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墨寿金石——安阳博物馆藏金石拓片展》在京开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7日讯 2018年11月7日,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河南省安阳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纸墨寿金石——安阳博物馆藏金石拓片展》专题展在京开幕。该展览通过展示34组中国古代碑刻、青铜器的拓本,展现我国从商代到唐宋汉字发展演变的历程,介绍拓印这一中国独有的传统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辉煌与灿烂的中华文化。

《纸墨寿金石——安阳博物馆藏金石拓片展》在京开幕

开幕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金石学是一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学问。“金”就是铜器,指有铭文的铜器;“石”是石刻,指有文字的石刻。金石泛指中国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等,广义上还包括简牍、甲骨、玉器、砖瓦、封泥等器物。《墨子·兼爱下》曰:“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读位)后世子孙者知之。”因各种原因,作为载体的金石难以完整保存下来,拓印技术和拓本的出现延长了金石的流传和寿命,使金石所承载的文字得以传承至今。

《纸墨寿金石——安阳博物馆藏金石拓片展》在京开幕

拓印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拓印,是用纸墨将碑刻、器皿上的文字、图案清晰复制下来的一种方法,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承1000 多年的传统技艺。因从原物上直接复制而来,拓本被称为“下真迹一等”,历来为世人所重视。至迟在唐代,中国古人就已发明拓印的方法,并逐渐延伸到各种器物类别。拓本不仅成为许多早已散失毁坏的碑刻、青铜器得以保存至今的重要载体,而且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虽然今天的摄像、摄影等技术不断进步,但是拓本的历史、文化价值仍无可取代。

《纸墨寿金石——安阳博物馆藏金石拓片展》在京开幕

金石拓印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此次展览,精选安阳博物馆藏34组共计64件古代碑刻与青铜器拓本,其中部分为近年来新入藏石刻文物的拓本,如东汉熹平元年严巨昭残碑拓本、北齐薛修义墓志拓本、北齐宇文长墓志拓本、北宋韩琦墓志拓本等,具有较高的书法与历史文化价值。东汉熹平元年严巨昭残碑,是安阳地区继东汉安阳残石四种之后,汉代碑刻的又一新发现,很可能是目前已知汉碑中独一无二的商人之碑。薛修义墓志是豫北地区出土北齐时期最大的一块墓志,全篇体现了魏碑字体向楷书转变的重要阶段,并可印证互校《北齐书》、《北史》中的内容。北宋韩琦墓志,文字长达6160个,记录了韩琦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重要事件,也是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的官员墓志。同时还展出了安阳博物馆馆藏商代部分青铜器的全形拓,展现拓印技术的独特魅力。

《纸墨寿金石——安阳博物馆藏金石拓片展》在京开幕

拓印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该展览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临时展厅举行,届时观众凭有效证件进行(免费)参观,并可以参加木板拓印制作的现场体验,领略拓印这一中国古老技艺的风采。展览将展至2019年2月28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