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麗莎是達芬奇自畫像傳言非虛?無美顏時代畫家“自拍”佔便宜

自拍早就成了現代人社交媒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自拍既是現代人向世界介紹自己的窗口,也是人們記錄自己生活的重要工具。但是在沒有手機甚至是相機的時代,人們如何展示自己、記錄容貌呢——在相機發明之前,想要記錄自己容貌的人往往請畫家來為自己畫一幅肖像。作為生產者,畫家想要記錄自己的容貌就方便很多,他們大多一手拿著畫筆,在自己的身邊一側擺上畫架,另一側就是一面大鏡子。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自画像传言非虚?无美颜时代画家“自拍”占便宜

馮晨清 製圖

一些畫家在畫自畫像時,不走尋常路,不但不開“美顏效果”,還要把自己刻意畫得老一些、再老一些,而有的則完全相反,力求把自己畫得年輕再年輕。有的畫家則經常給自己畫像,記錄了自己一生的容貌——畫家的“自拍”裡面,其實藏著畫家的觀念和故事。

1.將自己形象融入畫作

坊間有這樣一些說法:有科學家在電腦上將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蒙娜麗莎》與《達·芬奇自畫像》相重疊,發現二者的眼睛,髮際線與鼻子等輪廓竟然能夠完全重合;還有科學家發現,多光譜掃描下的《蒙娜麗莎》有兩張臉。在蒙娜麗莎笑容的背後還隱藏著第二張臉:這幅作品曾經畫了兩層,底下那張臉只能在光學儀器下看見,而且很像《達·芬奇自畫像》。儘管大多數的人認為,達·芬奇《蒙娜麗莎》原型是佛羅倫薩商人弗倫奇科斯·焦孔多的妻子,她的名字叫麗莎·迪·格拉爾弟尼。但科學家的這些發現這似乎都指向了一種可能:《蒙娜麗莎》就是達·芬奇的自畫像。

世人比較熟悉的達·芬奇形象基本上來自於達·芬奇著名的《自畫像》,故而人們對達·芬奇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一個哲學家般的睿智長者。細看自畫像,很容易被他深邃而充滿智慧的目光所吸引,從而感嘆這位巨匠在晚年的思考力。觀者往往還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他在藝術、醫學、建築、地理、數學、軍事等諸多的研究和貢獻。畫面中稀疏的頭髮、三層深嵌在皮肉裡的抬頭紋,甚至是深陷的眼窩,似乎都在佐證這些。而畫中乾癟的臉頰、嘴唇更為達·芬奇添上了蒼老的感覺。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自画像传言非虚?无美颜时代画家“自拍”占便宜

達芬奇自畫像

可據文獻研究顯示,這幅《自畫像》的創作時間大抵在達·芬奇在60歲時,並沒有畫面上顯示的那麼老。何況達·芬奇年輕時,可是意大利佛羅倫薩聞名遐邇的美男子。他的老師韋羅基奧雕塑的那俊美非凡的青銅大衛像據說就是以年輕的達·芬奇為模特。

達芬奇為什麼在畫中看起來那麼老呢?一方面是因為達·芬奇本身就要比同齡人顯得大一些,更是因為他可能想讓自己在畫中顯得更睿智。

達·芬奇這衰老的樣子,不知道與他的身世是否有關係。達·芬奇的童年經歷一直是歷史“疑案”。達·芬奇有一位很有社會威望的父親,是佛羅倫薩的法律公證員,在文藝復興開始往後約五個世紀的時間裡,這份職業都算得上是最好。達·芬奇有這樣一位法律公證員父親是非常光榮的,並因此十分富有。

達·芬奇還有一位美麗動人的母親,是全鎮數得出來的美人,名叫卡泰麗娜。達·芬奇是他們的私生子。因此達·芬奇並沒有一個真正意義的姓,他的全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的意思是:“芬奇鎮梅瑟·皮耶羅之子——列奧納多”。五歲前,達·芬奇和母親一起居住在芬奇的村鎮,過著單親生活。五歲以後才有機會跟父親生活,卻也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這在一個孩子幼小的心靈裡該是什麼樣的世態炎涼。也許,正是這樣的經歷給達·芬奇拉扯出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促進了一個天才的誕生。

