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內科常用的自身抗體檢查及其臨牀意義

肾内科常用的自身抗体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自身抗體是B細胞針對自身抗原成分所產生的對自身組織或器官起反應的抗體。自身抗體分為器官特異性和器官非特異性自身抗體,可以針對細胞內成分,也可以針對細胞外成分。

器官特異性抗體主要針對特殊的組織或器官抗原成分,導致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抗胰島素抗體導致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抗甲狀腺微粒體抗體導致橋本甲狀腺炎等,這些抗體因為與腎內科的關係不大,我這裡不再贅述。

器官非特異性抗體主要針對細胞核或細胞漿,可以對所有組織器官發生反應,引起系統性自身免疫疾病,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類風溼性關節炎、系統硬化症等,這些疾病又可以導致繼發性腎損害。

自身抗體的產生可能是病原微生物(細菌、病毒等)與自身成分之間存在相同的分子結構而誘發交叉免疫,也可能是某些感染因素使自身抗原變性,免疫系統對這些暴露的新抗原產生自身抗體。

自身抗體致病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它究竟是自身免疫疾病的“原因”還是“結果”,目前尚有不同的看法。

與腎內科相關的自身抗體主要包括:

抗細胞核成分的抗體(抗核抗體),包括抗雙鏈DNA抗體、抗Sm抗體、抗Scl-70抗體、抗Jo1抗體、抗Ro抗體、抗La抗體等;抗細胞質抗體,包括抗中性白細胞細胞質抗體(C-ANCA、P-ANCA)、抗心磷脂抗體;抗細胞膜抗體,包括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抗細胞外抗體,包括類風溼因子、抗瓜氨酸蛋白抗體。

一、抗核抗體(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

泛指抗各種核成分的抗體,是一種廣泛存在的自身抗體。ANA的性質主要是IgG,也有IgM和IgA。ANA可以與不同來源的細胞核起反應,無器官特異性和種屬特異性。ANA主要存在於血清中,也可存在於其他體液如滑膜液、胸水和尿液中。

1、抗DNA抗體:包括抗單鏈DNA(ssDNA)抗體和抗雙鏈DNA(dsDNA)抗體。抗dsDNA抗體是診斷SLE最重要的自身抗體。約80%的SLE抗dsDNA陽性,高滴度對抗體對診斷SLE具有高度特異性,此外,抗體滴度還與SLE的嚴重程度相關。

狼瘡腎患者腎小球也存在抗dsDNA抗體,提示該抗體也參與了腎臟的病理損害。因此,抗dsDNA抗體有助於SLE的臨床診斷、瞭解活動程度以及判斷預後。

抗ssDNA抗體陽性見於SLE,陽性率70%~95%,尤其是合併有狼瘡腎。還可見於一些重疊結締組織病、藥物性狼瘡和慢性活動性肝炎等,但不具備特異性。

2、抗可提取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 ENA)抗體:

針對血清中一組水溶性、可使用鹽水提取的核抗原成分的抗體。ENA中不含DNA,對核糖核酸酶敏感。此類抗體種類繁多,並且不斷有新的抗體被發現。涉及的疾病有SLE,系統硬化症,多發性肌炎,皮肌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乾燥綜合徵等。

(1)、抗Sm抗體:該抗體從一名Smith姓的患者血中首次發現,故名。主要針對RNA-蛋白質複合物的抗體,對診斷SLE也具有高度特異性,但陽性率只有15%-30%,亞裔和非洲裔陽性率比白人高。可能是SLE的一種回憶性抗體,故在非活動期亦可檢出。若將抗dsDNA和抗Sm抗體同時檢測,可提高SLE的診斷率。

(2)、抗SS-A抗體和抗SS-B抗體:由於此兩種抗體與乾燥綜合徵(Sjogren’s syndrome, SS)相關而得名。前者也稱抗Ro抗體,後者也稱抗La抗體。兩者的抗體同時存在,是SS的特徵性抗體,後者對SS更為特異。抗SSA和抗SSB陽性的病人常有血管炎、淋巴結腫大、白細胞減少、光過敏、皮損、紫癜等臨床表現。

(3)、抗Jo-1抗體:針對組氨酸-tRNA合成酶。與皮肌炎關係密切。雖然僅25%-30%皮肌炎患者該抗體陽性,但具有較高的特異性。

(4)、抗Sc1-70抗體:針對DNA拓撲異構酶I。與系統硬化症關係最大的抗體。

(5)、抗核糖核蛋白(U1-RNP)抗體:SLE和系統硬化症患者血清中可出現U1-RNP,是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的特徵性抗體。

(6)、抗組蛋白抗體(AHA):目前已經發現組蛋白抗原可分為5個亞單位:H-1、H-2A、H-2B、H-3、H-4,主要見於SLE及藥物性狼瘡。SLE病人血清中的抗組蛋白亞單位抗體檢出率順序為:抗H-2B、抗H-1、抗H-3、抗H-2A及抗H-4,以抗H-2B和抗H-1為主,並與SLE的活動性有關。

