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从无人问津到9.3亿元,卖画的智慧堪称大师

齐白石,从小木匠到书画艺术大师的跨界转型;从画价一块银元都无人问津到创下9.315亿元的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最高纪录。

齐白石的成功既有运气,更有才气,当然也少不了他独到的经营智慧。

历史上,书画家大多标榜清高,耻于言钱,而齐白石卖字画,则是详尽标价,锱铢必较。从做木匠的时候起,靠手艺吃饭的齐白石卖画卖印就开始明码标价。

齐白石:从无人问津到9.3亿元,卖画的智慧堪称大师

迄今所知,白石最早的润格是1902年樊樊山给他定的篆刻润例:“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广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这张润格在远游十年中一直使用。

定居北京后,齐白石多自定润格,在他客厅里,长期挂着1920年写的一张告白:“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

同年还有一张告白:“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庚申正月除十日。”

有一位求画者,有意刁难白石老人,给了35元钱,想看看老人如何作画。结果,白石老人画了四只虾,只只清润透明、栩栩如生,只是有一只虾半身藏匿在水草中,只留下一条小小的虾尾巴——妙趣横生,令人莞尔。这就是“小气”认真的白石老人。

齐白石:从无人问津到9.3亿元,卖画的智慧堪称大师

齐白石卖画卖印,从不讲情面,除极个别亲友外,不论是谁,都要照价付酬,不能赊,不能减。

他托人办事,或受人以惠,大多以送画为报,他把这视为人情与物值的交换,如果他感觉不合算,下次就不进行这类交换了。

时至今日,找“师母”说情砍价买画的事情也有,找亲戚、保姆等说情的也不稀奇。但在白石老人这里,如果想走夫人的情感路线也提前打住。

“凡我门客,喜寻师母请安问好者,请莫再来。”

文中的“师母”指的是北京的小媳妇胡宝珠,这是白石老头谨防枕边风的做法。挂这么一则通告,约法三章,防止堡垒被人在内部攻克,实现家和财盛的双赢。

齐白石:从无人问津到9.3亿元,卖画的智慧堪称大师

为了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卖个好价,齐白石还经常和夫人一搭一档,对来客演“双簧”,成为书画史上售画的经典趣话。

听到来客敲门,齐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前,从小洞里往外张望。

齐问:“外面贵客是哪位呀?”

来客:“请问齐老先生在家吗?”

齐拿不准来客是不是诚心买画,就说:“齐先生不在家哩。”

客再问:“真的不在吗?我可是专程前来,想买他老人家的大作。”

一听人家诚心买画,齐便改口道:“那我就是齐先生呀,请贵客进来吧。”

齐白石:从无人问津到9.3亿元,卖画的智慧堪称大师

客人进门后,不是让他看画、喝茶,而是先领他看看墙上的那些标语,诸如“润笔先惠,点景加倍”、“无暇闲谈,贵客自重”之类。

来客恭维几句,坐定说:“齐老先生的草虫,最为出名,可否割爱一册?”

齐答:“年纪老了,眼神不好,工笔草虫不画了,真是对不起。”

客人再请。齐故作为难地说:“有倒是有一部,不过太太藏起来了,不知她肯不肯出让。”

客人求之更切,说是愿意出大价钱。

齐于是拉直了嗓门:“太太,有位贵客要看看你那部虫草册页哩。”

齐夫人在房中回答:“哎,这部册页不卖的!”

齐又大声说:“贵客看得中意,能出大价哩。”

于是在一问一答中,一部册页以大价成交了。

齐白石夫妇心中明白,还有不少册页将等待“贵客”前来割爱。

齐白石:从无人问津到9.3亿元,卖画的智慧堪称大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石老人的《卖画例》:无论何人不赊欠,不退回,少一文钱不卖,招饮不画,送礼物不画,介绍不酬谢,刻印亦然。

卖画例不是润格,不是笔单,而是卖画的条例,实则卖画的规矩也。

白石老人的《卖画例》有三大特点:

首先,措词简洁,极为明确,没得商量,不容置疑。每个字扔出去能砸一个窟窿!

其次,对客户他要求,你少一文钱我不画给你;不赊欠;交了钱,不要画了,钱也不退回;对中间介绍人,我不付中介好处费。但他对自己同样要求极为严格:第一,你请客招待我喝酒吃饭,我不画;第二,你送礼物给我,我不画;

第三,刻图章也是按这个规矩。

总之,公平交易,免除一切“暗箱操作”,不收额外的任何好处,不搞 “潜规则”。这就是齐白石的规矩。

最后,一视同仁,任何人只要想要,不用请客,不用送礼,不用找介绍人,按润格交钱就是了。看了这个卖画例,普通老百姓最为高兴。

齐白石:从无人问津到9.3亿元,卖画的智慧堪称大师

白石老人生于农村,当木匠出身;但令人称奇的是:他写的这个卖画例,其实是非常符合市场交易原则的,称得上是市场经济交易法则的最标准的样板。它以诚信为原则,公开公平公正,不弄虚作假。而且时间上这么早。可以说白石老人不仅在艺术上是顶级高手,在书画营销上也堪称先驱和大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