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抗美:他们写二王“歪歪扭扭”的,你为什么看不懂?

六合风神当代书家六人展|胡抗美先生致辞

今天是一个大喜的日子,因为在中秋节来临之前,我们的德州书法馆开馆,这是一个重大的仪式。刚才刘先生介绍了德州在书法史上甚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这是德州人的骄傲,对于书法家,也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事情。

对于这个展览的六位作者,说一个令大家一会关注的事情。他们都是学“二王”出身,他们都是在“二王”的书写训练上下了很多工夫。可是,等一会你们吓一跳!!!这就是我今天在致辞当中向大家汇报的一个问题:

首先,大家可能会存在看不懂,他们写的都不像“二王”啊!怎么歪歪扭扭的?让我们怎么看也看不懂,而看不懂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对于传统的理解。什么是书法的传统?如果说,我们仅仅的把传统局限于某一个经典,或者是某一个风格的,那肯定是看不懂。中国书法的传统是博大精深的,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可能要打开一下眼界。写的好或不好,大家可以评说,我只是在看懂或看不懂的问题上,给大家做一个交流。我觉得“二王”最大的难度是厚古,而不仅仅是飘逸。在今天有些人理解的“二王”可能是很轻松、很飘逸。反而现在有很多人理解,这是很自然而然的法则,这些固然是有,但是它不仅仅有,大家都可能记得六十年代的论坛,其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二王”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论坛中提出了一个朴厚的问题。因此,我个人理解“二王”最大的难度不在于飘逸而在于厚古。如果大家了解一下书法史,或者再了解一下“二王”的话,就会发现他那个时代,写章草甚至写二爨在当时是很流行的。

所以厚朴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也代表了中国人的血性,也代表了中国人的审美。从唐之后,却把“二王”写得走调了。清代末年,晚期的碑学思潮就是针对书法史走过的过程,“二王”写得越来越简单,贬义了“二王”。不过一个民族的艺术,是民族的精神象征。如果说我们的民族就像胜利后的“二王”按照帖学那么表现的话,我们民族的血性到了哪里去了?我们审美特征到了哪里去了?现在有一些展览,在报纸上都可以看到的:小楷、拼接、小行草,实际上就是一路的小鸟依人。近年来,开学的第一课时讲的是,会让你先把书法写得真是像一个“娘炮”。再没有中国人的那种气质,这是值得反思的,我想这个展览,可能对大家从这个角度对书法有新的了解。

胡抗美:他们写二王“歪歪扭扭”的,你为什么看不懂?

接着就是看不惯,那么看不惯主要体现在“平正”与“不平正”上,孙过庭在书谱上讲,起初学“平正”,有能力把握之后,讲到要“务追险绝”,要学会“造险”,这样一种能力。当“造险”的能力学会之后,把握之后要“复归平正”,这就是孙过庭或者是唐代人,以及唐代初期理论家们对平正的理解。“复归平正”的“平正”是中间加了造险的“平正”,不是“平正”,而是整体的“平正”。他和我们这个国家一样,也和我们这个省一样,我们山东有发达地区、沿海地区,我们也有比较贫穷的地区,无论是在发达,还是贫穷的地区,不能说不是山东省的,它们是同时存在。它的富裕程度,它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排位是山东的整体利益、状态来判断的,不是说要拿一个贫困地区来判断,更不是拿一个富裕地区来判断。那么书法的“平正”同样是这个道理。到了宋代的姜夔,他的《续书谱》里面讲“真书以平正为善”,楷书这一类东西,以平正为善、为好。“四书之内,唐人自始也”,这是唐人的过失。就是他们一个字一个字的来认平衡。而不是在整体上平衡。所以我们在认识平正的问题上,要从和谐的角度去看,要看整个作品是不是通过各种变形、造形及各种矛盾的处理,最后是不是达到了和谐统一

“和而不同”是不欹之欹,不正之正,这才叫做艺术。所以我们怎么来看“平正”的问题,实际上是看得惯与看不惯的问题。

第三个就是看不见,看书法看什么?如果说我们站在一些美学家,哲学家这些单位来讲,欣赏中国书法是全然不顾字面含义的。冯友兰曾经讲过:“看书法主要不是在汉字的意境,而是观之后,得到的一种精神上的感受”。比如说:浑厚、飘逸,那么这些东西是从哪来的?实际上这是一种感觉,因此我们说在书法独立成为一种艺术门类之后,就应该看点画和点画之间的组合、结体与结体之间的组合、笔和墨的组合、墨和空白的组合,在对比中产生的关系,这才是我们要看的。我们看书法恐怕是要看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在中、西、古、今都是这样来看东西的。如今最流行的西方艺术,它也倡导在艺术当中看不见的东西。如今书法的内容肯定不是唐诗宋词、名言警句。它是通过写这些唐诗宋词的字,通过这些汉字的造形组合与对比后表达书法家的感情。

最后,感谢我有这次机会来讲一讲这些作品您为什么看不懂、看不惯、看不见,在看不见里面我讲到了神采与欹侧的关系。唐代的张怀瓘讲到了“唯见神采不见字形”,那么字形是客观存在的,只要你们一进去就会看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