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腦病學聖手劉茂才:中、西醫各有所長,中醫生要學會西為中用

【溫馨提示:還沒關注廣東衛生在線的小夥伴們記得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中醫腦病學聖手劉茂才:中、西醫各有所長,中醫生要學會西為中用

全國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腦病學科學術帶頭人劉茂才

“茂叔來了!”一位年輕的醫生推開門,80多歲的劉茂才緩緩地走進診室,屋子裡等候的一群80後、90後醫生和護士站起來,紛紛叫著“茂叔”。

“茂叔”是廣東省中醫院所有醫務人員對這位老人的愛稱。在他們心中,老人家就像一個老頑童,是醫院裡最可愛的人。

在患者心中,劉茂才同樣也是最可愛的人。作為全國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腦病學科學術帶頭人,從醫半個多世紀以來,他憑藉深厚的理論造詣和精湛的臨床經驗,在醫院創辦了中醫腦病學科,並不斷完善相關診療體系,拯救了無數患者,被譽為“驅風大師”。

成為最可愛的人

在成為“驅風大師”之前,劉茂才差點成為“其疾如風”的軍人。

出生於1937年的劉茂才,聞過抗日戰爭的硝煙,感受過解放戰爭的激情,也熟悉抗美援朝的傳奇,從小對軍營充滿嚮往,希望成為一個“最可愛的人”。

讀中學時,部隊到學校徵兵,因為表現突出,又有著強烈的參軍意願,學校就推薦他去應徵。可惜的是,因為小時候衛生條件不好患中耳炎導致耳膜穿孔,體檢時聽不到手錶秒針走動的聲音,劉茂才不得不放下這個夢想。

如今穿越60多年的人生長河,劉茂才依舊念念不忘不能穿上軍裝的遺憾。也正是因為這個遺憾,他決定學醫,希望幫助有著同樣夢想的孩子不會因為疾病錯失機會。

“當時我比較幼稚,認為西醫是靠聽筒,中醫靠三個手指摸脈就可以看病。”劉茂才說,考慮到自己聽力不好,用聽筒可能會遺漏病情,於是決定學中醫,並於1957年考上了廣州中醫學院(今廣州中醫藥大學),成為全國第二批中醫大學生,“既然入了中醫行,那就做一行愛一行,就得努力學好本領,為患者解除疾苦。”

作為國務院最早批准成立的四所中醫學院之一,廣州中醫學院人才濟濟,羅元愷、劉赤選、何竹林、鄧鐵濤等名師的教誨讓劉茂才受益終生。1963年,劉茂才畢業了,儘管他在志願表上寫的是家鄉興寧的中醫院,但最終還是服從組織分配到了廣東省中醫院,一做就是55年。

劉茂才初到內科病區就發現,所收治的急危重病人,中風病佔很大比例。在當時條件下,中風急危重症治療預後不佳,即使幸運地挽救了生命,但癱瘓諸症難免,還得艱難地求生,他們抵抗病魔時痛苦的樣子讓劉茂才心生悲憫,後來又得知中國中風發病率一直高居世界前列,決心把救治中風患者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

文革期間,掀起一股破舊立新運動,實施“醫護工一條龍”,並推廣“一根針一把草”治病的新醫療法。有一次,骨外科有一位患者因“腰椎間盤突出併發熱待查”轉入內一區,經過診治病情一時未得到緩解。在此前,病者來院前在某大醫院診療,並做胸椎X光照片,結果胸十一椎體以上未見異常。在本院轉科前做過腰椎X照片,其結果是腰椎間盤脫出。

內科主任岑鶴齡教授查房時,發現患者下肢不能正常活動,就拿了一根棉籤在患者胸腹上來回划動,確認患者下腹壁反射消失,就告訴劉茂才,需要補拍胸腰X光片。補拍X光片結果顯示第十二胸椎結核。終於揭開了腰腿痛和發熱的真面目。

