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乡风:小磨香油(散文)

浓郁乡风:小磨香油(散文)

我们这个地方出两样特产:桐木和香油。桐木是泡桐木。每到春来,枯灰的泡桐枝上便绽出一串串风铃一样淡紫雪白的花来。成千上万的蜜蜂在花间“嗡嗡”不绝,唱着一支千年流传的古歌。柔润的空气里浸透了一种甜腻,使劲吸口气,“咝哈”,香透了!泡桐树伐倒晒干,去枝留干,得到的便是泡桐木了,当檩条、做家具、斫琴为筝,端的是好材料。

香油便是芝麻油。有的地方叫麻油。我对这种叫法很不以为然。咋能叫麻油呢?像油菜子榨的油叫菜子油,大豆榨的油叫豆油一样,太平淡,太没有味道了!我们这个地方管芝麻油叫香油,一个“香”字,对芝麻油进行了定位——油中魁首也!

割倒麦,一场透雨过后,乡亲们将麦茬地犁一遍,耙实耙平,便开始种芝麻了。在我们这里,芝麻都是撒播的。一个人,提了笆斗,笆斗里是簸净的芝麻种,来到耙好的地头前,将笆斗往腰里一架,便开始撒种子了,手臂大开大阖,步伐错落有致,指缝间的芝麻粒像一阵金色的细雨落下去,钻进湿润的、黝黑的泥土里。这种撒播芝麻的播种方式潇洒极了,好看极了,播种的农人行走在长天厚土之间,有一种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韵律。这是劳动创造的美!

过不了几天,一平如砥的泥土里便钻出点点针尖般的新绿。阳光下,一眼望去,万头攒动,美极了。

芝麻的幼苗长得很快,到抽出两三片嫩叶时,便该间苗了。蹲行在铺满新绿的田野里,去弱留强,刈莠存良,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间掉的芝麻幼苗细细地洗去泥土,用盐揉了,等盐味渍透,便可以吃了。吃时滴上几滴香油(很有“煮豆燃豆萁”的味道),唇齿留香,那叫一个鲜。

浓郁乡风:小磨香油(散文)

到农历八、九月间的时候,芝麻成熟了。熟透的芝麻风一吹便会“唰唰”地往下掉芝麻粒子,所以,聪明的农人是不会等到芝麻熟透再收获的,一般都是在八成熟的时候便开始收割了。收获时,用一只手牢牢地攥住芝麻的梢头,另一只手把磨得风快的镰刀贴着根部轻轻一提,一棵芝麻便被“杀”掉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这里收芝麻都叫“杀芝麻”)。“杀”下来的芝麻被放在一条大布单子上,这样,即便芝麻粒子掉了也能收得起来。“杀”芝麻要的是慢功夫,毛躁了不行。我们这里有句俗话,叫“急性子不能杀芝麻”,说的很有些意思。

“杀”掉的芝麻棵子被泡湿的麦秆捆了,叫芝麻捆,三个一斗,放在扫净的场院里晒。秋日头晒一天,到傍黑时,人们便铺了布单子磕芝麻。一手倒掂芝麻捆,一手拿个笤帚疙瘩在芝麻捆上轻敲。细小的、心形的芝麻粒便从晒裂了嘴的芝麻梭子里落在布单子上,“哗哗啦啦”下一阵金色细雨。

收下的芝麻晒干簸净,便能磨油了。磨芝麻油,需要用一种特制的石磨,我们这儿叫油磨。油磨比面磨小得多,里面的纹路也细得多。因为比面磨小,也叫小磨,用这种小磨磨出来的芝麻油,便是小磨香油。

磨香油是一门手艺,想学磨香油,没有关系是不得其门而入的。小时候,我们庄里有位磨香油的老汉,长我一辈,我叫他老辛大爷。在我的记忆里,老辛大爷每天骑一辆油渍拉乎的旧自行车,车后架上用驮筐装着两桶香油,敲着卖香油的特制木梆,“梆梆梆”,走村串户地卖香油。老辛大爷有七个儿子两个闺女。老辛大爷就是用磨香油挣来的钱,风风光光地嫁了两个闺女娶了七房儿媳。

每当闻到一阵馥郁的浓香时,我们便知道老辛大爷又开始磨香油了。

浓郁乡风:小磨香油(散文)

磨油时,将炒好的芝麻倒在小磨上,吆动拉磨的小毛驴,带着眼罩的毛驴便“咯噔咯噔”地迈开碎步,绕着磨道转起圈来。一会儿,磨缝里便有深棕色的油浆流出来,流到磨架下面的大铁锅里。这时,附近的小孩子们受到香味的引诱,便会跑过来看热闹,看小毛驴不知疲倦地围着小磨转圈圈,看“沥沥拉拉”从磨缝里流出来的油浆在大铁锅里越聚越多。

铁锅从磨架下拉出来,里面盛着磨好的油浆,油浆里要兑烧开的水,术语叫“兑汗”。据说,这“兑汗”大有讲究,关系到一“料”芝麻的出油率。这个“料”,是有固定斤数的,十八或者二十斤,到现在我也没弄清楚。

开水和油浆充分搅拌后,老辛大爷便会用两块说圆不圆,说扁不扁的木头垫在油锅下面,“咣啷咣啷”,一下一下有节奏地晃动油锅,要不了多久,浆面上便会飘出一层亮汪汪、鲜嫩嫩的香油来,用特制的油提子提出来,倒在油桶里或者灌入油瓶中,这便是成品的香油了。

近年来,见过很多用机器制浆、机器晃油的卖油郎。在小区门口,一辆机动三轮车上安置着一套磨油的家伙什儿,机器开动,油浆流出来,香气四溢,引来许多买香油的大娘大嫂。这种油,我吃过,也很香,可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种味道在里面。

老辛大爷已经去世很多年了。前几天回老家的时候,碰到他的孙子卖油回来,说他儿子过段时间要结婚,让我到时候回去喝喜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