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樑《中藥大百科》玉米鬚的功效與作用,收藏一下吧!

《全國中草藥彙編》:玉米鬚

【拼音名】Yù Mǐ Xū

【別名】玉蜀黍須、蜀黍須、包穀須

【來源】禾本科玉蜀黍屬植物玉米Zea mays L.的花柱和花頭。秋季收穫玉米時採收,曬乾或烘乾。

【炮製】曬乾用。

【性味】甘、淡,平。

【歸經】歸膀胱、肝、膽經。

【功能主治】利尿消腫,平肝利膽。用於急、慢性腎炎,水腫,急、慢性肝炎,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鼻竇炎,尿路結石,膽道結石,小便不利、溼熱黃膽等症。並可預防習慣性流產。

【用法用量】0.5~2兩,煎服。

【備註】(1)用於水腫、小便不利,可配合冬瓜皮、赤小豆等同用;用治溼熱黃膽疸,可配茵陳、平地木等同用。此外,本品近年來在臨床應用上有所發展,常用於糖尿病、高血壓、肝炎、膽道結石、鼻炎及哮喘等病症。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老梁《中藥大百科》玉米鬚的功效與作用,收藏一下吧!

《中藥大辭典》:玉米鬚

【出處】《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Yù Mǐ Xū

【別名】玉麥須(《滇南本草》),玉蜀黍蕊(《現代實用中藥》),棒子毛(《河北藥材》)。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玉蜀黍"條。

【化學成份】含脂肪油2.5%、揮發油0.12%、樹膠樣物質3.8%、樹脂2.7%、苦味糖甙1.15%、皂甙3.18%、生物鹼O.05%。還含隱黃素、抗壞血酸、泛酸、肌醇、維生素K、谷甾醇、豆甾醇、蘋果酸、檸檬酸、酒石酸、草酸等。

【藥理作用】①利尿作用

玉米鬚對人或家兔均有利尿作用,可增加氯化物排出量,但作用較弱。其水浸膏甲醇不溶部分經過透析者(甲)利尿作用最強,無論口服、皮下或靜脈注射均有顯著效果。利尿作用主要是腎外性的,對腎臟的作用很弱。

②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麻醉犬靜脈注射煎劑有顯著降壓作用,但對慢性頸動脈皮橋狗,每日服藥,連續3周,並無降壓作用。甲在低濃度時對末梢血管有擴張作用。

老梁《中藥大百科》玉米鬚的功效與作用,收藏一下吧!

③降低血糖作用

玉米鬚的發酵製劑對家兔有非常顯著的降低血糖作用。

④利膽、止血作用

玉米鬚製劑能促進膽汁排洩,降低其粘度,減少其膽色素含量,因而可作為利膽藥用於無併發症的慢性膽囊炎、膽汁排出障礙的膽管炎患者。它還能加速血液凝固過程,增加血中凝血酶元含量,提高血小板數,故可作為止血藥兼利尿藥應用於膀胱及尿路結石。

【性味】甘,平。

①《滇南本草》:"性微溫,味甘。"

②《現代實用中藥》:"甘,平。"

③《四川中藥志》:"性平,味甘淡,無毒。"

老梁《中藥大百科》玉米鬚的功效與作用,收藏一下吧!

【功能主治】利尿,洩熱,平肝,利膽。治腎炎水腫,腳氣,黃疸肝炎,高血壓,膽囊炎,膽結石,糖尿病,吐血衄血,鼻淵,乳癰。

①《滇南本草》:"寬腸下氣。治婦人乳結,乳汁不通,紅腫疼痛,怕冷發熱,頭痛體困。"

②《嶺南採藥錄》:"和豬肉煎湯治糖尿病。又治小便淋瀝砂石,苦痛不可忍,煎湯頻服。"

③《現代實用中藥》:"為利尿藥,對腎臟病、浮腫性疾患、糖尿病等有效。又為膽囊炎、膽石、肝炎性黃疸等的有效藥。"

④《民間常用草藥彙編》:"能降低血壓,利尿消腫。治鼻血、紅崩。"

⑤《河北藥材》:"治水腫性腳氣。"

⑥《浙江民間草藥》:"開胃,平肝,祛風。"

⑦《四川中藥志》:"清血熱,利小便。治黃疸,風熱,出疹,吐血及紅崩。"

老梁《中藥大百科》玉米鬚的功效與作用,收藏一下吧!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或燒存性研末。外用:燒煙吸入。

【附方】①治水腫:玉蜀黍須二兩。煎水服,忌食鹽。(《貴陽市秘方驗方》)

②治腎臟炎,初期腎結石:玉蜀黍須,分量不拘,煎濃湯,頻服。(《貴陽市秘方驗方》)

③治肝炎黃疸:玉米鬚、金錢草、滿天星、鬱金、茵陳,煎服。

④治勞傷吐血:玉米鬚。小薊,燉五花肉服。

⑤治吐血及紅崩:玉米鬚,熬水燉肉服。

⑥治風疹塊(俗稱風丹)和熱毒:玉米鬚燒灰,兌醪糟服。(③方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⑦治糖尿病:玉蜀黍須一兩。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⑧治原發性高血壓病:玉米鬚、西瓜皮、香蕉。煎服。(《四川中藥志》)

⑨治腦漏:玉蜀黍須曬乾,裝旱菸筒上吸之。(《浙江民間草藥》)

老梁《中藥大百科》玉米鬚的功效與作用,收藏一下吧!

