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的坎


雷軍的坎


嚴正聲明:“商業人物”所有原創文章,轉載均須獲得“商業人物”授權。一切形式的非法轉載,包括但不限於盜轉、未獲“商業人物”授權通過第三方轉載行為,均屬侵權行為,“商業人物”將公佈“黑名單”並追究法律責任。“商業人物”只願與尊重知識產權的機構進行合作。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小米今日公佈第三季度財報。當季小米集團營收508億元人民幣,同比上漲49.1%。經調整利潤29億元,同比增長17.3%。

創業頭五年,小米幾乎年年搬家。從銀谷大廈到卷石天地,再從宏源大廈到五彩城,小米正在變得越來越大。2013年雷軍和董明珠在熒屏前定下“十億賭約”,那一年小米營收才316億人民幣。四年後突破千億,而小米員工數也迅速突破萬人。

自上市後,小米的股價持續低於17港元的發行價,11月19日,小米收盤價13.6港元。雷軍眼下的難題,仍舊是如何帶領這一萬五千多人持續領跑。

2016年小米銷量跌出前五,雷軍停下狂奔的步伐,意識到是時候補管理課了。2018年9月的一封內部信,拉開了小米歷史上最大組織變革的序幕。


雷軍的坎


輕管理

用戶驅動、去KPI,層級極度扁平,是小米早期內部管理的關鍵詞。

小米聯合創始人之一黃江吉稱之為“輕管理”,把80%的精力都集中在產品上,而不是耗費在內部的團隊管理上。“通過賦予用戶高度的參與感,小米把管理員工的任務交給了幾千萬米粉。”黃江吉曾在早期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道。

當初小米的八位創始人,大都來自管理健全的大公司,深知傳統管理體制的弊端。當時雷軍就想嘗試一種管理創新,到底什麼樣的管理是最好的?後來,他仔細琢磨,最好是不需要管理。

什麼樣的人不需要管理呢?有能力、責任心、內心有無窮的驅動力,再附上合理的分配機制就可以了。

所以,找人成了雷軍在創業初期的核心任務。據小米投資人劉芹回憶,在小米創業初期,雷軍有一次給他打電話:“我很苦痛,和一個人談了5天,每天10個小時以上,我說服不了他加入。”劉芹當時就開玩笑說:“不能因為你叫雷軍,創業就能偷懶的。”

前100名員工在入職時都曾與雷軍面對面溝通過。在小米早期,為了吸引人才,雷軍甚至做了大量個人股份的稀釋。

在道成諮詢首席專家田和喜看來,企業實施扁平化的組織架構,最重要的條件之一是人員素質高,其次得有文化土壤。因為扁平化意味著管理幅度寬。通常認為,一個管理者的最優管理幅度是七個人。如果超出這個數字,就更多意味著員工要自我驅動,自我管理。

早期這種靈活、直面客戶的組織形式,再加上利用股權把生態鏈企業綁在一起,使得小米在短時間內,迅速突破千億人民幣。千億大關,蘋果用了二十年,Google用了九年,而小米只用了七年。

道成諮詢首席專家田和喜對“商業人物”說:“小米早期強調輕管理是對的,因為那時每個人都會圍繞利潤目標去奮鬥,但是企業大了以後,很多員工開始慢慢不再去看利潤目標,心裡估計著自己的小算盤,算小賬不算大賬,企業效率就越來越低了。”

跌出前五

2016年的業務下滑是小米的一個“踉蹌”。

2016小米全年出貨量僅4150萬部,同比下滑36%,並從2015年的銷量冠軍跌出前五。

蘿蔔快了不洗泥,高速發展掩蓋了許多問題。雷軍意識到研發和供應鏈是銷量下滑的癥結所在,便把原先負責這兩塊內容的聯合創始人周光平調離,親自負責。在諸多公開演講裡,雷軍把問題直指管理:“我認為之前小米在管理上的創新走得有點過,今天在往回收,在找平衡點。”


雷軍的坎


雷軍接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組織結構,把人配齊。他在事後對媒體說:“以前幾乎不怎麼梳理組織架構,想怎麼幹就怎麼幹。”隨後,雷軍親自狠抓創新、質量和交付三大板塊,引入精細化管理。

2017年7月,雷軍宣佈小米二季度出貨量,環比增長70%,在IDC發佈2017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報告中,小米重返世界第五。

可見,小米的精細化管理初見成效。為了進一步推動業務全面協同,雷軍乘勝追擊,進一步放權,任命總裁林斌兼任手機部總經理,任命黎萬強為品牌戰略官,專注公司品牌建設,任命洪鋒、劉德、王川和祁燕為公司高級副總裁。

2017年年末,雷軍在內部信上說:“經過兩年的‘補課’調整,小米的精細化管理已初見成效,今年十月份已提前完成1000億的年度銷售目標。”

