)、大生地(一兩)、蓮子心(一錢)、黃柏(三錢)、白芍(六錢)、丹皮(四錢)、麥冬(六錢,連心)、生龜板(一兩)、丹參(三錢)、真山連(三錢)外用,紫雪丹(六錢),每次一錢。與此方間服。

初六日,操持太過,致傷心氣之狂疾,前用補心體,瀉心用,攝心神,已見大效,脈勢亦減,《經》謂脈小則病退是也。

洋參(三錢)、白芍(六錢)、丹皮(五錢)、真山連(二錢)、生龜板(一兩)、黃柏炭(二錢)、麥冬(三錢)、女貞子(四錢)、蓮子(五錢)、龍膽草(二錢)、米醋(一酒杯衝),鐵落水煎。”

肝鬱為因,鬱久陽亢,上逆為狂,心肝同病。心體虧虛,心用太過,用過反損心體,互為因果。結合五運六氣,以生地、白芍、西洋參、生龜板、麥冬、女貞子補心體,其中一些藥同時補腎,有“取坎填離法”之意。黃連、黃柏、丹皮、丹參瀉心用。紫雪丹一方“諸石利水火而通下竅……諸香化穢濁……使神明不致坐困於濁邪而終不克復其明也。丹砂色赤,補心而通心火,內含汞而補心體,為坐鎮之用。”藥切病機,脈勢漸退,仍守方意加減化裁。(姚鵬宇 遼寧中醫藥大學)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