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婚姻話題是老生常談了,國產愛情劇也是拍了一部又一部。

不是男的渣就是女的怨,真是一言難盡

而這部39年前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就不知道比它們高到哪裡去了。

《克萊默夫婦》

Kramer vs. Kramer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本片的主演達斯汀•霍夫曼在接拍這部電影之前也正經歷焦頭爛額的離婚官司。

導演找到他拍攝這部婚姻關係的電影似乎有點傷口撒鹽的意思。

而且一開始的劇本他也並不滿意,因為和自己的經歷相比有些太過幼稚。

他似乎想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一些,選擇去面對離婚話題的種種刺激,最終接下了這部電影。

在與導演多次打磨了劇本之後就有了我們看到的這部《克萊默夫婦》。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影片的開場是梅麗爾·司特里普飾演的喬安娜與孩子告別的特寫鏡頭。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疲憊的母親,狠下心離開了自己只有七歲的孩子。

初看此片的觀眾肯定會對喬安娜的舉動充滿偏見,甚至會認為這就是個自私且不稱職的母親。

無論她是如何的飽含深情,在外人眼裡都是冷血無情。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她丟下了一句“我不再愛你了”之後就憤然離開。

丟下了孩子與處於事業上升期的丈夫。

從此他的丈夫便陷入了工作與孩子雙重夾擊下的混亂生活。

觀眾就跟達斯汀•霍夫曼飾演的泰德一樣,對妻子的離開迷糊不解,並將錯誤都歸結在對方身上。

譬如,我那麼努力工作,雖然沒時間陪你,但還不是為了這個家之類的抱怨。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是不是像極了當代普通家庭的面貌。

總有一方拼命妥協,另一方則全然不當回事。

還以為自己是在努力經營一樁“成功”的婚姻。

但影片並不是走這種爛俗的國產劇套路,它講述的是一樁婚姻結束後將要遇到的種種麻煩,急需面對的就是孩子的撫養問題。

而喬安娜也並非冷血無情。

她只是沒有選擇繼續妥協,而是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走了她認為正確的那一步罷了。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喬安娜受過良好的教育,本就是一名優秀的設計師。

婚後卻在家相夫教子,這種與自己原來設想中大相徑庭的生活她忍受了五年。

丈夫忙於工作,對她的話總是敷衍了事。

甚至讓她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是一個合格的母親。

以至於她最終選擇憤然出走,試圖找回已經失去的自我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這部影片的優秀之處在於它並非有意抨擊家庭中某一方的失職行為,最終導致了婚姻的失敗。

相反的,對方身上被掩蓋的閃光點才成了婚姻走向結束的真正動因。

影片中後段針對孩子撫養權的官司是本片中最重要的一場戲。

這場有刻意揭人傷疤之嫌的殘忍法庭戲,在刻薄律師的推波助瀾下。

卻爆發出了最具溫情的時刻,在喬安娜被問到是否承認她在這段最重要的關係中已經失敗了的時候。

泰德在場下默默搖頭,並用口型告訴她回答沒有。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影片前半段用了大量的時間來描寫妻子離開後,泰德與孩子比利的家庭生活。

毫無疑問的,比利需要母親,在母親離開後,他在潛意識裡責備自己。

這就表現在他與父親沒來由的對抗上。

他不吃晚飯,責備父親不像他媽媽那樣精於處理家庭事務,不顧父親的警告,在他面前吃冰淇淋以表達自己的不滿。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衝突的不斷升級下終於也迎來的爆發的時刻。

泰德將他關到了房間裡,用大人們常用的手段,告訴他這就是不聽話的下場。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而這個過程也讓他從繁忙的工作中短暫抽離出來反省自己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在雙方都冷靜後,泰德就像所有不會說話的父親一樣,以幫忙蓋被子為由試圖打破爭吵的僵局。

比利也不再想著與父親對抗,自責的問到媽媽是不是因為自己太過調皮才離開的。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比利的話觸動到了泰德內心柔軟的部分,他終於幡然醒悟,將自己的問題向比利和盤托出。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至此,雙方達成了和解,不論是否與親情的力量有關,泰德都將越來越離不開比利,也將越來越渴望成為一個優秀的父親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喬安娜也並非不愛她的孩子,她常常到學校對面的咖啡館裡,等著他放學只為了能看他一眼。

她認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還沒有解決。

只隔著一層玻璃一條街,也剋制著不上前去擁抱他的母性本能慾望。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在心理醫生的治療下,她又重新找回了自信。

本就母性未殘的她,想要再次找回比利也無可厚非。

但離開簡單,想要回來又談何容易。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在接下來漫長的撫養權官司中,他們才逐漸發現對方為家庭為孩子的付出。

那些難以取代的高光時刻竟然能被普通生活裡的瑣事小時沖刷得無影無蹤。

即便問的都是對方的失職,且法庭又不容許你解釋。

但表情已經透露出一切,揭開傷疤的痛苦,觀眾都有目共睹

可傷害已經埋下,想談破鏡重圓也為時已晚。

年輕的梅姨在證人席上不停抹著眼淚的鏡頭就跟《小偷家族》裡,安藤櫻被問到孩子平時都怎麼稱呼你時的反應,給到我的一樣震撼。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泰德在法庭上說到他能理解女性想要像男性一樣出去找尋自我,社會能夠理解,並達成這種共識,但為什麼就不能理解,男性對孩子的愛也並不會天生就比女性更少。

這段話迫使我們開始重新思考在婚姻關係中男女雙方的位置,是否就應該被定性,某一方的職責是否就應該是天生賦予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克萊默夫婦》也應該是家庭關係中教科書般的存在。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為什麼要在分開後才能更加理解對方呢?

導演的用意其實很清楚,他希望我們像片中克萊默夫婦共同的好友一樣,在參與了那場開庭後,去思考你的愛情是否還有挽回的餘地。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也許那些被忽視的閃光點恰恰是你當初愛上對方的原因。

這部堪稱婚姻教材的197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在什麼時候看都不會太晚。

39年來,它還是婚姻片教科書般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