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煉化企業如何在鉅變市場中站穩腳跟?且看競爭下的“大洗牌”

傳統煉化企業如何在鉅變市場中站穩腳跟?且看競爭下的“大洗牌”

近半年來,國內煉化行業接連爆出重磅消息。7月23日,國家剛一放鬆對外資油企的限制政策,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化學公司表示將在廣東投資100億美元設化學品生產基地。業界各方還處在百億大單的震驚之中,不到兩個月,埃克森美孚公司同樣宣佈出資100億美元在廣東建設大型獨資石化項目。隨後而來的是中海油與殼牌公司抓緊籌劃惠州石化三期項目。如此重大的國外競爭,現在,國內的煉化市場格局將發生哪些變化呢?


傳統煉化企業如何在鉅變市場中站穩腳跟?且看競爭下的“大洗牌”


11月初,廣東省發改委正式批覆廣東石化2000萬噸/年重油加工工程項目核准變更,項目組爭分奪秒籌備各項準備工作,力爭年底前具備復工條件。

短短半年,從揭陽、惠州、茂名再到湛江,廣州沿海迅速成為化工市場的“熱土”,千萬噸級煉化項目正迅速拔地而起,國內煉化行業即將迎來全新的市場環境和競爭態勢的全面升級。

世界煉化格局重心東移,國內煉化競爭態勢快速進階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世界大宗化工原料由西流向東,歐美地區一直是重要的煉油與化工生產基地。然而近幾年,歐美煉油廠總數不斷下降,亞太地區新增產能快速增長。

2017年,亞太煉油能力佔全球煉油能力的35%,佔比超過北美和西歐之和,這一趨勢還在繼續擴大。

世界化工原料消費中心的亞太地區,迎來了石化工業的快速發展時期。中國未來2年內投產的民營新建大型煉化項目超過5個,

其中還有浙江舟山石化這樣具備4000萬噸煉油、280萬噸乙烯的“巨型航母”。

而近鄰韓國、新加坡、印度同樣擁有6000萬噸以上煉油能力的石化基地,使得亞太地區成為世界煉化格局新的“增長極”。

聚焦國內,煉化項目佈局也在由北向南、由內陸向沿海轉移。目前正在開工建設的大連恆力石化、浙江舟山石化、連雲港盛虹石化,以及計劃入駐廣東的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的兩大獨資化工項目,“地利”因素被髮揮到了極致。

“對大型煉化企業來說,市場與成本是戰略佈局的重要考量。”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表示,沿海地區海運交通便利,可以大幅降低運輸成本,華東、華南地區本身化工產品消費需求量巨大,區位優勢相比傳統的東北、西北等內陸工業基地更為突出。

根據煉廠規模統計,中國石油在東北和西北煉能、乙烯產能分別佔到總產能的70%、86%以上,因此急需通過優化佈局撬動國內高效市場。

隨著巴斯夫等國際化工巨頭的入駐,中國特別是南方沿海地區已經成為煉化行業發展的“熱土”。“我們將在‘家門口’與國際公司一較高下,這將是一場規模實力、管理模式、市場營銷等全方位升級的較量,而且集中發力在高端市場。”中國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長何盛寶認為。煉化市場主體多元化帶來國內產業格局的鉅變,即將迎來的是高段位、高層次的競爭,煉化行業將面臨重新洗牌。

先發優勢VS後發優勢,“能力本位”時代的生死考驗


煉化行業正步入前所未有的“最大變量”時代,在這場大洗牌中,主動力是以新建項目為代表的大型煉化基地,中小型煉廠以及老工業基地雖然是被動迎戰,但也並非毫無勝算,關鍵在於能否把握住窗口期。

“國內煉化業務存在區域佈局、煉廠間技術經濟指標、高端高清潔油品生產水平和煉化一體化水平4個不平衡,這就是傳統煉化企業搶抓機遇的突破口。”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煉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金雲認為,老煉廠應加快從追求規模轉向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升內涵發展的品質。如果錯過時機,企業恐怕會陷於被動,甚至被市場淘汰。