達·芬奇這衰老的樣子,也許與他小小年紀就開始接觸解剖,使他早熟有關。15歲的年紀,就算膽子大,但要親手解剖人體局部還是件會讓人精神上備受壓力。可是達·芬奇扛住了人類本性中的恐懼,成為一位解剖專家。達·芬奇畫了許多人體內部結構圖形:他是第一個畫出子宮胎兒的人,同時也是第一個畫出腹腔中闌尾的人。

在沒有人體透視及掃描儀的時代,達·芬奇通過解剖和寫生填補了腦部多角度截面圖的空白。達·芬奇的心臟素描圖,還激發一位英國心臟外科醫師,發明了一種心臟治療方法。但達·芬奇的解剖學圖錄在當時是有違宗教信仰的,故而難以出版,使得達芬奇一直為這些作品沒辦法影響更多的人而發愁——直到他去世161年以後,這些解剖學圖錄才得以出版。

達·芬奇這衰老的樣子,還可能與他畫畫非得講究科學原理有關,他是個愛鑽牛角尖的人。畫作《最後的晚餐》運用了嚴格的透視法,畫起來難度非常大,達·芬奇絞盡腦汁,連續用了三年時間才創作完。畫面中透視的滅點(透視線聚集到畫面中間的那一點)正好消失在耶穌的頭後,建築中的透視線共同為耶穌營造了一個他是宇宙中心的幻覺效果。

《最後的晚餐》描繪的是耶穌赴死前與十二使徒和門徒共進晚餐的場景。畫面中的人物刻畫精細入微,是所有同題材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正是這幅珍貴的作品讓達·芬奇愁得多了一條皺紋。相傳達·芬奇在一個教堂裡,找到一個唱詩班的成員,來當《最後的晚餐》中耶穌的模特。畫好耶穌後,達·芬奇卻遲遲找不到猶大的模特。直到三年後,達·芬奇在一個貧民窟酒吧,遇見一個喝得醉醺醺的男子。達·芬奇一看,這就是他要的猶大形象!傳說當達·芬奇按照醉漢的模樣畫好猶大後,醉漢指著耶穌說,當年你不是讓我當模特畫耶穌嗎?達·芬奇這才恍然大悟,三年前的教堂唱詩班的成員,如今已淪落為貧民窟的醉漢了!所以,在《最後的晚餐》中,耶穌和猶大才有著幾分相似。

2.通過自畫像彰顯內在特質

像達芬奇這樣喜歡在自畫像中彰顯自己的內在特質,而非表面相貌的畫家也不在少數。同時期的德國畫家丟勒比達芬奇小19歲,他的《皮裝自畫像》中,抬頭紋、大眼袋、鬆弛的面部肌肉、叢生的鬍子,還搭配了穩重內斂的造型,看這面相總讓人覺得至少有個35歲,但實際上他繪製《自畫像》時,才28歲不到。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自画像传言非虚?无美颜时代画家“自拍”占便宜

倫勃朗不同時期的自畫像 1628年(左) 1640年(右)

丟勒《皮裝自畫像》用兩個關鍵詞可以概括構圖的最大特徵:三角形、光線。畫面中的丟勒,手端在胸前,手臂與頭不偏不倚地呈三角形穩定構圖。頭髮的外輪廓又形成了一個小的三角形構圖,呼應著整個半身像的三角形。在這幅畫的背景中,丟勒捨去了所有環境中的東西,只剩下黑色的底色,以突出自己在光線下的形象。在光線下的每一部分都細緻地描繪,以鑽研物體在光線中被突出的立體感。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自画像传言非虚?无美颜时代画家“自拍”占便宜

