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看張愛玲的小說,很容易沉湎和痴迷。

她的小說,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總透骨三分,意味深長。

一句話,可以容納所有的開始、所有的結局、所有的人生。

她的人生從不平靜。

但她,依然能用冷峻銳利的眼光,描繪出時代變革中的人生故事。

張愛玲愛喝茶,也愛寫茶,常常以茶入文,以茶為喻。

她筆下的女人們,常常與茶打交道。

那些令人低迴不已的故事中,處處能見到她對茶的依賴。

“詩清只為飲茶多”。

茶人張愛玲,一生著作等身,恰好證明了這一點。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低到塵埃裡的那朵花

民國時期,吃茶是上流社會的雅事。

北京人可以“打茶圍”,上海人可以“陪吃茶”,成都也有“女茶房”。

上流生活的公子小姐,每天要吃下午茶;市井間討生活的布衣百姓,也習慣端著搪瓷缸子喝大碗茶。

作家張愛玲最習慣的生活,是待在自己的公寓裡,寫稿,讀書,喝茶。

雜誌《紫羅蘭》的主編周瘦鵑,曾經去張愛玲的公寓吃過下午茶。

那時,張愛玲尚未成名。周瘦鵑扶持她,在《紫羅蘭》上刊發了張的小說《第一爐香》和《第二爐香》。

為了表示感謝,張愛玲請她來家裡吃英式下午茶。地點,在上海赫德路的愛丁頓公寓。

後來,周瘦鵑還撰文記錄此事,稱讚張家的下午茶、茶點、茶杯、點心碟都精美而有格調。

能進入張愛玲私宅喝茶的人,極少。

因為張愛玲喜歡把自己幽閉在家裡寫作,除非與她關係極好的人,否則根本不可能進去。

周瘦鵑之後,第二個進去喝茶的人,就是那個主動出擊的男人——胡蘭成。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張愛玲與胡蘭成


胡蘭成和張愛玲的愛情,到今天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

胡蘭成一生有七八個女人,但他的名字總是與張愛玲緊緊相連。

這,其實是一個才女和一個多情大叔的情緣。

才女愛喝茶,大叔也愛喝茶,才女會寫文章,大叔也會寫文章,一來二去,漸生情愫。

張愛玲,願意為胡蘭成低到塵埃裡,再從塵埃裡開出花兒來。

在開花之前,茶,是他們感情最好的紐帶和媒介。

那兩年,張愛玲沉浸在和胡蘭成的愛情中,享受愛情的甜蜜,也嚐盡了愛情的苦楚。

在這樣的心境下,她寫下《紅玫瑰與白玫瑰》:

嬌蕊故意讓振保知道,她記得他“喜歡喝清茶,在外國這些年,老是想吃沒得吃。”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他心猿意馬、意亂情迷。

因為一個女人只有愛一個男人、在意一個男人,才會記得他身世背景,做過什麼、愛吃什麼。嬌蕊對此和盤托出,振保也心知肚明。

這時“阿媽送了綠茶進來,茶葉滿滿的浮在水面上,振保雙手捧著玻璃杯,只是喝不進嘴去。他兩眼望著茶,心裡卻研究出一個緣故來了。”嬌蕊呢,“低著頭,輕輕去揀杯中的茶葉揀半天,喝一口。”放肆地“把一條腿橫掃過去,踢得他差一點潑翻了手中的茶。”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插畫


小說中,嬌蕊的心態和舉止,讓人們一眼就能明白她的情意。

這何嘗不是思慕胡蘭成的張愛玲本人呢?

那些一起約茶的日子,懂調情的已婚大叔胡蘭成,擒獲了文藝單身女青年張愛玲的芳心。

這個過程中,茶就是他們感情的最好見證。

張愛玲胡蘭成婚後,依然每天都要喝茶。

有一天早晨,張愛玲端茶給胡蘭成,持茶杯的時候無意間擺了一個姿勢,被胡蘭成看到了,調侃說她的姿勢“豔”,張愛玲揶揄他說:“人家有好處,易得你感激,卻難得你滿足。”

還有一次,張愛玲穿了一件桃紅色的旗袍,身姿嫋娜,胡蘭成極為喜愛,連連稱讚,張愛玲十分歡喜,說:“桃紅的顏色聞得見香氣。”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那短暫的兩年,應該是張愛玲生命中最美的時光了吧。

桌上有好茶,身邊有愛人,真的是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晚清最後的貴族

張愛玲,出身於清末的顯赫大族。

祖父是晚清要臣,祖母是李鴻章的大女兒李菊耦,但她的童年並不快樂,甚至可以說是嚐盡世態炎涼,看遍人情冷暖。

就像她寫過的那句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

張愛玲小時,父母的感情不睦,父親張志沂吃喝嫖賭,花天酒地,娶了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還一直想納妾。黃逸梵是個接受新思想的女子,不能容忍丈夫納妾,她選擇了離婚,到國外去生活。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

