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看繡,觸心。時光是醉人的,彷彿遙遠的江南古鎮上,嬌媚女子誤了桃花,寄思在這旖旎的錦緞上,一繡千年。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刺繡是一種心靈藝術。

美不是表面繁華,是一種漸次滲出的妖嬈。一個女子寄予最深的愛在錦緞上,一絲一線的情意,只為交付於自己最心愛的人,無聲勝有聲。懂她,便懂她的銀針下的心事。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刺繡,如詩,高雅,在這美感的觸摸中,好像摸著久遠的故事、失落的年華,好像從嘈雜喧囂的繁華中一下子回到寧靜與最初。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最美的刺繡,總是以明豔的色彩映襯於往日的雲煙,一如最輝煌的成就,總是因艱苦卓絕的奮鬥而生成。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春女怨

獨坐紗窗刺繡遲,紫荊花下囀黃鸝。

欲知無限傷春意,盡在停針不語時。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絲織產業的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從事桑麻和絲織的作業,促進了刺繡發展。另外,社會階級的劃分,如階級制度和祭祀禮制的確立,對刺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推動了刺繡技藝的精益求精。貴族與官僚,官僚與商人們,試圖通過精美刺繡服飾顯示自己的不同和身份的尊貴。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刺繡古代稱之為針繡,古代稱“黹”、“針黹”。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屬於"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刺繡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中國的手工刺繡工藝,已經有2000多年曆史了。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至周代,有“繡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繡品,水平都很高。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漢代末期,佛教文化的興起,刺繡除了表現吉祥寓意的民俗民風外,更多的偏向了佛像和人物形象等方面,使得刺繡在文化精神方面有了深層次的表現。

三國時期的孫權夫人趙姬在方帛上繡制了五嶽、城邑、行陣、河海等圖案,乃有“繡萬國於一錦”的說法,趙夫人也被人們稱為“畫繡”的鼻祖。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北宋刺繡大士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刺繡更是成為了女子的必修課。刺繡成為了評價一個女人的必考項。“大家小姐”把刺繡作為消遣、養性和從事精神創造的唯一活動,於是形成了“閨繡”。

《舊唐書·后妃傳》:“宮中貴妃院,織繡、刺繡之工凡七百人。”同昌公主出嫁時有繡被,上繡鴛鴦三千並間以奇花異草。 不但有官方繡工專為御用,而且民間刺繡也已向精緻方向發展,出現帶有暈染的書畫之風。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張瑄《倦繡圖》表現了唐代宮女刺繡的情景


據蘇鶚《杜陽雜編》記載,唐朝由於崇佛、重佛的宗教意識興盛,出現了刺繡佛經,開創了繡字技藝。唐代刺繡針法種類多達數十種, 其中出現了加金、 銀線盤繞圖案輪廓的刺繡方法, 叫盤金、銀繡。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從北魏開始出現了專為佛教供養的刺繡佛像,其中敦煌藏經洞出土了大量的刺繡佛像,多采用鎖繡針法,使用頭髮刺繡佛像,以表達信誠之意,這種繡法稱為“發繡”。

到了宋代,手工刺繡因宋代書畫歷來受中國文人所推崇,工整嚴謹的繪畫風格被應用到繡稿方面,開創了純審美的繡畫及繡法書。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宋代刺繡 老子騎牛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宋以後,由於受到文人的青睞,刺繡風格趨於多樣化。吸收佛教文化,文人的修養,從皇宮到民間,刺繡開始產生了流派,蘇繡,蜀繡,湘繡,蜀繡、京繡,魯繡......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佛影》局部,蘇繡傳承人姚惠芬繡


刺繡的技法有:錯針繡、亂針繡、網繡、滿地繡、鎖絲、納絲、納錦、平金、影金、盤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挑花等等

刺繡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 蘇繡 |

純手工的蘇繡是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的藝術品。秀麗女子、輕挑慢捻,煙雨朦朧的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山河壯麗景色,一幅幅躍然於薄紗、絲綢間。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姚惠芬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傳承人