3、抗核蛋白抗體:核蛋白抗原(DNP)由DNA和組蛋白組成。由於DNP抗原存在不溶性和可溶性兩個部分,可分別產生相應的抗體。不溶性DNP是形成狼瘡細胞的因子;可溶性抗原存在於各種關節炎病人的滑膜液中,其相應抗體也出現於RA病人的滑膜液中。

二、抗細胞質抗體

1、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ANCA)

是一種以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胞漿成份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主要分兩型:

(1)、胞漿型((c-ANCA):相應靶抗原為絲氨酸蛋白酶(PR3),主要見於韋格納肉芽腫(WG)。活動性WG患者在病變尚未影響到呼吸系統時,cANCA敏感度為65%,當患者已出現呼吸系統、腎臟損傷時其敏感度達90%以上。其他cANCA陽性的疾病還有壞死性血管炎、微小多動脈炎、結節性多發性動脈炎等。

(2)、核周型(p-ANCA):相應靶抗原為髓過氧化物酶(MPO),主要見於顯微鏡下多血管炎、Churg-Strass綜合症(變應性肉芽腫血管炎)和少免疫沉積型節段壞死性腎小球腎炎和新月體腎炎。

pANCA不如cANCA具有診斷特異性。相對而言,pANCA患者的血管炎病變程度重,常有多系統損害。

ANCA對於血管炎疾病的鑑別診斷及預後估計均有價值,而且是疾病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病人發病(復發)時,ANCA滴度均升高。有研究表明,c-ANCA在血管炎復發前2-5周可升高4倍。

2、抗心磷脂抗體(anti-cardiolipin, ACA):是一種以血小板和內皮細胞膜上帶負電荷的心磷脂作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主要包括IgG和IgA和IgM三類。ACA與內皮細胞和血小板結合,造成血液的高凝狀態;與紅細胞結合造成溶血性貧血。抗體陽性常見於:

(1)自身免疫性疾病:SLE(陽性檢出率高達70%~80%,尤其是狼瘡腦病)、類風溼性關節炎(RA)的硬皮病等;

(2)病毒感染:如腺病毒、風疹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感染;

(3)血小板減少,急性腦血管病等。

三、抗細胞膜抗體

腎小球基底膜(GBM)由IV型膠原、層粘連蛋白、纖維粘連蛋白和蛋白多糖組成,與肺泡基底膜成分相似,二者具有交叉抗原性。

抗GBM抗體是抗腎小球基底膜病的特異性抗體,抗腎小球基底膜病包括急進型腎小球腎炎和Good-Pastue綜合徵(肺出血-腎炎綜合徵)。抗體陽性的患者約有50%病變侷限於腎臟,另外50%有腎臟和肺部病變,僅有肺部病變者罕見。此外,抗體陽性還可見於藥物誘導的間質性腎炎。

四、抗細胞外抗體

1、類風溼因子(RF)

類風溼因子是一種以變性IgG 的Fc段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一般實驗室檢測到的RF是Ig M抗體。因最先在類風溼關節炎患者血清中檢測到,故名。

RF對類風溼關節炎(RA)的診斷很有意義,陽性率為70%-90%。不過,約1%-5%的健康人群體內存在RF,老年女性更高,所以,即便存在RF,甚至是高滴度的,也不能作為診斷RA的特異性依據。

約70%以上的慢性活動性丙肝RF陽性,而且滴度也高。

高滴度的RF提示嚴重的RA。RF陽性比陰性的RA病人更容易發生進行性、侵蝕性關節炎並導致關節功能受損,尤其可能合併關節外併發症。

高滴度RF的RA病人預後差。

RF在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中的檢出率很高,RF陽性支持早期RA的傾向性診斷,如對年輕女性應進行RA和風溼熱間的鑑別;而對非活動期RA的診斷,需參考病史。但RF也像ANA一樣,並不是RA獨有的特異性抗體。在SLE病人均有50%RF陽性,在其他結締組織病如SS、硬皮病、慢性活動性肝炎及老年人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陽性率。

2、抗環狀胍氨酸多肽抗體(CCP抗體)

抗CCP抗體是針對環狀聚絲蛋白多肽片段的自身抗體,以IgG型為主。抗CCP抗體是類風溼關節炎高度特異性的抗體,陽性率為51%,特異性>96%,較類風溼因子的特異度67-81.7% 高得多。

抗CCP抗體不僅是RA的早期診斷指標,而且也是鑑別侵蝕性、非侵蝕性RA的靈敏指標,CCP抗體陽性者較抗體陰性者通常出現或易發展成更嚴重的關節骨質破壞。聯合檢測RF和CCP抗體,將明顯提高診斷的敏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