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石宅 - 後院

萬峰林石宅坐落於雲貴高原東南部萬峰林的一個山村之中。當地特有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群峰起伏的風土景緻,徐霞客曾到訪此地並讚歎“天下山峰何其多,惟有此處峰成林”。萬峰林石宅是在一座毛石牆木結構的老宅基礎上加建而成的,設計開始於踏勘場地時對山石地勢的審慎觀察,希冀以建築與庭院共同呼應當地風土的山石地景。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基地所在的貴州萬峰林與聚落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測繪草稿

山石嶙峋,萬峰林石宅以當地民居中常見的平屋頂和坡屋頂面向場地周邊豐富的植被山石,正交網格控制下的加建部分與周邊形態各異的山石樹木形成對比,不同尺度的門窗洞口把風景納入建築之中。各層大量的半室外空間與當地四季如春的氣候呼應,室內不同樓層與室外的上人平屋頂、場地中不同標高的人工平臺、自然山石平臺共同形成連續的空間,與院子內外的植被山景混合在一起,建築如同生長於山石之中。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前院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上人平屋頂(左)、坡屋頂(右)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平臺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大量的半室外空間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客房陽臺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背山半鳥瞰

以當地的匠作為基礎,原建築的石砌牆體被保留,替換腐爛蟲蛀的穿鬥式木樑柱,新建部分仍舊採用毛石牆體和木結構體系,通過毛石幹砌和現代框架木結構等做法與原建築形成微差對比。整個建造過程以當地的技術為支撐,大量採用現場調整和製作的方式推進建造,而場地中意外開挖出的石灰石成為後來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手工感的營造過程賦予了石宅額外的生命力。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施工過程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毛石牆體和木結構體系 - 公共走廊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毛石牆體和木結構體系 - 一層從公共書房看公共走廊

沿著崎嶇的山路進入石宅:室外層疊的水池、自然山石和平臺,幽暗的毛石門洞,緊貼山石的室內樓梯,面向後山的二層走廊,被院子植被和遠山包裹的餐廳茶室,可遠眺萬峰林的二層屋頂平臺和後山的自然臺地共同營造出室內外豐富的體驗。一二層的四間小臥室直接面向遠山,其餘三間套間把遠山、植被、後山的巨石都化作室內居住觀看的風景。在來回往復的路徑中,不斷變化的景緻產生了一種風土性的身體體驗。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梯級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一層樓梯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二層公共走廊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一層公共客房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山景客房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後院

在當地布依族表現祖先開天闢地建立聚落的《造萬物歌》中,聖人“翁傑”在“造天造地”後依次“造泥土”“造山坡”“造田地”“造房屋”,建築是在自然山石田地的基礎上才得以營造的。在石宅的設計和建造中,我們期許通過尊重場地的諸多條件,讓地方的風土景緻得以呈現。紮根風土,以此作為我們思考和實踐的起點。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夜景

設計圖紙▼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總平面圖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一層平面圖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二層平面圖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剖面1-1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剖面2-2

一座被石頭定義的房子,藏於山石田地之中

△ 剖面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