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成都浣花溪畔有個文學聖地,那就是詩聖杜甫的故居——杜甫草堂。杜甫草堂於我是故地重遊。“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心中默揹著以前在上學時背過的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來到杜甫草堂。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早在唐末,韋莊就在遺址上重建草堂,今天的杜甫草堂早已不是杜甫當年那簡陋不堪的茅屋,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杜甫當年“誅茅初一畝”的草堂故居,已成為今天供人們瞻仰、憑弔“詩聖”的紀念性建築群,由於它既是詩人的故居舊址,又具有紀念祠堂的性質,因此整個園林與建築風格古樸典雅,建築格局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主體建築從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都在這條線上,兩旁以對稱的附屬建築相配,其間又有溪流索回,小橋相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重肅穆,又清幽雅潔。

茅屋

遊覽草堂不能親眼目睹杜甫寫出不朽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怎麼講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為了彌補這個遺憾,使大家更好地領略當年杜甫的生活環境,杜甫草堂博物館於近年重建了一個“茅屋景區”。推開咿呀作響的柴門,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簡樸茅屋,就是依據杜甫詩歌的描寫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時的格局恢復重建的“茅屋”。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大廨

從草堂進入是大廨,安放於大廨廳中央的杜甫的銅像以較為抽象和誇張的藝術造型,來表現詩人飽經憂患的一生和他憂國憂民的情懷。詩聖上身直直挺立著,身材精瘦,目光憂鬱、髯須飄逸。駐足凝視,這是一尊感人至深的塑像,透過塑像那單薄贏弱的身骨,杜甫一生飽經憂患、貧病交困、鬱郁不得志的不幸經歷,便已歷歷如在眼前。再看他那低首捋須、沉思苦吟的神態,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更是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工部祠

因杜甫曾作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工郎,故稱杜工部,祠由此得名。工部祠門前及門兩側懸有楹聯,聯曰:“自許詩成風雨驚,將平生硬語愁吟,開得宋賢兩派;莫言地僻經過少,看今日寒泉配食,遠同吳郡三高。”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並有杜詩傳人陸游、黃庭堅陪祀。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少陵碑亭

工部祠的東邊有一間小小的茅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人們常常將其作為茅屋的象徵。內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其筆力渾厚,筆姿秀潤,為果親王允禮所題。杜甫草堂何以叫“少陵草堂”呢?“少陵”本為地名,在西安市南長安縣,那裡原是古代杜伯國的舊地,杜甫遠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那裡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們也就稱他為“杜少陵”了。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史詩堂

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的中心建築,廳堂中央安放著杜甫半身銅像,銅像兩側是朱德同志撰寫的對聯:“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這副對聯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大雅堂

取名自《詩經》大雅的大雅堂,堂前正中立了一尊杜甫銅像。他雙眉緊皺低著頭,好像坐在高處俯看腳下。雕塑取材於杜甫離開成都後的悲慘晚年。那時候杜甫漂泊在今天的川東,他坐在江崖上,俯視著腳下的流水,他看到的情景有詩云:“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以連環畫的形式展示了杜甫一生的主要經歷,形象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杜甫草堂是紀念性建築與園林景觀相結合的成功典範,漫步其中,隨處可見石刻詩文,字裡行間足以表露出詩人的情懷。中華傳統,士大夫總有一份心懷天下之志,更何況出身於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這是詩人身居茅屋憂患、仁慈對天下人的悲憫情懷,這種舍我精神,千百年來一直令後世感動不已。我們在這裡不僅可以瞻仰憑弔詩聖,表達心中的敬意,還可以返璞歸真,發思古之幽情。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