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優美的音樂,背景竟如此曲折,近百年長盛不衰

這首優美的音樂,背景竟如此曲折,近百年長盛不衰

小編有聽音樂習慣,家裡購置了不少CD音樂光盤,閒暇時泡一杯茶水,靜靜地欣賞各種佳作,真是人生一大享受。小編經常喜歡聽薩克斯演奏家肯尼·基演奏的一首曲子,名叫《Spring Breeze》,旋律非常優美,畫面感極強,隨著音符跳動,你能感受到美景呈現,春風拂面。不愧是大師,把這首曲子演繹的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如醉如痴。有時在大街上也能聽到這首曲子,應該說喜歡的人不在少數,小編覺得這首曲子一定是出自哪位名家。有一次偶然聽收音機介紹一首曲子的背景,才知道這首曲子的中文名是《望春風》,才知道這首曲子還有這麼多的故事。

這首優美的音樂,背景竟如此曲折,近百年長盛不衰

《望春風》詞作者是李臨秋,曲作者是鄧雨賢。

李臨秋1909年出生於臺北牛埔莊,李臨秋父親本為富商,後因故家道中落。1924年,李臨秋受親戚介紹進入永樂町永樂座戲院擔任職員。1932年,他以閩南語為兩部上海電影《懺悔》《倡門賢母》填了兩首同名廣告歌曲的詞。雖然該歌詞只是為了吸引民眾前來觀賞電影,沒想到頗受歡迎。之後,有感於臺灣社會被封建禮教捆綁,女子只是生育工具,表達與追求個人情感是大逆不道,如花少女只能默默承受工具的命運到老到死,為給臺灣少女們爭取發言權,為女性打抱不平,他根據小說《西廂記》中 “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描述的少女情懷,創作了知名歌曲《望春風》的歌詞。之後他還創作了“四、月、望、雨”中的《四季紅》。他就職的永樂戲院被拆後,他就退休在家不再創作。僅於1977年發表《相思海》,這首歌也是他的最後知名遺作。李臨秋先生1979年逝世於稻埕老家,享年69歲。為了紀念李臨秋對臺灣本土歌謠的貢獻,2009年12月臺北市政府於大稻埕公園樹立了李臨秋公共藝術紀念雕像,這也是臺北第一座文化名人雕塑。

這首優美的音樂,背景竟如此曲折,近百年長盛不衰

鄧雨賢1906年出生於臺灣省桃園縣龍潭鄉名門望族,15歲時進入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就學,24歲時遠渡日本學習作曲。在臺語流行歌曲之中,有所謂的“四、月、望、雨”,指的便是《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臺語歌謠,這四首臺語歌謠在當初面世之時都曾造成一時轟動,甚至達到大街小巷人人傳唱的地步,即使時間已然經過數十年之久,它們仍然在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不時地被記憶著、歌詠著。而這些充滿臺灣特有情調,讓人一聽便難以忘懷的悠悠旋律,全都出自於鄧雨賢一人之手。鄧雨賢35歲時,因日本實行皇民化運動所有漢語歌曲全遭禁唱,便辭去工作回到老家在國小任教, 39歲時因病去世。1984年6月1日,鄧雨賢的半身紀念銅像被正式安置於今日桃園縣龍潭鄉波光粼粼的龍潭埤畔,這座銅像是第一位臺灣本土音樂家的紀念銅像,縱觀鄧雨賢的一生,或者真可說是「人生有限,藝術永恆」之最佳寫照。

這首優美的音樂,背景竟如此曲折,近百年長盛不衰

《望春風》自問世以來,廣為臺灣民眾喜愛並傳唱。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為廣徵軍夫,將該曲改填為日語歌詞《大地在召喚》,把優美的旋律改為殺氣騰騰的軍用進行曲,宣揚所謂偉大的“大東亞共榮圈”,妄想用一首歌曲把臺灣同胞綁在日軍的戰車上為日本充當炮灰,真是糟蹋了這首優秀歌曲。

歷史走過了85年,這首歌曲一直是臺灣最受歡迎的臺語流行歌曲、臺灣歌謠之一,2000年,一項由臺灣官方與民間媒體舉辦,超過220,000人參與的《歌謠百年臺灣》活動中,該曲獲得最受歡迎老歌的第一名。

這首音樂有多個版本,有歌曲版本,許多歌手都唱過這首歌,如鄧麗君、鳳飛飛、甄妮、陶喆等,有吉他和薩克斯演奏版本,還有輕音樂版本。聽過這麼多版本,小編認為,還是薩克斯演奏版本的好聽,你覺得呢?

這首優美的音樂,背景竟如此曲折,近百年長盛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