“因為缺少神經學知識,差點造成誤診,這讓我深受觸動!”劉茂才說,由於醫院實施軍管,作為黨員醫生的他多次接受批評,受了不少委屈。但是,他也因此認識到自己存在不足,“我們要為人民服務,要‘又紅又專’,必須儘快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

他決定推開醫學的另一扇大門。岑鶴齡教授就是先掌握了中醫,然後再在北醫大學習六年西醫,成為中西醫兼修的醫學大家。儘管大學時學過2年西醫,1970年也在中山醫科大學內科進修過5個月,但這遠遠不夠,劉茂才決定再好好補一補課。


中醫腦病學聖手劉茂才:中、西醫各有所長,中醫生要學會西為中用

文革結束後,他第一時間向院領導打報告請示,並於1978年被派到中山醫科大學神經專科進修。一年多後,他結束進修回到省中醫,被任命為內二區區長,並主持成立了腦病專科門診,開始創業。

“最初,腦病專科只有我一個主治醫生,是個光桿司令。”劉茂才笑著說,自己只是“半桶水”,每次出門診,就邀請理療科出身西醫的陳少惠醫生幫忙,“當時醫院只有三大常規、一般的常規生化、普通的X 光照片等檢查,我們主要靠詢問病史和物理檢查敲敲打打作診斷,不明確的就組織院內外的專家會診。”

在這種簡陋的條件下,劉茂才不止收治中風患者,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也收,邊做邊學,進步神速,直到1981年因為救治無名氏而名震嶺南,從此逐漸成長為患者心中最受歡迎的醫生之一。

內外兼修的杏林高手

無名氏是1981年秋的一天突然出現在省中醫院急診室門口的。急診醫生經過簡單搶救後,因其昏迷不醒,轉到劉茂才主管的內二區做進一步救治。

劉茂才初步診斷患者受外傷導致腦蛛網膜下出血。由於病情嚴重,患者遲遲沒有甦醒,還發著高燒,呼吸和心跳等也極不穩定,隨時可能死亡,治療這種危重患者需要較多費用,患者身上沒有錢,也沒有證件,怎麼辦?所有的醫生和護士都看著劉茂才,他沒有多想,就一個字:救!

無名氏住院期間表現得極端煩躁,大小便失禁,有時一天排便七八次,而且因為半身不遂、血液循環差,為護理帶來了不少困難,但真正的挑戰是劉茂才確診患者腦幹損傷,死亡率極高。劉茂才頂住了壓力,請來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顱腦外科醫生共同會診,最終制訂了一套中西醫綜合治療方案,30天后無名氏甦醒,100天后痊癒,創造了不需要氣管插管、久病臥床全身無褥瘡的奇蹟。

這次救治過程經《羊城晚報》報道,引起極大的反響,甚至有老人專程坐車趕來捐錢給無名氏做診療費。劉茂才的名聲也隨之傳出,越來越多的腦病患者慕名而來。不過最大的收穫是證實了中西醫結合可以提高腦病救治質量,也激發了他深入探索的慾望。

“作為中醫生一定要有中醫思維,也要看到西醫、中醫各有所長。”劉茂才強調。在接下來的臨床實踐中,他既充分利用西醫對腦病的診斷和應急處置能力,同時也積極發揮中醫整體調控的優勢,運用活血化瘀理論進一步治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中醫腦病學聖手劉茂才:中、西醫各有所長,中醫生要學會西為中用


▲2017年10月,廣東省政府召開第四屆廣東省名中醫表彰大會,表彰國醫大師、全國和省名中醫。圖為時任廣東省副省長鄧海光為全國名中醫劉茂才頒發榮譽證書。

在他的帶領下,腦病專科從中醫管病房,到中西醫結合搶救危重患者,逐漸發展成為醫院優勢專科。隨著慕名而來的患者不斷增多,1991年醫院成立了腦病專科病房。

過去,中醫在腦病領域一向專注於內科治療,劉茂才同樣不囿於成見,力倡中西醫結合、內外科結合,特別是鑑於出血性中風患者增多,為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1995年他又建議醫院成立顱腦外科,開創了全國中醫院系統開展腦外科手術的先河。