過去的蘇州,家家養蠶,戶戶繡花,從宋開始就星羅棋佈,到了清更是花團錦簇。現在的繡莊也是多半開在河邊,青石碧柳,花窗雕欄,女子坐於繃前,嫻靜溫雅的以針作畫,一枝一葉,一帆一船,水音小調皆在手中纏綿。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蘇繡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蘇州地處江南,,濱臨太湖,盛產絲綢,素有婦女擅長繡花的傳統習慣。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雙面繡(貓),是蘇繡的代表作品之一。藝人們把一根頭髮粗細的繡發線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的細線繡,並將十萬多個線頭藏的無影無蹤。無論是從正面還是反面都可以看倒小貓調皮活潑的神態。繡貓最難的是一對貓眼睛,藝人們要用二十多種絲線才能把貓眼睛繡的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蘇繡大多以套針為主,繡線套接不露針跡。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繡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繡時往往以 “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這樣寫:“原來繡這瓔珞的也是個姑蘇女子,名喚慧娘。因她亦是書香宦門之家,她原精於書畫,不過偶然繡一兩件針線作耍,並非市賣之物。凡這屏上所繡的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從雅,本來非一味濃豔匠工可比;每一枝花側皆用古人題此花之舊句,或詩詞歌賦不一,皆用黑絨繡出草字來,且字跡勾踢、轉折、輕重、連斷皆與筆草無異……”蘇繡,神韻靈動,而這名喚作慧孃的繡娘,是姑蘇女子。由此又道出蘇州人傑地靈,乃錦繡之鄉。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唐代時期,蘇繡達到了鼎盛。麗人們穿著有金絲銀線織就的彩裙,在陽光下閃耀奪目,將唐朝的皇宮襯托的奢華榮耀,惹得詩人李白對蘇繡著迷萬分,感懷之下吟詠出:“翡翠黃金縷,繡成歌舞衣。”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蘇繡 《清明上河圖》

唐伯虎、沈周開創了“吳門畫派”,徒子徒孫遍佈江南。為了生計,不少吳門畫派的畫師開始為蘇繡設計、描畫底本,將傳統山水畫的精髓引入到蘇繡當中,通過對這些書畫技巧的描摹和借鑑,蘇繡更趨精美雅緻,從民間藝術一舉登上大雅之堂,有“畫繡”之美譽。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好的綢緞必是蠶絲的,輕軟如煙而又細密溫厚,猶如時光裡的美人,長裙廣袖掩映在一幅古意的畫卷裡。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蘇州刺繡 桑蠶絲繡花絲巾


一個人一輩子堅持做一件事情,是要需要多麼大的毅力和熱愛!在潮繡大師康惠芳的指尖針線間,能深切的體會到她那一份對於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文化的執著與堅守。從15歲的青蔥少女至如今66歲的質樸老人,50多年來,逝去的只是紅顏,不變的卻是對夢想的堅守。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康惠芳 潮繡國家級傳承人


| 粵繡 |

細如毫髮、不見針腳,把彩色蠶絲當顏料,廣繡和潮繡以布代紙,用針作筆,2000年的寂寞時光裡梭織出絕美藝術芬芳,也使得兩大繡派組成的粵繡,與蘇、湘、蜀繡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繡”。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垂下的重重帷幔之間

看得見潮繡中斑斕豔麗的戲服

或者繡著“花開富貴”圖案的廣繡披肩

一針一線中散發著嶺南的氣味

這是每個老廣州的腦海中粵繡的依稀記憶。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潮繡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南海14歲姑娘盧眉娘於皇宮中在一尺絹上繡《法華經》7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細如毛髮,足見其技之精。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廣繡

明朝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舉國驚豔其技藝之精,廣繡之名遂傳至歐洲,名揚海外。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廣繡