1659年

畫中對光線的鑽研與探索過於偏執,能讓觀者感覺到頭髮的立體感極為強烈,他那長長的捲髮被一綹一綹地披散在頭部四周,顯然,他在注意每一綹頭髮的空間位置,它的厚度與它的亮面。這幅自畫像就像是被丟勒當成了一個科學實驗,力求精準。這種探索是時代精神,文藝復興時期不少藝術家都從科學角度探尋繪畫的新領域,丟勒也曾模仿達·芬奇探索人體的奧秘。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自画像传言非虚?无美颜时代画家“自拍”占便宜

丟勒自畫像

他把自己描繪成一個衣著時髦精緻的男人,一位富有魅力的年輕藝術家,而不是像他父親那樣,只是紐倫堡的普通金銀匠。但這幅作品,讓丟勒一下子把自己放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因為丟勒在畫面中直接面對所有的觀者,在畫面上建立起了中心垂直軸線。並暗黑色的背景上寫著:“我,來自紐倫的阿爾布雷希特·丟勒。以此方式,在28歲時用持久的顏料畫完。”

之所以引起巨大爭議,是因為在那個時代的完全正面的肖像畫,普遍都是用來詮釋上帝耶穌的。之前的肖像或者藝術家自畫像通常是3/4側面,丟勒的右手還比劃出耶穌祈禱的樣子。這幅畫被當時的人稱為“有史以來唯一最囂張,令人討厭但卻非常華麗的自畫像”。因此,丟勒這幅《皮裝自畫像》招來了很多不滿,並認為這是丟勒自戀的極端表現。

事實上,儘管有許多人詬病,但是仍然有人支持丟勒這麼做,這群人被稱為“文藝復興運動者”,他們重視“自我”,他們不但開始在周圍人身上尋找和發現革新,也開始從自己的個性出發進行分析、觀察和思考。丟勒在這個時間點畫出的這幅自畫像,是自畫像史上第一次“人”的正面構圖。暗示著他不僅是該畫畫面的主導者,也暗示他在藝術上擁有神一般的創造能力。《皮裝自畫像》目前收藏於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這幅自畫像背後的精神含義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丟勒不僅以自己的面相出現在畫作中,他的名字後來也出現在其版畫《亞當與夏娃》中。畫上伊甸園中的亞當手中舉著一塊掛在橄欖枝上的木牌,上面寫著“阿爾佈列希特·丟勒製作”。

這就像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天頂畫中的做法,在這幅叫做《創世紀》的畫中,米開朗琪羅把造物主的形象畫得很接近自己的面貌。相傳當米開朗基羅接到這個訂單的時候,他本人是拒絕的。原因是,這組天頂畫太大了,總共要畫18米,以《創世紀》為主線,包含了九個主題。要真仰著頭畫完全部,勢必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很大影響,創作週期也是極長的。米開朗基羅這麼一算就把這單生意推了,但西斯廷教堂教皇親自來請求了好多次,每次都很誠懇,米開朗基羅推辭不開,只能接下了。

這一畫就花了四年零五個月,每天都彎腰調顏料,又仰頭畫天頂。事實證明米開朗基羅的預感是對的,畫完這幅畫五年多過去了,他的腰一直都無法直起來。米開朗基羅作為文藝復興鬥士,他在心裡是反天主教的,卻創作了一幅宣揚天主教教義的天頂畫,於是米開朗基羅就在繪畫中玩起了小心機,上帝的形象畫得接近自己,一方面是為了有明白的參照物,讓上帝呈現得更加生動。但究其根本,米開朗基羅是為了讓神具有人性化,讓藝術家(自己)具有神一般的創造能力。

3.表達自己的藝術觀念

在作品中同樣具有精神開創性的藝術家裡,不得不提被稱為“叛逆繪畫大師”的法國畫家居斯塔夫·庫爾貝。在其作品《失望的人自畫像》中就能感受到畫家的“不走尋常路”。畫中的他雙手扶頭,手指插在頭髮裡,眉頭微皺。一束來自斜上方的光線狠狠照亮他的腦門,瞪大的雙眼在光線的暗部依然顯得明亮,哪怕在眼白處畫家都沒有使用純白色。畫家的鼻樑在光線下顯得尤其高挺,瞪大雙眼,微張的雙唇在緋紅臉頰的映襯下,彷彿在吐露著酒氣。脖子上的肌肉拉成突出地一條斜線,在衣領中的暗部顯得尤為突出。