取乾燥玉米鬚50克,加溫水600毫升,用文火煎煮20~30分鐘,約得300~400毫升藥液,過濾後內服,每日1次或分次服完。治療慢性血管球性腎炎9例,經10個多月觀察,其中3例獲得痊癒,2例進步,其餘4例療效不明顯。玉米鬚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利尿,腎功能改善,浮腫消退或減輕,尿蛋白消失或減低等方面。部分病例連續服用6個月未見毒性副作用。

每次用幹玉米鬚60克,洗淨煎服。每日早晚兩次。同時服氯化鉀1克,每日3次。臨床治療12例,其中10例伴有嚴重的周身性水腫,或有胸水及腹水,2例水腫較輕;治療3個月後,9例水腫完全消退,2例大部消退。最快1例於服藥後15天水腫全消。一般於服藥3天即開始有利尿現象,同時尿蛋白、非蛋白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少數病例血漿蛋白有所升高,部分病例的酚紅試驗及血壓轉為正常。

曾治療2例食用野生植物"招鳥棒"中毒引起的本病,即以玉米鬚1~2兩煎劑內服,2例分別於服用4小時及6小時後,尿量增加,肉眼已看不到醬油樣的血尿;以後黃疸減退或消失。治療過程中均曾同時靜脈滴注5%葡萄糖鹽水、維生素丙及輸血。據觀察,玉米鬚不但能利尿,可能具有抗溶血、抗過敏及解毒等作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

老梁《中藥大百科》玉米鬚的功效與作用,收藏一下吧!

《中華本草》:玉米鬚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Yù Mǐ Xū

【英文名】Corn Stigma

【別名】玉麥須、玉蜀黍蕊、棒子毛

【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和柱頭。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ea mays L.

採收和儲藏:於玉米成熟時採收,摘取花柱,曬乾。

【原形態】玉蜀黍,高大的一年生栽培植物。稈粗壯,直立,高1-4m,通常不分枝,基部節處常有氣生根。葉片寬大,線狀披針形,邊緣呈波狀皺摺,具強壯之中脈。在稈頂著生雄性開展的圓錐花序;雄花序的分枝三稜狀,每節有2雄小穗,1無柄,1有短柄;每1雄小穗含2小花,穎片膜質,先端尖;外稃及內稃均透明膜質;在葉腋內抽出圓柱狀的雌花序,雌花序外包有多數鞘狀苞片,雌小穗密集成縱行排列於粗壯的穗軸上,穎片寬闊,先端圓形或微凹,外稃膜質透明。花、果期7-9月。

老梁《中藥大百科》玉米鬚的功效與作用,收藏一下吧!

【生境分佈】生態環境:喜高溫。

資源分佈:全國各地廣泛栽培。

【栽培】性喜高溫,需水較多,適宜疏鬆肥沃的土壤,以農作物在全國各地有栽培。

【性狀】性狀鑑別,本品常集結成疏鬆團簇,花柱線狀或須狀,完整者長至30mm,直徑約0.5mm,淡綠色、黃綠色至棕紅色,有光澤,略透明,柱頭2裂,叉開,長至3mm,質柔軟。以柔軟、有光澤者為佳。

顯微鑑別,粉末特徵:乳白色,氣微味淡。①薄壁細胞長方形,長34-41μm,寬約14μm,壁略厚。②導管主為螺紋和環紋導管,直徑為7-10μm,導管常伴有微黃色的薄壁纖維,直徑7-10μm。

【化學成份】本品含脂肪油2.5%、揮發油0.12%,樹膠樣物質3.8%、樹脂2.7%、苦味糖甙1.15%、皂甙3.18%、生物鹼0.05%。還含隱黃素(cryptoxanthin)、維生素C、泛酸(pantothenic acid),肌醇(inositol),維生素K、谷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蘋果酸(malic acid))枸椽酸(citr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草酸(oxalic acid)等。此外,還含大量硝酸鉀(KNO3),a-生育醌(a-tocopheryl quinone)。

【藥理作用】1.利尿作用:玉米鬚對人或家兔均有利尿作用,可增加氯化物排出量,但作用較弱。其水浸膏甲醇不溶部分經過透析者(甲)利尿作用最強,無論口服、皮下或靜脈注射均有顯著效果。利尿作用主要是腎外性的,對腎臟的作用很弱。

2.對循環系統的作用:麻醉犬靜脈注射煎劑有顯著降壓作用,但對慢性頸動脈皮橋狗,每日服藥,連續3周,並無降壓作用。甲在低濃度時對末梢血管有擴張作用。

3.降低血糖作用:玉米鬚的發酵製劑對家兔有非常顯著的降低血糖作用。

4.利膽、止血作用:玉米鬚製劑能促進膽汁排洩,降低其粘度,減少其膽色素含量,因而可作為利膽藥用於無併發症的慢性膽囊炎、膽汁排出障礙的膽管炎患者。它還能加速血液凝固過程,增加血中凝血酶元含量,提高血小板數,故可作為止血藥兼利尿藥應用於膀胱及尿路結石。

【毒性】毒性甲的毒性很小,對兔的致死量約為250mg/kg(靜脈注射),利尿有效劑量約為1.5mg/kg,故安全範圍較大,在此劑量時對心臟、血壓、呼吸、末梢血管、腸肌等幾無作用。

老梁《中藥大百科》玉米鬚的功效與作用,收藏一下吧!