離婚後,張志沂再娶。後母對張愛玲除了謾罵,便是毆打。有一次,張愛玲和後母發生衝突,後母罵她打她,反而誣告是張愛玲要打她。父親不問青紅皂白,對張愛玲一頓毒打。

“我覺得我的頭偏到這一邊,又偏到那一邊,無數次,耳朵也震聾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還揪住我的頭髮一陣踢”。

張愛玲被打後,還被父親關在一間空房裡,不准她和任何人聯繫。連她得了嚴重的痢疾,父親也不聞不問,甚至揚言說要用手槍打死她。

父親的狠毒,讓張愛玲很多年都不能釋懷:“希望有個炸彈掉在我們家,就同他們死在一起我也願意。”

從那時開始,父愛,就在張愛玲心中徹底死去了。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張愛玲16歲那年,母親黃逸梵回國。她不顧當時身患瘧疾,逃出來去找母親。

但她很快失望了。

黃逸梵對女兒並不親熱,出於母女關係,她給了女兒兩個選擇:一是拿著一小筆錢去讀書,二是嫁人。

張愛玲選了第一條路。

母親為張愛玲聘請了家教。

教她彈琴,教她應酬,教她打扮,教她茶藝,希望把她教成一個西式淑女。

張愛玲不喜歡彈琴,也不喜歡應酬打扮,始終無法成為母親心中期待的“清麗的少女”。這讓母親很氣惱,對張愛玲說的話也越來越難聽。

在《天才夢》中,張愛玲寫下母親說過的傷人的話:“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症,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

19歲那年。

張愛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倫敦大學,因為戰亂只能轉去香港大學,但是母親寧願花錢去旅遊,也不願意把這錢省下來去承擔張愛玲的學費。

沒辦法,張愛玲只能拼命發奮苦讀, 每門功課考第一,因此獲得一位英國教授的賞識,私自給她800港幣,讓她讀書。

張愛玲沒有想到的是,母親竟把這筆獎金拿去打麻將,輸得分文不剩後離開了香港,對女兒不管不顧。

這件事,讓張愛玲的心如墜冰窟,從此,她主動和母親劃清界限,再也不聯繫,並且心心念念地記著,要將母親花在她身上全部的錢,悉數還清。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她的才華和光彩,他們全都看不見。

自此,張愛玲的一顆心結成了冰。

她離開母親,獨自求學,一邊讀書,一邊開始寫作,以此謀生。

也正是因為這個,張愛玲年紀輕輕就說出了那句盡人皆知的名言——“出名要趁早”。

大概是因為自幼的冷待,張愛玲宣稱,自己的顯赫家世其實和自己並無關係,自己不過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在《茉莉香片》中,張愛玲這樣寫道:

“我給您沏的這一壺茉莉香片,也許是太苦了一點。我將要說給您聽的一段香港傳奇,恐怕也是一樣的苦——香港是一個華美但悲哀的城。”


文中提到的苦,並非茉莉香片茶湯的清苦,而是生活中,各種紛亂繁雜的苦。

茉莉香片聞起來的芬芳,對張愛玲而言,卻是自發的美好向往。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一杯殘茶的無常與傷痛

張愛玲才華橫溢,但作為一個女子,她期待的,不過是“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她希望她的大叔胡蘭成能每天晚上回到家中,她為他奉上一杯熱茶,掃去他一身的疲憊。

可胡蘭成是安穩不下來的。

他像採花的蜜蜂,不論是美女還是才女,都無法長久地留住他的心。

張愛玲遇到的挫折和打擊,和普通女人的也沒有兩樣。

如同她筆下寫的那樣:“去掉一切浮文,剩下的彷彿只有飲食男女這兩項,人類文明努力地想跳出單純獸性生活的圈子,幾千年來的努力竟是枉費精神麼?確實如此。”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張愛玲的舊物


1946年2月,張愛玲從上海出發去溫州,尋找丈夫胡蘭成,在胡蘭成的住處,迎接他的除了丈夫,還有另外一個女人。

張愛玲終於明白,即使自己天天為胡蘭成泡茶,終究也是留不住他的,他不僅可以在她上海的公寓裡喝茶,他還想去更廣闊的地方喝茶。

這樁婚外情帶給張愛玲的辛痠痛苦,後來被寫進了小說《傾城之戀》:

“柳原舉起玻璃杯來將裡面剩下的茶一飲而盡。高高地擎著那玻璃杯,只管向裡看著。”

對面流蘇問有什麼可看的時候,範說,“你迎著亮瞧瞧,裡頭的景到使我想起馬來的森林。”

此時流蘇只見“杯裡的殘茶向一邊傾過來,綠色的茶葉粘在玻璃上,橫斜有致,迎著光,看上去像一棵翠生生的芭蕉。底下堆積著的茶葉,盤結錯雜,就像沒膝的蔓草與蓬蒿。”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這段比喻是極為華美的。

