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见证上海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变

用镜头见证上海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变

用镜头见证上海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变

1990年和2018年的上海对比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用镜头见证上海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变

图文|种楠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

中国改革开放,犹如长江之水,滚滚东流,不可阻挡。今天,一个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强大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她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沧桑巨变。其间,既有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百姓衣食住行的点滴变化……

1988年,盛夏的苏州河上,运粪船一条接着一条,环卫工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而2018年的苏州河,运输功能早已成为历史,河中碧波荡漾,岸上绿树掩映。

用镜头见证上海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变

1993年10月18日清晨,市民在外滩健身看景。

用镜头见证上海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变

2018年10月3日,站在外滩看浦东,一排排高楼林立。

从1984年乍浦路桥上的“自行车王国”,到2017年延安路高架桥上排成长蛇阵的各色轿车,见证了上海人出行交通工具的巨变。

用镜头见证上海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变

1984年8月10日,“自行车王国”名不虚传。

用镜头见证上海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变

2017年5月15日,上海的高架路被称为“停车场”一点不假。

1982年,上海到福州的绿皮列车内人满为患;2018年,虹桥高铁站,南来北往的高铁列车宽敞舒适,乘坐高铁出行成为一种享受。

用镜头见证上海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变

1982年5月12日,务工人员南来北往,火车人满为患,列车员站台送水。

用镜头见证上海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变

2017年8月18日,上海虹桥站, 旅客在等候上车出行。如今上海通往全国各地的列车四通八达。

1985年,想喝杯牛奶都需要每月排队付费预订,错过时间就一个月喝不上牛奶;而到了2016年,路边买个红薯都能“扫一扫”付款。

用镜头见证上海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变

1985年7月10日,居民排队付款订牛奶,一旦错过,就一个月喝不上牛奶。

用镜头见证上海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变

2016 年12 月28 日,买烤红薯,扫一扫二维码就解决了。

1994年,路边等公交车只能靠电线杆遮阳;2016年,路边等车也有了冬暖夏凉、能遮阳挡雨的空调候车亭。

用镜头见证上海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变

1994年7月1日,赤日炎炎候车苦,电线杆下自寻凉。

用镜头见证上海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变

2016年8月13日,便民利民为乘客,挡阳遮雨候车亭。

改革开放四十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实惠、带来了幸福。这四十年,是让中国人民走向富裕之路、让国家日益强大的四十年。新民晚报这个大平台也给了我“用武之地”,让我见证了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年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镜头里的人,就是曾经的。相信,看到这些凝聚着沧海桑田般巨大变化的照片,你会感到无比骄傲:我们不仅是改革开放的见证人,也是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四度”摄影人种楠

文|薛中卿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地市报分会学术委员)

布列松、卡帕、柯特兹……纵观世界摄影史,一代又一代新闻摄影大师凭借自己的信念、毅力和执着,用快门凝固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令人感慨、激昂、深思的作品。而在上海,有这样一位新闻摄影人——他30 多年如一日,以上海为“轴”,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恢宏巨变为“台”,以市井街头为“根”,抓拍人所常见、罕见的珍贵影像瞬间,为人们留下认知社会、目睹发展、品读生活的画面……他,就是著名摄影家、新民晚报资深摄影记者种楠。

厚度是他作品的内涵。品读种楠的摄影作品,不少都源于轰轰碾过的时代年轮。反映人们出行方式变化的两幅作品拍摄时间相差35 年,昭示着中国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大变化。

广度是他新闻作品的外延。种楠拍摄的领域极为丰富,每一帧画面的背后,都折射着他游走和穿梭于繁华城市、街头村尾、厂矿企业等地的忙碌身影。掀开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生活画幕,用相机的取景框去截取恰当的空间,于千变万化的动态和嬗变中寻找独特的瞬间,这是种楠独有的纪实拍摄本领。种楠作品涉猎之广、跨度之大,正是来自于他对新闻摄影的孜孜不倦和刻苦投入,以及对于新闻摄影高峰的不懈探索和勇敢攀登。

锐度是他新闻作品的特质。一位优秀新闻摄影记者与普通摄影人的主要区别,就是对于影像主、陪体光影把握的独特性和排他性。安徽的农民工推独轮车逛南京路的作品,画面主体是推独轮车的小伙,一位正处于计划经济、经济滞后,没有受到高等教育的小伙子;陪体则是沪上洋房闹市区、进口汽车和霓虹广告牌。这一巨大的反差,刺中的恰恰就是缺乏现代社会规则与经济体系的封闭僵化老路。作品内涵之尖锐,可见一斑。

温度是他新闻作品的灵魂。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摄影记者,从来不会因一时之变而放弃对专业的坚守,有的必然是隽永绵长的仁爱、道义和对世界和他人的爱,将温度注入了他的作品和他的人生。

种楠给自己定了两个规矩:每一天,摄影包不离肩;春夏秋冬四季,几乎天天早上6 时就出门“扫街”拍照。我们不妨将“将自己与照相机朝夕相伴”这句话,赠予种楠,期盼他能拍出更多、更好、更能够打动人心的佳作。

©人民摄影报新媒体中心

有何感想 可在下方留言

用镜头见证上海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