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想上班,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年輕人不想上班,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當有一天,上班成為一件讓你每天早上醒來都感到無比痛苦的事情時,你就該考慮換份工作了。”

不知從何時起,在60-70年代出身的人眼中讓人無比嚮往的朝九晚五式的工作,已越來越被90-00年代出身的年輕人感到厭倦。

每個月總有那麼30幾天不想上班。

沒有一技之長的人才會出賣自己的時間換取金錢。

上班就是在浪費時間與青春。

......

諸如此類的言論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社交網絡與生活中,於是“上班”聽上去像極了一個很喪的詞。

年輕人不想上班,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一、我們真的是不想上班嗎?

“不想上班”,不用誤會,常常說這句話的人,並非他們不想付出努力勞動,相反現在常見加班加點的就是這批人,多是年輕的90後員工。舉例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工作:

單調而重複的工作。多見於國企和公務員,勝在安穩也讓人耽於安穩,單位常常是人浮於事,讓人感覺工作本身毫無意義,主要的精力都在搞人際關係。

毫無個人時間的工作。所謂8個小時工作時間邊界被模糊,沒有下班準信甚至沒有節假日的概念,個人的時間幾乎被吞沒,生活就是工作。

沒有方向感的工作。上司或者老闆的領導水平不夠,讓人感覺無所適從沒有方向,不能集中精力幹一件事情,時間長了總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實際上每一代進入職場的年輕人,都會遭遇相同的職業難題,比如人際關係,工作上手和組織融入等問題,然而這一代的年輕人對於工作卻賦予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他們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為看重自己個人價值的實現。

個人價值可不是單純指一份薪水,追求個人價值感的人,會更看重一份工作幹得開不開心,老闆是否與自己三觀相符,和團隊的配合是不是默契,個人空間是否被尊重、理解等等。

這些無法被量化的東西,恰恰就是我們能不能愛上一份工作的軟性指標,它們帶著一種溫暖的力量,讓我們感覺到自己不是流水作業的工作機器,而是個有血肉有情感的人。

因此安穩無憂、碌碌無為、侵佔個人時間的工作,都會被劃分為對生命的極大損耗,為了避免繼續耽擱自我,離職常常成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年輕人不想上班,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二、趁年輕,多賺點錢

到了我們30歲這個年齡,身邊很多同事都辭職了。

不是跳槽,而是直接創業,自己一個人開工作室或者合夥一起做公司。

有的和親戚去搞水果批發了;有的自己開律師事務所工作室;從事製造業的同事,聯合之前的銷售,從客戶那邊拉點單,一起搞起了小作坊;會寫作的開自媒體公司,做線上教育;就連那些水電工,都拉個小團隊一起搞裝修。總之,大家都在靠個人能力混飯吃,不再願意上班了。

仔細想想,我們周圍的人,確實都在往這方向發展,個體崛起的時代真的來臨了。

有人說,現在大學生一出來就9000左右的工資,在北京租個差不多的單間要5000,日子照樣過得緊巴巴。王健林也說過,什麼清華北大,都不如膽子大,事業是闖出來的,哪有算出來的。再高的學歷,在職場上也賺不了多少錢,還不如自己出來闖,哪怕累一點,苦一點,工作時間長一點,只要能賺到錢,哪怕一年賺幾十萬,也比上班強啊!

現在,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而且大家已經不再相信,等老了可以依靠社保、退休金過日子了,還有可能沒那個命活到領退休金的那一天,所以大家想趁年輕,多賺點錢。

那麼,我們在職場上月入過萬,很多人都已經到了瓶頸期,再跳槽也漲不了多少薪水了,有些體制內的員工,三年都沒漲工資,這在物價飛漲的今天,是多麼恐怖的事。

還有人,為公司付出那麼多年,好不容易爬到一定的職位,萬一公司倒閉或者哪天老闆找好了備胎,把你換了,面臨失業,可能再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了。

在這樣極度焦慮的情況下,每個人都不得不為自己的未來,提前做準備。大家已不再滿足朝九晚五,沒有驚喜也沒有可能性的工作方式,他們在尋找新的機會。

年輕人不想上班,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三、積極選擇:自己給自己打工

從“為別人打工”,轉變成了“為自己打工”。基本可以分為這麼幾類:

1. 創業

這類人中男生居多,他們大多目標性強,不喜歡被條條框框約束,不一定性格外向、有領導力,但大多不受約束、渴望財務自由。

創業比較適合那些有一定人脈資源和獨立想法,並且抗壓能力較強、接受充實忙碌狀態的人。至少我身邊創業的人中,沒有過得輕鬆的。

2. 開店做生意

我身邊開店做生意的朋友中女生居多,她們開的店也多在餐飲行業,並且她們都有一個同樣做實業的男友或老公,兩人一起打理店鋪或擴大生意門類。

可能很多人好奇開店的起步資金有多少?在這個互聯網盛行、傳統行業叫衰的年代,開店到底能不能賺到錢?

開店對一個人的資金積累要求較高,如果完全拿自己的錢去開店的話,風險還是挺高的。

年輕人不想上班,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3. 自由職業

自由職業也是一種職業,它更多依賴於一個人的某項特殊技能,基本上那些能靠自由職業生活的人,在自己的專屬領域都有一定人脈資源且極其自律。

但混得好不好,就是一個仁者見仁的問題了。

4. 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也是新時代的產物。斜槓青年,即同時做著好幾件事的年輕人。時代正在變得越來越多元,互聯網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變得更加便捷,遠程辦公和線上工作的便利性使一個人擁有了同時做好幾件事的可能性。

身邊那個白天看上去默默無聞的同事,也許下班以後會在家繼續搗鼓一些別的酷炫事情。

想要單純依靠朝九晚五的工作實現突破式地財富增長太困難了,拿現在最熱門、薪資最高的程序員來說,勤勤懇懇、不分晝夜,冒著提前禿頂和猝死的風險賣力工作十來年,可能也不過年薪百萬,這還是混得比較好的那一撥人。

可一百萬可以在北上廣做什麼呢?不夠市區一套房的首付。

這個時代讓人心碎之處在於,它讓個體為實現自我奮鬥,但奮鬥卻不必然實現自我。

在時代風潮變化之前,多學種姿勢自我防禦,總歸是不會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