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希望以散文的书写呈现个人创作和蒙古历史相命相依的风貌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这首由席慕蓉作词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可谓是草原歌曲中的经典。即便我们不是草原儿女,也会被歌词中蕴含的浓郁乡愁所感染。席慕蓉是蒙古族人,出生在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她自幼随父母辗转重庆、上海、南京,最后到台湾,之后又去欧洲留学。每换一次环境,孤独便增加一重,她只好通过写诗来抒发重重寂寞。

席慕蓉希望以散文的书写呈现个人创作和蒙古历史相命相依的风貌

呼伦贝尔草原风情

席慕蓉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席慕蓉以诗情闻名于世,但其散文温柔款曲,寓意隽永。席慕蓉曾说,“绘画是我的理想,诗是我的痴狂,至于散文,则是我的生活笔记,且行且注记,作为对自己生活的纪录和整理。”

这本《写给幸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是席慕蓉亲自编选的散文精选,记录了作者对爱情、乡愁、人生、艺术等的感悟和思考。席慕蓉认为,每个生命,都有他不同的选择与不同的向往,有连他自己也无从解释和抗拒的乡愁。作者在后记中特别谈到一匹蒙古马历尽艰辛,从越南跨越大江大河、崇山峻岭,独自回到蒙古草原主人身边的故事。既然马对于故乡都有一种近乎执着的痴恋,那么作为蒙古人来说,席慕蓉滋生乡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席慕蓉希望以散文的书写呈现个人创作和蒙古历史相命相依的风貌

内蒙阿拉善左旗,草原,马头琴,艺人,少女。

本书共分《生命的滋味》《异乡的河流》等七篇,从早期的《初为人师》《写给幸福》,到初履蒙古大地的感动,到追忆父亲生平的《异乡的河流》,再到写给蒙古族的《聆听大地》《乡关何处》,诗人虽自谦“细碎波光”,但其庄严感性的姿态,其实蕴涵生命流离的史诗,波澜壮阔,感人至深。我们可以从她早期的灵动诗意到中期的睿智淡雅,再到晚期的家国情怀,一路追随诗人的真挚笔触,体悟生命的丰盛美好。

席慕蓉希望以散文的书写呈现个人创作和蒙古历史相命相依的风貌

席慕蓉——“永远的苏力德”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开讲

以散文《写给幸福》为例,文章仅两千来字,分为翠鸟、喜鹊等五个小节,所涉及的场景包括庭园、学校美术馆、医院、火车,这些场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却有着同样的主题:那就是热爱生命,怜惜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这些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作者把它看成是生活中的一种幸福。而在每一小节的末尾,作者刻意营造了一个角色“你”,似乎是对恋人的倾诉,又似乎是作者的呓语。“不管是对一只小小的翠鸟,或是对那结伴飞旋的喜鹊;不管是对着一颗年轻喜乐的心,或是对着一棵亭亭如华盖的树;我总会认真地在那里面寻你,想也许会在,怕你也许已经来过了,而我没有察觉。”

席慕蓉希望以散文的书写呈现个人创作和蒙古历史相命相依的风貌

安徽亳州: 喜鹊登枝万亩桃园

席慕蓉极为看重散文,希望以散文的书写,呈现个人创作和蒙古历史相命相依的丰饶风貌。整个人类的生命就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们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们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们的来临、我们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们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让我们跟随席慕蓉的文字,在激动与澎湃,辗转与彷徨中从容地品尝这生命的滋味。(彭忠富/文;10月21日《羊城晚报》刊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