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再遭“霧霾圍城” 專家:進入採暖季後SO2排……

文長 | 1455字 · 時長 | 4分

京津冀再遭“霧霾圍城” 專家:進入採暖季後SO2排……

近 3 天以來,京津冀及周邊“2+26”城正在經歷一次持續性大氣重汙染過程。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認為,大霧等極端不利氣象條件是誘因。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對經濟觀察網表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汙染物排放量大是此次重汙染天氣形成的主要原因。據初步估算,京津冀及周邊地區 SO2 排放強度仍是全國平均的 3.6 倍,NOx 和煙粉塵排放分別是全國平均的 4 倍和 6 倍。進入採暖季後,SO2 排放將增加近 50%。

“京津冀及周邊聚集了大量的電力、鋼鐵、建材、有色、化工等高耗能產業,煤炭等能源消耗量巨大,柴油貨車、非道路機械使用頻度高,仍是全國汙染物排放強度最大的區域。”賀克斌進一步介紹,天津、唐山和太行山沿線的石家莊、邢臺、邯鄲,以及山東濟南、淄博、濱州和山西太原等,均是汙染物排放量和排放強度較大的城市。

他解釋稱,11 月中旬以來天氣轉冷,晝夜溫差變大,京津冀及周邊部分城市開始採暖,城市供暖鍋爐和農村地區散煤採暖爐具逐步啟用,各地燃煤汙染物排放開始增加。

“據估計,京津冀及周邊進入採暖季後,一次 PM2.5 排放增加約 30%,尤其作為 PM2.5 主要組份的有機碳排放增加近 1 倍,所以多種汙染物高強度的疊加排放是推高本次汙染過程中各地 PM2.5 濃度的重要原因。”賀克斌講道。

此外,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小曳認為,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的雙向反饋加劇了 PM2.5 汙染。在現有汙染物排放量大、北方進入採暖季條件下,11 月 11 日出現了影響華北地區的高壓脊型環流形勢,伴隨近地面形成了以區域氣團穩定、水汽向顆粒物上凝結率高為特徵的“停滯-靜穩”不利氣象條件。

據張小曳介紹,此次持續性重汙染過程氣象條件與 2016 年 12 月 16-21 日大範圍重汙染天氣過程類似,2016 年的汙染過程,最嚴重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 55 個城市(近80%)達到重度汙染,34 個城市(近50%)達到嚴重汙染。而此次汙染過程中,截至目前,達到重度汙染的城市僅 13 個,尚未出現嚴重汙染城市。

11 月 13 日夜,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採取不打招呼、直奔現場的方式,實地檢查了保定市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工作開展情況。

他強調,重汙染天氣期間,各地要保持全天候、全方位高壓管控態勢,監管執法人員要全員上崗、全時檢查,消除監管盲區。要提升監管能力,加快構建遙感監測網絡和環境監測監控平臺。此外,還要嚴格實施處罰,對違法企業形成持續高壓震懾。

此前,生態環境部已向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省政府發函通報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信息,建議各地根據當地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情況,及時根據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啟動相應級別預警。

經濟觀察網瞭解到,截至 11 月 13 日,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 25 城已發佈重汙染天氣預警,啟動應急響應措施。其中,天津市發佈了重汙染天氣黃色預警,自 11 月 13 日 12 時,啟動Ⅲ級響應措施;河北省於 11 月 11 日 18 時至 16 日 12 時啟動重汙染天氣 Ⅱ 級應急響應,要求實現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顆粒物(PM)的減排比例達到全社會佔比的 20%,揮發性有機物(VOCs)減排比例達到 15%。

河北省環境氣象中心正高級工程師趙玉廣對經濟觀察網表示,高溼度大氣環境會促進顆粒物吸溼性增長,加劇 PM2.5 汙染。由於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河北今年秋冬季氣溫將會偏高、降水減少,整體大氣擴散條件不利,空氣質量形勢不容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