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撐起流量明星的天?粉絲到底花給了誰

前兩年娛樂圈流行diss鮮肉,今年流行diss流量。

楊洋撐不起收視率,鹿晗的垮掉,男團太娘,吳亦凡北美刷榜……粉絲成群結隊,口碑跌落谷底,偶像表面光鮮亮麗,實則每天都生活在風口浪尖上。

日前,曾創作過《鐵齒銅牙紀曉嵐》、《楚漢傳奇》的著名編劇汪海林實名怒懟流行明星作假,數據注水嚴重,並直接點名吳亦凡、蔡徐坤、迪麗熱巴三人,表示絕對不會和這類藝人合作。

粉絲撐起流量明星的天?粉絲到底花給了誰


輪博、打榜、投票實則是娛樂圈常態,若不是吳亦凡粉絲高調刷榜,大眾並不會去探討造數據究竟有什麼不妥,可汪海林一句話引發了業內人深思:

“流量藝人默許,甚至鼓勵粉絲造假,已經在摧毀整個大眾娛樂行業了。”

一直以來,經紀公司及平臺打出的口號都是偶像與粉絲相互陪伴,共同成長。但最近接二連三的事情不得不讓人思考,粉絲與偶像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究竟是正向還是反向?

數據皆王道or假象?

中國娛樂圈,數據皆一切。

數據的形成可以通過自然流量,比如演唱會的上座率普遍是比較真實的數據,至少目前為止還不流行刷演唱會票房;也可以通過後臺操作或利用系統漏洞造假,比如偷票房、機器刷屏等行為。

而前文提到的數據則不屬於這兩種中的任何一種。

內地沒有任何常用平臺規定一人、一賬號、一機器只可以貢獻一次數據,而這就給了平臺及粉絲有機可乘的機會。平臺設立充會員、買歌等行為增加用戶的投票次數,後援會與粉絲站集資百萬,打投組徹夜發力,將偶像送上榜首。

這樣得來的數據沒有任何違規操作,但實際上卻稀釋了榜單的公正性。當然,公正性指的僅是對作品質量、藝人能力的判斷。如果說粉絲有錢有精力即為正義,那倒也無可厚非。

粉絲撐起流量明星的天?粉絲到底花給了誰


若是類似於偶練、土創這類本就是以粉絲積極性定勝負,所有藝人都站在統一起點的比賽,粉絲牟足力氣刷數據倒也平常。但若是流量藝人與口碑藝人站在統一起點,流量藝人靠粉絲幹掉了口碑藝人,這就有損於娛樂生態平衡了。

為什麼在國內習以為常的打榜,移步至北美就會引起軒然大波?就是因為吳亦凡粉絲的不正當操作使他的音樂成績力壓實力派歌手Lady Gaga、A妹,繼而造就了吳亦凡的音樂在歐美很受歡迎的假象……

關於亞歐飯圈文化網娛君此前也著重分析過:亞歐飯圈文化差異:Who is Kris Wu?

那麼粉絲人均貢獻成百上千份數據僅是在“水土不服”的歐美才有影響嗎?顯而易見並非如此。

飯圈習俗,何錯之有?


迪麗熱巴的粉絲很委屈。她們千辛萬苦為迪麗熱巴投來了最具人氣演員獎,結果卻招來無數謾罵。

最具人氣演員獎本身就是看藝人的人氣指數而非實力,觀眾最喜歡女演員獎也不是粉絲能夠決定的,粉絲認為自己很無辜。然而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

人氣演員獎靠觀眾投票產生,大眾理所當然的認為票數最高就代表人氣最旺。但這件事本質上與吳亦凡粉絲北美刷榜一事性質類似。

所謂人氣指的是受歡迎程度,而最具人氣演員理應是該藝人以演員身份被大眾認可的程度。迪麗熱巴打投組組織粉絲註冊多個賬號,通過不同渠道每日投票,如此獲得的獎項靠的並不完全是人氣值,而是粉絲精力值。

粉絲撐起流量明星的天?粉絲到底花給了誰


與迪麗熱巴共同提名的有孫儷、袁泉等優秀演員,若是票選最具人氣偶像迪麗熱巴當選自然沒有異議。但沒有優秀作品支撐,粉絲代表大眾為她衝來了人氣,大眾自然是要抗議的。

數據結果與參與者數量的比例應該維持在一定數字之內,如果人均千百票的話,那所謂的獎項只是藝人與粉絲的狂歡。可演員、歌手等具有藝術含量的獎項並不是《偶像練習生》的選秀。

沒有作品,如何服眾。

那麼蔡徐坤的粉絲又做錯了什麼?

單條微博轉發量在8位數以上,點贊卻是7位數。熱門轉發分別來自蔡徐坤數據組、蔡徐坤數據站、蔡徐坤姐姐團等,每條熱轉次數在7位以上,顯然是人為掄博。

粉絲撐起流量明星的天?粉絲到底花給了誰


至於粉絲為何不直接轉發藝人微博而是要通過粉絲站二次轉發?一位經常混跡飯圈的朋友告訴作者:一是因為熱轉文案要好看,不能看時間查看都是1234。二是因為惡評熱轉舉報無效,只能靠掄自家微博壓掉惡評。三是怕路人懷疑藝人買數據,而通過粉絲站轉發則可排除這項疑慮。

吳亦凡、迪麗熱巴、蔡徐坤只是被汪海林打中的出頭鳥,從常規意義上來講投票和掄博是沒有錯的。也許最初只是有幾家粉絲想到,因攀比心作祟,久而久之形成了飯圈習俗。

粉絲人氣or大眾人氣?