新建項目的後發優勢突出體現在大型化、基地化、一體化帶來的產業集聚效應上,採用國際先進的成套技術、自動化設備及成套裝置,具有生產能力強、工藝水平高、能源消耗低等特點,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都是老企業難以企及的。

而老企業的先發優勢在於多年經營的品牌效應形成的客戶黏性,特別是在化工領域,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新牌號產品打開高端用戶市場,與下游客戶所形成的穩定合作關係,是新建項目所不具備的。

對於中國石油下屬煉化企業來說,更大的優勢在於集團內部產業鏈形成的上下游一體化優勢。相比民營、外資煉廠,國有煉廠有持續穩定的油源,每年自產原油約1億噸,加上中俄、中哈、中緬三大戰略通道進口5500萬噸以上原油,可以實現資源保障率達80%。

資源便是底氣,但要想“吃精糧產精品”,還要在資源有效利用上下功夫。目前,東北地區煉廠主要是石蠟基大慶原油、低凝環烷基遼河原油,具備生產石蠟、基礎油、特種油等特色產品優勢。以克石化為代表的中小型煉廠,曾在高油價時期創造連續十餘年盈利的業績,充分發揮了克拉瑪依稠油的資源特性,形成了潤滑油、瀝青等特色化系列產品。

面對未來更加開放的市場競爭,中國煉化行業將迎來“能力本位”時代,加速轉型升級,提升自身競爭力,成為煉化企業實現效益突圍的有效途徑。

化工原料產品的低端競爭將被原料深加工所替代,產品結構向著高附加值產品調整,更加清潔高效的高標號成品油成為市場消費主力,尤其是一些高精端化工產品,還有尚未開發的處女地。無論“先發”還是“後發”,能力將決定企業生存與發展,誰能搶先一步,誰便能佔得先機。

轉變傳統思維導向,打造“聞”利而動的市場敏感體


“2031年,石油在交通領域的需求將達到峰值,成品油消費量將出現下降,未來石油需求增長點在化工領域,煉化企業特別是燃料型煉廠要儘快實現轉型升級,合理佈局下游化工產業鏈。”伍德麥肯茲公司煉油顧問侯睿說。

按此推算,留給傳統煉化企業的時間大致有10年,而最關鍵的時期就在今後兩三年。而對於中國石油來說,絕大多數煉化企業需要抓緊轉型升級。中國石油共有27家煉化企業,其中煉化一體化企業僅有7家,乙烯生產能力不足600萬噸,烯烴、芳烴等基礎化工原料產能嚴重不足。

在未來競爭激烈的市場預判下,國內各煉化企業紛紛從“油主化輔”轉向“化主油輔”,甚至還有巴斯夫公司等純化工項目正在搶灘佈局。煉化一體化企業的優勢,不僅是能在兩個市場之間進行切換、與同等規模純煉油企業相比,一體化企業的產品附加值可提高25%,節省建設投資10%以上,降低能耗約15%。

“按照新建煉廠的設計,成品油市場不好的時候,可以一滴成品油都不產,全部生產化工產品。”業內專家告訴記者,部分新建項目在初期設計時,先設計化工產能再反推上游配套煉油能力。這種“逆向思維”恰好是對市場信號做出的靈活反應。

一體化已是不爭的共識,但當前煉化企業最大的挑戰是自身,如何改變強大的傳統生產慣性,以市場指導生產的逆向思維導向優化化工產業鏈,在企業內部再造最佳盈利路線圖,使企業變成“聞”利而動的市場敏感體,在改造升級提升硬實力的同時,更要注重管理等軟實力的再升級。

何盛寶說:“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煉化企業按照‘宜烯則烯、宜芳則芳、宜油則油’的原則,從分子角度最有效地利用原油資源,同時還要注重人的培養,提高精益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進而實現裝置操作成本最優和效益最大化。”

歸根結底,行動力將是企業在下一輪發展週期勝出的關鍵。挑戰和機遇就在眼前,而留給我們的時間並不多。面對即將到來的市場新格局,能力將決定企業生存與發展;只有抓住轉型升級機遇期,苦練內功、強化管理、夯實基礎,才能在未來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傳統煉化企業如何在鉅變市場中站穩腳跟?且看競爭下的“大洗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