創作這幅畫時庫爾貝才二十多歲,他在畫面中的失望和驚恐可能是來自於對主流畫風的不理解。20歲時,父親送庫爾貝去巴黎學法律,但他卻立志做一名畫家,於是便在皇家美術學院和貝桑松美術學院學習。在學習階段他就不喜歡老師們的畫風,既不贊同古典主義的陳腐,也不喜歡浪漫主義的幻想。他倡導藝術的真實,表現自己親眼所見的人和事物。曾經有人請他畫天使,被他一口回絕,他說:“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來沒見過他們。”這個畫家的自畫像,就像是拿起一部相機,定格了某一時間的自己。

1855年,庫爾貝36歲了,法國舉辦世界博覽會,庫爾貝帶了描繪現實中普通人和事的作品《奧爾南的葬禮》和《畫室》參展,但是因為他的畫與當時的主旋律背道而馳,畫面既不高雅,又不端莊,描繪的還是普通人而被拒絕。他一氣之下在世博會旁搭了個棚子,以個人名義舉行了一次對抗性的個人展覽,門口的牌子上寫著“現實主義,庫爾貝,他的40件作品展覽”,成為對官方美術界的一次公開挑戰,這轟動了法國美術界,庫爾貝也因此名聲大噪。“現實主義”一詞從此被文學界和藝術界所採用。庫爾貝的自畫像一如他瀟灑叛逆的性格一樣,給觀眾一種不同凡響的感覺。不中規中矩畫自畫像的典型還有巴勃羅·畢加索 、文森特·威廉·梵·高,他們畫面中畫的都不是帥氣的自己,而是心情或對社會的反思。

關於自畫像,畫家們各有千秋,但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荷蘭畫家倫勃朗,一輩子留下來的作品有600幅之多,中有90多幅都是自畫像,它們中60幅是油畫,20幅是銅版畫,10幅是素描自畫像。佔了作品總量的近六分之一,其數量之多在歷史上所有油畫家中幾乎找不到第二個。這些自畫像,記錄了畫家自己從青年到衰年的容貌,誇張一點說這個巨大的數量,比媽媽們每年給孩子拍一次寫真集還頻繁。

他的自畫像不僅數量多,藝術質量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後半生,現實生活的磨礪使他能更深刻地認識自己。在60年代前後,他的自畫像有鮮明的個性表現了。畫家很注意臉部的內在氣質,觀者可以從中發現一種潛在內心語言。

還有一些畫家在創作自畫像時往往都會給自己“磨皮美顏”,例如17世紀歐洲畫家魯本斯(代表作《搶劫呂普斯的女兒》)的自畫像體現了他一貫善於表達肌膚清透水潤的畫風,讓畫中的自己年輕了許多:畫中的他肌膚細膩,五官挺拔,輕扭天鵝頸,看著正在看畫的觀眾。同樣在自畫像中將自己畫得“鮮嫩”的畫家還有意大利著名畫家拉斐爾,性情平和文雅的畫家,在其自畫像作品中則充分體現了安寧、協調、對稱以及完美和恬靜的秩序。

不論中西,美醜,不管是全才達芬奇還是割掉了一隻耳朵的梵高都喜歡畫自畫像。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們,都有自己強烈的美學思考和表達方式。看他們的自畫像,就像在體會他們如何認真觀察自己,如何剖析自己的外貌和內心,如何記錄自己當下的狀態。看他們在自畫像中究竟要使用“美顏”,還是要完全寫實?是想表現自己的外在,還是想表達自己的內心?或者他的自畫像壓根不像自己,只是想別出心裁地玩一場遊戲,這些藝術家,都通過畫作給出了自己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