粵繡,以廣繡為代表,指廣州、佛山、南海、番禺、順德等地的刺繡品,即專指廣府地區的刺繡工藝品,包括刺繡字畫、刺繡戲服、珠繡等。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清初,英國商人拿具有西方油畫風格的服飾圖樣到廣州繡坊訂製繡品。繡工為繡得惟妙惟肖,增加了繡線種類,藉此也改革了繡法,豐富繡品的表現力,使廣繡技藝大幅提高。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清中葉是廣繡出口的全盛時期,大幅的繡畫納稅也要白銀1.2兩,可知價值不菲。當時的廣繡作品佈局章法已中西合璧,用色濃豔且具有光影變化。今故宮仍保存著當時廣繡掛屏可證其藝術高超。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廣繡 《嶺南佳荔》


粵繡(廣繡)大致分為兩大品類:一是盤金刺繡,二是絲絨刺繡。盤金刺繡以金線為主,輔以彩紛刺繡,金碧輝煌,雍容華貴。絲絨刺繡開絲纖細,色彩繽紛,繡出的花鳥尤其精美。

廣繡刺繡技法有“釘、墊、拼、貼、綴”五種。其中一些技法難度大,要求高,釘金墊浮繡的二針龍鱗和魚鱗立體針法被認為是刺繡工藝中難度最高的針法。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潮繡,發源並流行於今潮汕地區,自以來,潮州婦女多勤紡織,女子到了十一二歲,其母即為預製嫁衣,家家戶戶都會織綞刺繡。清代粵繡工人大多是廣州、潮州人,男子精於繡功,為其他省市所罕見。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潮繡繡藝精美細緻,構圖均衡飽滿,色彩富麗堂皇。刺繡藝人使用各種緞綢、絨線、金銀線、墊絨線和棉絮紙丁為原輔材料,運用墊、繡、貼、拼、綴等工藝處理,使繡品的人物、龍鳳、博古、動物、花卉等畫面形成潮繡獨特的浮雕藝術特色,因此在四大名繡中獨樹一幟。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開創中國雙面墊高繡法的先河

潮繡的獨特之處在於墊高繡,即在繡地上鋪貼一些棉絮,多少按紋樣要求,最高有1寸多,然後繡上金絲絨線,使繡物有如浮雕,富立體感,刺繡出來的圖案栩栩如生,處處點綴著引人入勝的境地。因樣式精緻,潮繡在古時多為歷朝貢品。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優秀的潮繡工藝者的培養是漫長的過程,一名天賦良好的繡工要想技藝嫻熟至少也需五六年,儘管如此也尚不能掌握潮繡的完整技藝。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潮繡與花絲鑲嵌結合的創意包


40多個工藝品類,6萬多從業人員,時光如梭,潮州匠人繡龍穿鳳,將傳統的造物思想與極致精巧的手工藝品,通過手中的繡針綻放出千年的潮繡文化。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 蜀繡 |

起源於川西民間,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12大類共122種。

蜀繡又名“川繡”,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採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主要指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帶的刺繡。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西漢末劉歆《西京雜記》;這些記載顯示出在西漢時錦和繡都是人們心目中最精美的絲織物製品,表明當時的織繡工藝應當是發展到了相當的水平,同時傳達了漢時蜀地錦繡的色彩都鮮豔奪目、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感受。到西漢末蜀地“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後漢書》)。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2006年5月20日,蜀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四川省成都市的郝淑萍為蜀繡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蜀繡 玉蘭花手工刺繡披肩

蜀繡中非常經典的雙面異面繡,則是同時用兩根針穿不同顏色的線,把針通過屏風,兩面同時進行繡制,體現了繡娘高超的繡織技藝。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蜀繡 手工刺繡團扇


1925年前後,僅成都就有刺繡從業人員一千多人,店鋪六十餘家。20世紀50年代,蜀繡遍佈四川民間。70 年代末川西農村幾乎是"家家女紅,戶戶針工",人數達四五千之多,相當於刺繡工廠在職職工的15倍。她們除刺繡被面、枕套、頭巾、手巾、襯衣、桌布等幾十個品種外,還積極生產外貿出口的生紡繡片、繡屏等。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千百年來,蜀繡——這個浸潤了芙蓉城山水的“蜀中之寶”,在蜀地兒女的手下繡制著不朽的傳奇,已然成了這個城市的名片。