小說中,流蘇看見枝枝蔓蔓錯雜盤結的茶葉,就是彼時張愛玲的內心吧。

她深愛著胡蘭成,也嫁給了他。但面對他的婚外情,縱使她再寬容,心裡的那一份對於未來的、對於自己與胡蘭成之間關係的不確定、蕪雜和憂慮,也無法釋懷。

張愛玲一生摯愛的男人,就像他寫過的大叔振保一般,縱使家有賢妻,也一樣改不了在外面花天酒地。

張愛玲和胡蘭成1944年結為夫妻,卻在1947年正式訣別。

在這三年間,還有一年半的時間被張愛玲用來反覆考慮是否決絕。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張和胡徹底分手後,胡蘭成有一次遇到張愛玲的朋友炎瓔,還跟她說:“愛玲一直在我心上,是愛玲不要我了。”

炎瓔笑道:“兩個人於千萬人當中相遇並且性命相知的,什麼大的仇恨要不愛了呢,必定是你傷她心太狠。”

用唐詩人李商隱的一句詩概述,就是——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

有些情,有些緣,註定是該淺嘗輒止的。用心太深,只會留下一身傷痕。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人生是一杯隔夜茶

在《傾城之戀》中,張愛玲為白流蘇留住了範柳原。但在現實之中,她卻沒能留住胡蘭成。

去溫州尋他時,張愛玲曾讓胡蘭成在自己和護士小周之間做出選擇,胡蘭成一時無語,都舍不下,於是,張愛玲在雨中落寞離去,從此,在胡蘭成的生命裡,漸行漸遠。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34歲的張愛玲


張愛玲性情剛烈。即使愛胡蘭成愛到骨子裡,也不能容忍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

這份遺憾的心情,像極了後來《半生緣》裡,世鈞與曼楨回憶相遇時的情景:

問:“你是哪裡人?”

答:“六安,產茶葉的地方。”

他們幾個人在過年那天在一家灰撲撲的小食店裡碰上了,湊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喚店家拿紙來擦筷子,曼楨便說:“就在茶杯裡涮一涮吧,這茶我想你們也不見得要吃的。”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半生緣》劇照

不得不感嘆,張愛玲的工筆精湛。

這看似平淡無奇的一個場景,細究起來,日後兩人之間的得不到、已失去、回不去,是不是從這一杯不體面的茶開始就鋪墊好了?

一切都彷彿是註定的,不論是小說裡的人還是小說外的人,她的悠悠半生,就像是這杯涮筷子的茶,清冷、苦澀又難言。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極致喧譁與極致孤寂


張愛玲的人生,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她的前半生,年少成名,大紅大紫,盡情揮霍青春,不顧一切追逐愛情;而她的後半生,卻在美國卻深居簡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但即便如此,也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張愛玲的美國移民“綠卡”

看過很多媒體胡亂腦補的文章,說張愛玲晚年悽慘,活得毫無尊嚴,但事實並非如此。

她只是有些自閉,喜歡獨處,不喜歡交際,所以,自從1955年到美國之後,便隱匿於公眾視野之外。

經濟方面,她的才華讓她的生活一直不差。

第二任丈夫賴雅中風癱瘓,她需要負擔高額醫療費,在這種情況下,張愛玲去世後,還留下20多萬港幣的財產。

晚年的張愛玲,如一杯孤寂的苦茶。

她整日寫作,閉門謝客。

一位媒體的女記者想要採訪她,約了兩年多也沒有回應,最後女記者甚至住到了張愛玲隔壁,每天耳朵貼著牆窺聽張愛玲的生活,將張愛玲丟出來的垃圾再撿回去,仔細研究,甚至為這些垃圾寫了長長的一篇文章。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48歲的張愛玲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獨自一人在公寓裡過世。

唯一見到她遺容的朋友這樣形容:張愛玲是躺在房裡唯一的一張靠牆的行軍床上去世的,身下墊著一床藍灰色的毯子,沒有蓋任何東西,頭朝著房門,臉向外,眼和嘴都閉著,頭髮很短,手和腿都自然地平放著。她的遺容安詳,被房東發現時,屋子裡的燈還亮著。

據說,張愛玲去世前並沒有任何病痛,她自己預知到大限將至,於是提前停止進食,安然離去。

這個場景,讓人想到她的又一篇小說《怨女》中的一段:

“最難忘的情景是銀娣上吊前,拿桌上的茶壺,就著壺嘴喝了一口。”

“冷茶泡了一夜,非常苦。”

那是她自殺前的心情,清冷、苦澀。她死意已決,顧不得許多。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命運並不慈悲。

像張愛玲這樣才華橫溢的女子,還是不能逃過命運的磋磨。

從嬌蕊到白流蘇,從曼楨到銀娣,一篇篇故事組成的人生,令人慨嘆萬分。

她的一生,就像是一位事茶人。

用故事來給你泡茶,給你續杯,與你聊天,但你卻永遠看不透她的心。

結語

張愛玲的筆下,有溫婉纏綿的情愛和五味雜陳的生活,有著飄渺的美和神秘的眼。

她無數次將茶的神韻不動聲色地融進她的作品中,精準又隨意。

從她們眼中,我們能夠發現,張愛玲其實比任何一位茶人更像茶人。

她有最後的貴族血統,卻一直在世間蒼涼中行走。

她有主張地接受生活,絕不逆來順受。

這就是張愛玲,一個站在紙張與文字背後,真正懂茶之真味的女子。


作家張愛玲,竟是不露痕跡的資深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