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怯懦,不過激,教會孩子遠離校園欺凌

弱肉強食是世界亙古不變的法則。社會上,總有人自恃強大,喜歡“捏柿子”,“見不得別人好”、“多佔便宜”是這些人的普遍心理和目的。學校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幾乎在每所學校都會發生或輕或重的“校園欺凌”。 雲南宣威初二女生被霸凌喝農藥自殺、濟寧微山初中女孩被霸凌自殺……我們寄予厚望的孩子,竟然以霸凌他人為樂。

不怯懦,不過激,教會孩子遠離校園欺凌

我自小是瘦弱,小學時被同學送綽號“小豆”,意思是形容孩子如豆芽一般,好幾次,被高年級的孩子追著打,沒有理由,“就是看你不順眼”,受了欺負不敢回家跟父母說,被逼得沒辦法,從家裡偷拿幾塊奶糖,“賄賂”另一個與我一起順路回家的大孩子,“充當保護傘”,對方才不敢再欺負我。後來,外祖母知道了這件事,一天三次跑學校要求解決問題,“不解決清楚不走”,以“不講理對上不講理”的方式,迫使對方的父母出面道歉。時代在發展,校園欺凌依舊沒有存在。

未成年人可以肆意霸凌別人,卻得不到法律的嚴懲,但是自家孩子因此產生的心理陰影誰來負責?是不是孩子就該被他人霸凌?遇到“被霸凌”,家長該怎樣解決?

孩子受到欺凌,家長要保持理智,不要冷嘲熱諷責怪孩子,更不要固執地認定“人善人欺”,教唆孩子“打回去”,而應當首先檢查孩子受傷情況,安撫孩子情感,排解產生的負面情緒,耐心與孩子交流,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如果自家的孩子無故被欺凌,孩子自己又無法解決,家長應當馬上與學校溝通,儘可能商量出穩妥解決的方案。

有些老師會採取息事寧人的方式,希望家長之間協商解決。如果對方能夠通情達理,事情自然會妥善解決;倘若霸凌者的家長蠻不講理,孩子的家長一定要想辦法替孩子解決問題,絕不能退縮,否則,不僅讓孩子感覺失去保護,產生心理陰霾,而且會更助長對方的囂張,甚至變本加厲欺負孩子。這時,家長要堅持“以直報怨”的宗旨,或者求助於學校的主管部門,或者能正大光明找到霸凌者家長,想盡辦法迫使對方低頭道歉。

家長不可能天天在學校陪伴孩子,怎樣才能讓孩子避開校園欺凌?

不怯懦,不過激,教會孩子遠離校園欺凌

一、培養孩子學會處理同學之間的關係

學校裡的孩子品行不同,性格各異。父母要教育孩子心胸開闊,與同學相互原諒、理解,和善相處,不招惹、不親近那些性情強悍學生。有時候,欺凌的發生根本沒有原因,就是因為孩子“特行獨立”,因為一個“弱點”,便成為別人攻擊的“藉口”。

二、培養孩子自身強大

不怯懦,不過激,教會孩子遠離校園欺凌

學校裡,受到欺凌的孩子大多是性格軟弱,體格弱小的孩子。家長要教育孩子,在受到欺凌的後,要學會馬上向老師和家長反映情況,既不能害怕遭到霸凌者的打擊報復,不敢怒、不敢言,也不能把事情藏在心裡默默忍受。

事情解決後,父母要教育孩子學會把憤怒轉化為動力,只有自身強大,才能免受欺負。如果有合適的機會,讓孩子學一些自我防護的技能,強健體魄,當面對危險時會有適當的手段自我保護。

三、遇到欺凌,要敢於自衛和抗爭

不怯懦,不過激,教會孩子遠離校園欺凌

自衛和抗急並不是“以暴制暴”,而是對霸凌者的震攝。父母要教育孩子孩子不欺凌別人,尤其是比自己弱小的同學,但遇到別人欺凌自己,首先要講理,寧可吵嘴,絕不主動動手。但是,在別人首先欺辱自己的時候,要學會抗爭,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甚至還手回擊抵抗,但不能懦弱地忍氣吞聲,“老實受欺負”,幻想霸凌者的“饒恕”。

任何極端的手段,恃強凌弱,消極忍耐,都不能解決孩子被欺凌的問題,處理不當甚至可能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父母要教會孩子學著自己處理學校生活中的矛盾,同時加強預防教育,引導孩子樹立遇到危險和傷害時的自我保護意識,正確認識“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只會給其他孩子造成傷害,觸犯法律”。

孩子總要掙脫父母的庇護。教會孩子強大,靠自己的能力獲得學校、同學、玩伴的認可,這樣,再沒有人能夠欺負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