【鑑別】理化鑑別,取本品2g,加乙醇50ml,水浴上加熱提min,濾過,濾液供如下試驗:(1)取濾液1ml,蒸乾,殘渣ml醋酐中加入硫酸1滴,醋酐層呈綠色。(檢查皂甙、甾體或三萜)(2)將試液滴於硅膠G-CMC薄層板上,滴加4%磷鉬酸乙醇液,加熱至110℃,顯藍色。

(3)將試液滴於硅膠G-CMC薄層板上,滴加1%香草醛硫酸液,顯紅色。(檢查揮發油、甾體)

【炮製】將原藥除去雜質、衣殼(總苞片)及灰屑,曬乾或烘乾即得。

【性味】味甘;淡;性平

【歸經】腎;胃;肝;膽經

【功能主治】利尿消腫;清肝利膽。主水腫;小便淋瀝;黃疸;膽囊炎;膽結石;高血壓;糖尿病;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60-90g;或燒存性研末。外用:適量,燒煙吸入。

【注意】煮食去苞須;不作藥用時勿服。

【附方】治黃疸方《四川省藥志》:治溼熱黃疸;治勞傷吐血方《四川中藥志》:虛勞吐血。

【各家論述】1.《滇南本草》:寬腸下氣。治婦人乳結,乳汁不通,紅腫疼痛,怕冷發熱,頭痛體困。

2.《嶺南採藥錄》:和豬肉煎湯治糖尿病。又治小便淋瀝砂石,苦痛不可忍,煎湯頻服。

3.《現代實用中藥》:為利尿藥,對腎臟病、浮腫性疾患、糖尿病等有效。又為膽囊炎、膽石、肝炎性黃疸等的有效藥。

4.《民間常用草藥彙編》:能降低血壓,利尿消腫。治鼻血、紅崩。

5.《河北藥材》:治水腫性腳氣。

6.《浙江民間草藥》:開胃,平肝,祛風。

7.《四川中藥志》:清血熱,利小便。治黃疸,風熱,出疹,吐血及紅崩。

【摘錄】《中華本草》

老梁《中藥大百科》玉米鬚的功效與作用,收藏一下吧!


《中藥學》玉米鬚

【藥用】禾本科草本植物玉蜀黍ZeamaysL.的花柱和花頭。

【性味與歸經】甘、淡,平。歸膀胱、肝、膽經。

【功效】利水消腫。

【臨床應用】用於水腫、小便不利、溼熱黃膽等症。

本品甘淡而平,功能利水滲溼消腫,用於水腫、小便不利,可配合冬瓜皮、赤小豆等同用;本品又能使肝膽溼熱從小便出,以利疸退黃,用治溼熱黃膽疸,可配茵陳、平地木等同用。

此外,本品近年來在臨床應用上有所發展,常用於糖尿病、高血壓、肝炎、膽道結石、鼻炎及哮喘等病症。

【處方用名】玉米鬚(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

【方劑舉例】膽道一號方(上海市第三人民醫院方):金錢草、茵陳、薑黃、雞內金、玉米鬚、枳實、廣玉金。治膽道結石、膽道術後綜合症。

引用:《中藥學》玉米鬚

老梁《中藥大百科》玉米鬚的功效與作用,收藏一下吧!


《中醫飲食營養學》玉米鬚

【基原】為禾本科植物玉蜀的花柱及柱頭。

【異名】又叫玉麥須、棒子毛。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膀胱、肝、膽經。

【功效】利尿消腫,利膽退黃,降血糖,降血壓。

【應用】

1. 玉米鬚湯:玉米鬚50克,煮湯代茶飲,忌鹽,用於水腫,腎炎,糖尿病等。

2. 玉米茶:玉米、玉米鬚,煮湯代茶飲,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經驗方》)

3. 玉米鬚燉豬肉:玉米鬚、豬肉燉食,用於糖尿病。(《嶺南採藥錄》)

4. 玉米鬚西瓜皮香蕉湯:玉米鬚、西瓜皮、香蕉,煮湯食,用於原發型高血壓病。(《四川中藥志》)

【使用注意】

常用量為15~60克。

【按語】

為清熱利尿保健品,服之可清熱利尿,寬腸下氣,健脾益胃。常用食療方如玉米鬚茶,玉米鬚燒河蚌。

引用:《中醫飲食營養學》玉米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