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 客家之都

梅州 客家之都

梅州,廣東省轄地級市,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部與福建省龍巖和漳州接壤,南部與潮州、揭陽、汕尾毗鄰,西部與河源接壤,北部與江西省贛州相連。享有地方立法權。

梅州 客家之都

梅州是閩粵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廣東文化旅遊特色區,也是海西經濟區的重要成員之一。梅州地勢北高南低,兼有臺地、丘陵、山地、階地和平原五大類地貌類型,面積15876.06平方公里,下轄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2區1市5縣,2016年末戶籍人口551.40萬。同時也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達700多萬。也是港澳臺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而臺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2013年10月13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中國唯一的移民紀念項目——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在梅縣區鬆口鎮正式落成。同時,世界客僑移民展覽館也正式開館。並於2013年成功舉辦了央視中秋晚會。

梅州 客家之都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同時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自駕遊最佳目的地、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誌城市、廣東首個宜居城鄉示範城市。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客家菜之鄉”之稱,同時還享有“廣東漢劇之鄉、廣東漢樂之鄉、金柚之鄉、單叢茶之鄉、溫泉之鄉、長壽之鄉”、版畫之鄉等美稱。

梅州 客家之都

三國兩晉時分屬東官郡的龍川縣和揭陽縣(海陽縣),南齊永明元年(483年)析海陽縣設程鄉縣。隋唐時分屬循州(龍川郡)和義安郡(亦稱潮陽郡或潮州)。

梅州 客家之都

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亦即後晉開運二年,程鄉升為敬州,領程鄉縣。這是梅州州治設立的開始。

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梅州”的名稱即始於此。宋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以程鄉縣隸潮州;元豐五年(1082),梅州復置,仍理程鄉縣,屬廣南東路;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潮州;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理程鄉縣,屬廣南東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梅州為“梅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為梅州,屬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廣東道宣慰使司;元貞元年(1295),隸屬潮州路;延佑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使司。

梅州 客家之都

明洪武二年(1369),廢州為程鄉縣,隸潮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為“嘉應州”,隸屬廣東省惠潮嘉道。轄地包括程鄉、平遠、鎮平及以前為惠州府所統的興寧、長樂五縣,稱為“嘉應五屬”。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複名梅州。

梅州 客家之都
梅州 客家之都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等名人故居

民國三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隸屬潮循道。民國14年(1925)隸屬東江行政區,民國15年(1925)改名為粵東綏靖區。民國25年(1936),隸屬廣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38年(1949)改第六行政督察區為第九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

梅州 客家之都

1950年01月26日,設置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大埔、豐順、五華、平遠、蕉嶺共7縣;

1952年12月,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

1956年02月,粵東行政區劃分為惠陽、汕頭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

梅州 客家之都
梅州 客家之都
梅州 客家之都

共80張

梅州

1965年0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

1979年03月,原梅縣所轄之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梅縣地區轄7縣1市;

1983年0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併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梅州 客家之都

1988年0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

1994年0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轄梅江、梅縣、大埔、豐順、五華、平遠、蕉嶺,代管興寧。

2013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同意梅州市撤銷梅縣,設立梅州市梅縣區。新設立的梅縣區行政區為原梅縣的行政區域,政府駐地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