兩年來的“補課”主要包括:建立產供銷體系的協同團隊,成立質量委員會。制定了翔實的質量行動綱要,並專門成立辦公室專門督辦等等。

儘管業績逆轉,但小米在組織上的問題仍然存在。2018年4月初,華夏基石管理諮詢集團高級合夥人苗兆光,在給小米生態鏈的一些中層管理幹部培訓時發現:不少員工認為,小米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對人的依賴性過大。

小米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宣佈調整組織架構之前,就已經在開始梳理一些體系上的東西。例如:計劃管理、人物分解和監控,內部彙報體系的建立等等。但據苗兆光的觀察,那時小米也沒有正式的考核體系,更多是簡單地通過人對人來進行管理。

史上最大組織架構變革

“今天小米營收過千億,員工近兩萬,再靠打游擊,肯定不行了。要能打運動戰、能打相持戰,更要能打大兵團作戰,我們就必須要從‘游擊隊’變成正規軍、集團軍。”雷軍在九月上旬的一封內部信中寫到,這封信拉開了小米歷史上最大組織變革的序幕。

與馬雲輕鬆公佈退休計劃相比,現在的小米還是一個高度依賴雷軍的組織。在這次組織架構調整中,雷軍第一次給自己安上了“左膀右臂”,新成立了組織部和參謀部,前者負責幹部的聘用、升遷、培訓和考核;後者協助CEO制定公司發展戰略,並監督執行。

而另外一個重大舉措是,把電視部、生態鏈部、MIUI部和互娛部整合打散,重組成十個新的業務部,四個互聯網業務部、四個硬件產品部、一個技術平臺部和一個消費升級的電商部,各業務部的總經理直接彙報給CEO。

在田和喜看來,把四個部門拆分成十個部門,其實就是把大企業不斷化小。只有把業務細分的時候,才能把市場做得更大。以前小米因為大部分收入來自硬件,被外界所詬病。剛公佈的第三季度的財報則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小米互聯網服務分部收入繼續增長至47億元,同比大漲85.5%。


雷軍的坎


除了業務的驅動之外,在田和喜看來,企業調整組織架構主要還包括以下兩種情況:第一、某個關鍵人的能力達不到時;第二、企業內部官僚化比較嚴重時。

上市前夕,小米突然宣佈聯合創始人周光平和黃江吉則辭去公司職務。這也是小米創始“八大金剛”中,首次有人離開。

周光平自2016年小米供應鏈出現問題後,幾乎被雪藏。2017年11月,黃江吉並沒有和其他聯合創始人一樣升任高級副總裁,而是改任戰略副總裁,黃江吉原來負責的部門也直接向雷軍彙報。

田和喜認為:早期合夥人各管一攤的做法,好處在於可以互相制衡,人盡其用,效率極高。但缺點在於,如果合夥人能力不夠就會極大制約其所管轄業務的發展,並且容易帶來內部競爭。

如果領導者沒有超乎常人的遠見和判斷力,對業務不熟悉,他的能力一旦跟不上,就很可能成為組織前進的最大障礙。

重視人才發展,但是不能依賴人。

對於一些後來加入的員工而言,與BAT相比,小米顯然還存在諸多不足。“缺乏健全的職級體系。轉崗幾乎沒什麼渠道,比較麻煩。”小米員工李雲說道。

這次組織架構變革,雷軍提拔上來了十個年輕人。在田和喜看來:“原來做主管的能做經理了,做經理的能做總經理了,這樣一上來之後,他的幹勁就不一樣了。人才培養的速度會加快,他有更多的機會能夠獨當一面,最重要的是把地盤讓給新的人,固有的利益格局就容易被打破。”

事實上,2016年雷軍就嘗試提拔年輕幹部,他在銷售與服務部做競聘選拔試點時,結果非常成功。他甚至把對年輕幹部的任用,歸結為2017年奇蹟大逆轉的核心支撐力。

如何擺脫對人的依賴呢?依靠健全的機制設計。在此之前,小米能做到一千個億,其快速發展是靠股權作為紐帶的。在越往後,人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光有股權還是不夠的,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是股東,還要有機制。

小米上市後,雖然有一部分早期員工實現了財務自由,但小米薪資低,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據招股書的信息推算,2017年小米所有員工的年均工資僅為16.73萬元,而華為的人均年薪則是68萬,是小米的4倍。

就在今年5月,有員工爆料:為了上市衝業績,小米已經幾年都沒漲工資了。最近有人在論壇裡吐槽小米:“在小米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半,24小時在線,平均九點半下班,你就給我侮辱性漲薪5%。”


雷軍的坎


網絡截圖

某天,李雲的老大在團隊裡隨口問道:你們有誰想去南京的?李雲沒有作聲,她的老家不在南京。後來她才從新聞裡得知:小米要南遷到武漢和南京的消息。“現在看來,小米的業務還可以,還能待上一段。但是你也知道,互聯網公司的跳槽也是很頻繁的。”

*圖片購自視覺中國

雷軍的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