從漢朝的“錦布繡望”開始,蜀繡便美名遠揚,被譽為“天下無雙之物”。那針針線線,絲絲入扣,描繪著巴蜀的花鳥蟲魚、磅礴山水,呈現著巴山蜀水的線條與靈韻。

| 湘繡 |

據資料記載,湘繡是從農村婦女用來裝飾衣服、荷包、菸袋的製作開始的。後來有一些畫家參與湘繡的設計,把中國的一些技法移植到刺繡上,吸取了蘇繡和粵繡的優點而發展起來,從而逐漸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刺繡。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通過七十多種針法和一百多種顏色的繡線,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以中國畫為基礎的湘繡。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從1958年長沙楚墓中出土的繡品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湖南地方刺繡就已有一定的發展。一九七二年又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件刺繡衣物,說明遠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湖南地方刺繡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湘繡 手工刺繡雙面繡


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湘繡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繡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繡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繡”。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金彩湘繡


湘繡以著色富於層次、繡品若畫為特點,民間有蘇貓、湘虎之說。湘繡獅虎毛紋剛健直豎,眼球有神,幾可亂真,已發展到異色、異形、異面的雙面全異繡。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成新湘 湖南省湘繡研究所高級工藝美術師


| 京繡 |

以北京為中心的刺繡,又名“宮廷繡”或“宮繡”,明清時期始為興盛,多用於宮廷裝飾、服飾。京繡用料考究、技術精湛、格調風雅,以材質華貴著稱。一般選用上好的綢緞為面料,配以鮮豔繡線,其色彩與瓷器中粉彩、琺琅色相近,此外還大量使用黃金、白銀錘箔捻成的金銀線。現流傳於世的京繡珍品大部分出自男工巧匠,是“宮廷繡”與“閨閣繡”的明顯區別。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 甌繡 |

浙江溫州的地方傳統藝術,因溫州地處甌江之濱,又名“溫繡”,亦稱畫簾。始於唐代,興盛於明清。其製作方法是將毛竹颳去青皮,通過分層片,煮熟抽絲,編織成竹簾,然後用顏料和綵線在上面製成作品。針法類型包括有斷針、滾針、亂針等20多種。甌繡內容有人物、走獸、山水和風景等,尤以人物見長。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 顧繡 |

顧繡不是一個地區的刺繡,而是晚明顧氏女眷擅刺繡而得名。顧繡所呈現的是一種文化、一件藝術品。顧繡所費的絲線、底料均為精選上品,作為臨摹藍本的唐宋字畫,一幅也非常昂貴;而顧氏兒孫“服食起居必多方選勝”。後來顧氏衰落,子孫無養,便將顧繡商品化,同時也招收繡娘。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 杭繡 |

南宋之初,杭繡最精華的“金銀彩繡”曾為皇家壟斷,因此也稱“宮廷繡”,“南宮繡”。當時的刺繡藝人多以男工為主,行業中形成了只收男工不收女工的規矩。由於從事杭繡的多為男工,因此也被成為“男工繡”。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刺繡之美,是深入到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

七百多年前,馬可波羅來到杭州,帶走琳琅滿目的中國工藝品,中國刺繡也隨商船漂洋過海,風靡了西方上流社會,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式奢侈品。帶走的不僅僅一見華彩豔麗的團花錦繡、龍鳳呈祥,還有文化厚度與中國人美好祝願的人情溫度。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花、鳥、魚、獸、建築、人物、器物......在刺繡技藝裡,構成為了中國人獨具特色的生活美學!

繡娘,一份美麗而寂寞的職業,幾個月、幾年才能繡完。今天還有多少人有這樣的耐心潛心修煉呢?

刺繡,美麗而寂寞的文化傳承

回憶似綢相思如繡,每一針落下,都將光陰凝固在綢緞上,每一針捻起來,都帶起手指的溫度,卻又安安靜靜,獲得靈魂的適意。

這就是手工的價值,也是我們文化的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