“中醫藥治療出血性中風有獨到的療效,比如中藥對中風小量腦出血十分有效,但是也有侷限,遇到大量腦出血患者就需開顱清除血腫。”劉茂才介紹,引進開顱術後不僅可及時搶救患者生命,中醫藥也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為中西醫結合開闢了一條新路。

這一認識在國家“九五”攻關課題《高血壓中大量腦出血血腫清除術與中醫藥治療的研究》中得到了驗證,圍手術期採用中醫藥治療,患者病死率大大降低,致殘率大大減少,生活質量大大提高。該課題成果被科技部等四部委評為“優秀科技成果”,是當時唯一獲得該獎項的中醫藥臨床研究成果,“假如迴避現代科學,我們就永遠無法瞭解這些。”

劉茂才教授回憶,那時候省中醫院要創建全國三級甲等示範中醫院,其中一個條件是要拿出5篇公開發表的論文,結果整個醫院就拿不出來。在當時醫院科研基礎薄弱的情況下,作為副院長的他當仁不讓,通過主持“九五”國家攻關課題,引領醫院學科建設,極大助推了醫院發展。

劉茂才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腦病,也折服了西醫。2005年,西醫腦病專家凌鋒教授向劉茂才伸出橄欖枝,共同創建了全國首箇中西醫結合腦病中心,這位雷厲風行的鐵娘子與溫和從容的茂叔產生了化學反應,國醫大師鄧鐵濤稱兩人的合作是“中西內外、比翼齊飛”。


中醫腦病學聖手劉茂才:中、西醫各有所長,中醫生要學會西為中用


▲劉茂才帶弟子們查房

現任腦血管病中心主任李鐵林教授也是這一年加入省中醫院的,因為要開展腦血管外科手術,他心中有些忐忑不安。“這是醫學上的新領域,難度風險均較高,中醫同道們能接受嗎?”李鐵林心中充滿懷疑,但很快就發現自己多慮了,因為茂叔已經打下了良好的腦病外科治療基礎。

“同劉教授接觸相處的時間,也是我較深入地同中醫及中醫人逐步認識的時期。”李鐵林從此成了茂叔的鐵桿粉絲,他說,劉茂才學識淵博、醫路廣闊,同時又是謙謙君子,低調、縝密、務實,“代表了一種真正的中醫精神和文化,也反映了中醫人的中醫觀。”

這一年,劉茂才的弟子黃燕、楊志敏等人也開始廣為人知,楊志敏還在2005年被評為首屆中國中醫藥十大傑出青年,成為省中醫院年輕中醫生的代表。後繼有人,又不斷有強援引進,從這時候開始,腦病專科跟隨省中醫院的發展節奏開始爆發。

後來的故事已經眾所周知了。

省中醫院迅速成長為全國最大的中醫院,腦病專科也在劉茂才的帶領下升級為腦病中心,擁有10多個特色專科門診、7個病區,年門診量10萬餘人次,既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重點專科和重點學科,也是全國最大中醫腦病臨床中心之一。

以劉茂才學術思想為主體的研究課題,先後被列入國家“十五”科技攻關、“十一五”支撐計劃,為中醫藥治療腦病提供了高級別的循證醫學證據。


“離經叛道”造就全國名中醫

1998年,劉茂才登上中央電視臺,把他的新中醫腦病學推向了全國。

運用中醫學的知識治療腦病,首先要突破中醫的心腦之爭。“長期以來,中醫把腦的功能歸屬於心,這就是常說的‘心主神明’。”劉茂才介紹,中醫治療腦病時,運用的是中醫臟腑學說,而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他發覺這一提法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為此他提倡“腦主神明”說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指出“腦為元神之府”,但“心主神明”才是主流,劉茂才的這一做法堪稱一次顛覆,有人直斥他離經叛道。