那麼粉絲為何要消耗時間和金錢拼命為藝人衝數據?因為數據未必會為他們的偶像帶來口碑,但一定會帶來資源和金錢。並不是口碑不重要,而是口碑無法依靠人力逆轉,但數據可以。

粉絲認為自己只是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王俊凱的粉絲買下紐約時代廣場LED大屏為其慶祝生日時,有人發出疑問:在國外買廣告牌有什麼用?外國人也不會因此轉粉。粉絲為藝人做應援並不全然是向路人安利,而是在取得形式感的心理滿足感之餘,引起金主爸爸及片方的注意。

誠然,製片方需要藝人的人氣,金主需要粉絲的帶貨能力。而粉絲在公眾場合佈下的應援廣告,以及在網絡平臺包裝好的數據,足矣證明以上兩點。粉絲有能力砸重金做線下廣告、打造大額數據這的確是能力,但同時也是中國多數流量的藝人困境。

所謂人氣只是粉絲人氣,未必是大眾人氣。

粉絲撐起流量明星的天?粉絲到底花給了誰


此前,一位業內人士向網娛觀察透露,某一線流量8位數代言虛擬產品,金主未賺回支付的代言費。另一位一線流量7位數代言某服飾品牌,品牌賣到第二年也沒有回本。商業合作成功與否的因素很多,但品牌在選擇代言人時以顯然不能一味追求流量。

不可否認有些藝人在代言了合適的品牌的情況下的確有很強的帶貨能力。但通過粉絲日常打造的應援規模去推測購買力就未必準確了,這隻能說明個別粉絲很有錢,或粉絲集體湊了很多錢。

另外一位演藝活動主辦方的CEO也曾告訴網娛觀察,他們在做某個藝人的數據調研時,得到的訊息是這位藝人的粉絲活躍度極高,各方面數據顯示都很好,但幾場演唱會下來卻讓他陪了8位數。

大眾為什麼常說楊冪票房不好,楊洋收視率不行,鹿晗演唱會門票跳樓甩賣?因為粉絲用盡全力為他們打造了一個眾星捧月的理想王國,而站在城門的人群都在竊竊私語的嘲笑他們。在中國娛樂圈何為流量?即百萬粉絲保駕護航,千萬路人圍觀吃瓜。

粉絲撐起流量明星的天?粉絲到底花給了誰


但即便許多製片方知道流量的數據是粉絲刷的,依然樂此不疲的向他們發出戲邀。數據是假,但宣傳效果卻是真。

作品質量本身不過硬,那就打造粉絲劇/電影,賺一點是一點。作品質量ok的話,那就在不加分不減分的情況下邀請流量出演配角,粉絲還能帶動一波宣傳熱度。那麼除了頭部的實力派演員,其它知名度一般,但能力大於流量的演員還有多少出路呢?

粉絲的存在促進了娛樂產業內容的發展,使一系列與粉絲相關的作品、甚至職業迸發而出。但粉絲經濟時代下的娛樂內容品質,能夠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嗎?

粉絲與藝人如何共同成長?

養成系偶像在今年特別流行。

粉絲與偶像相互陪伴,共同成長,聽起來似乎很勵志。

對於個人實力一般的流量藝人來說,他們的成功的確要仰仗於粉絲。如果沒有粉絲的付出,那麼一切資源和金錢他們也同樣得不到。

所以站在理性的角度,流量藝人是一定要感謝粉絲的。而粉絲對偶像的感謝,則是情感多一些了。粉絲將偶像當做情感宣洩的出口,她們沉迷於偶像的魅力所帶來的快樂,同時也享受付出的感覺。

粉絲撐起流量明星的天?粉絲到底花給了誰


在網娛觀察所接觸形形色色的粉絲中,有些粉絲的確會將偶像視為學習、工作的動力,因想為偶像付出更多而去學習攝影、繪畫、剪輯等技能,將自己練成八項全能。同樣也有大量粉絲因追星而誤入崎嶇,比如在網絡上撕逼,翹課追星等偏激行為。

至於掄博、投票等衝數據行為並不算嚴重,但對於心智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來說,很容易會讓她們形成錯誤的價值觀。作為有義務為粉絲傳遞正確人生觀的偶像並沒有成為榜樣。他們默許了粉絲的行為,工作室甚至會直接組織粉絲後援會“幹大事”。

粉絲刷數據不管,因為這與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粉絲撕逼藝人不管,因為管不好會導致粉絲大量脫粉。當然這些都可以理解,畢竟藝人也要生存。想來想去,藝人只剩下用作品回饋粉絲這一條路了,那麼他們又做到了嗎?

粉絲經紀時代,其實還是利益為王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