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四川非遺」宜賓興文大壩高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說不唱的空中戲劇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志四川非遗」宜宾兴文大坝高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说不唱的空中戏剧

1

高裝由來

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大壩高裝”,被譽為“不說不唱的空中戲劇”。清康熙年間,“湖廣填四川”人口大遷移,移民的民風習俗、宗教信仰和地方文化在這裡碰撞,使得盛行於廣東的抬閣藝術與川劇靈魂有機融合在了一起,逐漸形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壩高裝。“大壩高裝”自問世以來,已有近300年曆史,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傳,在清康乾年間,春暖花開時節,興文縣內大壩苗族鄉大壩大小魚洞的鯢魚成群出遊,吸引來了遠近人群觀賞。年復一年,大壩集鎮逐漸成了雲貴川商賈雲集、聚親訪友、多民族參與的集散地和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為豐富會期內容,大壩高裝因此應運而生,而且把辦裝時間固定在農曆的二月初一初二日,稱為:“高裝會”。

「方志四川非遗」宜宾兴文大坝高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说不唱的空中戏剧

兩位小演員在嬉戲玩耍

2

奇、險、雅、美

「方志四川非遗」宜宾兴文大坝高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说不唱的空中戏剧

高裝具有奇、險、雅、美四個特點。

一奇,高裝頂上的小女主角,由於掩足等藝術的遮蓋,看上去一般人不知道她怎麼可以單足站在樁頂,此為“奇”即創意奇特,設計奇妙,工序精當,匠心獨運;

二險,即臺上高裝姑娘看似金雞獨立,十分驚險,實則安然無恙;

三雅即演員演出的角色都是耳熟人詳的川劇名本和本土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涉及諸多方面,然而均俗中有雅,雅中有俗,雅俗共賞;

美,即傳統漢、苗服飾美,鑼鼓、嗩吶音樂美,人物主角美,劇目名段美,包含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愛美的本質,深受群眾喜愛,堪稱民間傳統藝術的一株奇葩。

「方志四川非遗」宜宾兴文大坝高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说不唱的空中戏剧

遊行出裝

3

細說高裝

高裝,裝架為四柱鋪板的木製高臺,臺高2米,檯面4平方米。在平臺中豎立一根4-6米的鐵桿,稱為裝亭,裝亭上端打鑄成“ㄣ“形彎曲。

「方志四川非遗」宜宾兴文大坝高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说不唱的空中戏剧

*套裝亭:將綁定小演員的鋼管“假腳”套進鐵樁,穩穩當當,安全有保障。

辦裝一般四架,每架裝為一齣戲,頂裝(裝亭上端)上即為該戲的主角,而且是女角。站在平臺上的為配角,全由十二、三歲兒童裝扮,手執道具,做出各種造型。

「方志四川非遗」宜宾兴文大坝高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说不唱的空中戏剧

*女角即為該戲的主角

「方志四川非遗」宜宾兴文大坝高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说不唱的空中戏剧

*配角:平臺與裝亭組合後由棉布圍扎裝飾為一個戲臺,站在平臺上的為配角。

每架裝由兩根大夾槓夾牢,16人一臺(8人輪換)抬起沿街緩緩而行。經由高裝傳承人李陶改良:平臺下安上軲轆,平臺上鐵樁改由升降機操作,極大方便了藝人巡遊表演。

高裝精彩的地方是“掩頭”和“假腳”。頂裝演員穿只繡花鞋的假腳站在“掩頭”上,另一隻同樣的假腳則向後翹起,袍服的穿戴之下看不出偽裝痕跡。“掩頭”即為該出戏的主要道具,巧妙地安排在鐵亭中部,頂裝演員的腳下。如《火焰山》中鐵扇公主腳下的掩頭是“芭蕉扇”;《白蛇傳》中的白娘娘站在許仙撐開的雨傘上就像演雜技,逼真而驚險。

「方志四川非遗」宜宾兴文大坝高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说不唱的空中戏剧

安裝“掩頭”:高裝精彩的地方是“掩頭”。 “掩頭”即為該出戏的主要道具,巧妙地安排在鐵亭中部,頂裝演員的腳下。

「方志四川非遗」宜宾兴文大坝高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说不唱的空中戏剧

*綁裝:用白布將小演員纏綁固定在“假腳”上,另一隻“假腳”則向後翹起,在袍服的穿戴之下看不出偽裝痕跡。

大壩高裝融合多項藝術,具有文化多源性。高裝有著數百年曆史,歷經十數代人傳承,每次扮裝需經過幾百項工藝、工序,需幾十名師傅扮裝、抬裝,需幾百名演員出演和數百人相幫。

「方志四川非遗」宜宾兴文大坝高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说不唱的空中戏剧

*持裝人。每臺高裝底坐為雜木製成,再由兩根特大木槓從兩側將戲臺夾牢,由16個彪形大漢輪換持木槓遊街。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獨特的地緣政治環境,獨特的歷史地理區位與獨特的人文傳統思想,氤氳出獨特的大壩文化性格,並且養育出許許多多的俊彥英才。大壩高裝是大壩文化的載體,她高度蘊涵了大壩文化精神實質——龍的傳承與自強不息精神,也高度蘊涵了大壩人厚德載物的博大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