“進修過西醫神經學科的知識後,我堅定地認為‘腦主神明’的說法和現代醫學更能夠融會貫通。”劉茂才說,他不為外界的批評聲所動,堅持自己的思想,拋棄門戶之見,參考西醫神經學的研究成果,完善中醫理論體系,使中醫“腦主神明”的理論完整化、系統化。

他積極引進現代醫學技術手段,也使現代科學和傳統中醫學得到更好地融合。“我們治療急性腦出血病例,就要運用到CT、MR和數字顯影等大型先進檢測設備,這是傳統的中醫所不可想象的。”劉茂才說,用腦病學說替代傳統的以心代腦論,對臨床的幫助很大。

他據此提出的中風病陰陽類證辨證體系指導下的治療方案,在全國300多家中西醫院推廣應用,並且被定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及協作單位臨床路徑。

中醫腦病學聖手劉茂才:中、西醫各有所長,中醫生要學會西為中用


▲2016年11月,劉茂才被授予中華中醫藥學會腦病分會終身名譽主任委員

也有人認為“手術是中大量腦出血的主要治療手段,中醫藥只能在中風後遺症等康復階段發揮作用”。“這是另一種偏見。”劉茂才說,他創新的出血性中風特別是中大量腦出血急性期中醫治療方法,就是最好的證明。

劉茂才一直堅持中醫管病房,發揮中醫整體優勢,制定了出血中風急性期陽類證、陰類證辨證標準,“體現的還是中醫的治療標準,還是發揮中醫藥特色治療方法。”他率先提出“氣血失調,痰瘀為患”的中風病防治理論,確立了“清熱平肝、破瘀滌痰、通腑醒神”的治則,創新了出血性中風特別是中大量腦出血急性期中醫治療方法。

他還在林夏泉除癇散的基礎上,結合林老治療癲癇經驗和自身臨床實踐,研製出益腦安膠囊,成為省中醫名藥,彰顯了中醫藥優勢。為了造福更多的腦病患者,他一共研製出了13種腦病的院內製劑,除了益腦安膠囊,還有益腦脈口服液、益腦康口服液、通腑醒神膠囊等,全部納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及協作單位臨床路徑治療方案。

2003年,劉茂才收治了一位患急性腦梗塞的80歲老人,採取的是中藥湯劑、針劑和針灸治療,1個月後患者生活就可以基本自理;2010年,他收治了一位高血壓性腦出血達48毫升的患者,採用的則是手術清除血腫,術後以中藥湯劑、中成藥針劑的綜合救治方法,患者同樣恢復到生活自理的良好狀態。

“我們堅持中西醫結合,運用西醫知識和中醫辨證思想,雙管齊下,努力為病人解除病痛所擾。”劉茂才強調,不論採取哪種治療方式,目的都是讓病人好起來。


中醫腦病學聖手劉茂才:中、西醫各有所長,中醫生要學會西為中用


如今80多歲的茂叔退出了臨床一線。“我現在心有餘而力不足,雖然風景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了。”劉茂才笑著說,文字似乎有些蕭索,語氣卻是輕快的。因為弟子們也已獨當一面:學術繼承人黃燕已經擔任了省中醫院副院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腦病分會主任委員,楊志敏也是中醫養生學學術帶頭人和國家治未病基地領頭人,更年輕的傳承者也在飛速成長。

回憶50多年的從醫歷程,這位全國名中醫只用了四個字:“也不容易”。他希望年輕人要往前看:“時代在進步,科學在發展,要與時俱進。以後就看你們的了,我相信中醫腦病學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功!


採寫|宋炳軍

來源|《人之初》雜誌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

中醫腦病學聖手劉茂才:中、西醫各有所長,中醫生要學會西為中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