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們靠什麼治癒癌症?

最近和幾個朋友一起伴讀由菠蘿著作《癌症·真相:醫生也在讀》,該書行文通熟易懂,為一篇癌症科普讀物,建立對癌症的初步認知。大家一般談癌色變,就像“死亡”一樣,敬畏而害怕,讀完本書,我想尋找癌症真正的殺手,會是誰,在哪兒?

未來我們靠什麼治癒癌症?

中醫有沒有可能治癒癌症?

書中中介紹中醫的免疫療法,其實我自己也親身經歷過中醫對病症的治癒,那時候我家孩子咳嗽,持續了很長時間,特別是西藥用了很多,都不見效果,最後通過鄰居介紹用了一個老奶奶的膏藥給貼好的。當時情景如果不是熟人介紹,我可能進門轉身就會離開,老中醫屋裡只有膏藥,而且只有一種膏藥,無論咳嗽,感冒都可以貼,破舊房子裡更談不上衛生,作為理性的理科生沒有實際的數據讓我相信。

未來我們靠什麼治癒癌症?

相比較於中醫,為什麼西醫更值得信任,美國FDA 測試雙盲大數據測試,大家知道有一種藥叫做安慰劑,也就是通過強大的心理效應治癒病人,我們聽過很多,當醫生告訴患者,檢查錯誤的時候,患者所有表現出來的病症立刻痊癒。黃渤電影《殺生》中,當所有人對黃渤撒謊,他已病入膏肓,最後他真的就病了。所以藥效的好與壞,必須戒除心理作用,也就是在患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測試出的數據才可靠。

未來我們靠什麼治癒癌症?

再說大數據測試,學過統計學的都知道,如果我們在樣本數據不夠的情況下,我們得出來的結論往往是失真的,拿簡單的拋硬幣遊戲來說,如果你只拋3次,可能結果是全是正面,也可能全是背面,如果就此時斷言,5月4日拋硬幣肯定是正面或者反面,那結論肯定是錯誤的。看似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在我們的中醫裡卻沒有數據做支撐,偶爾巧合小樣本數據當成了靈丹妙藥。記得小時候得過腮腺炎,當時有不少土方,比如拿鍋灰敷在患處,拿秤砣的繩子煮水喝等,這些貌似還有根據,《本草綱目》裡介紹,拿個石頭在村口岔路口扔出去,看似簡直慌妙至極,因為腮腺炎只要過半個月,無論你做任何事情都會痊癒,也就在此時,無論有任何“靈丹妙藥”都會有效。

未來我們靠什麼治癒癌症?

這就是我不敢相信中醫的原因,沒有科學的方式驗證,完全靠巧合。

西醫有沒有可能治癒癌症?

比爾蓋茨提出“更具創造性的資本主義”中提到:商人不可能真正的去治癒癌症,商人會研究出第二個“糖尿病”,能夠維持現狀,卻不能治癒,這樣每個病人能成為可持續的“奶源”不斷輸出。即使有新的技術能夠徹底治癒,那些大的藥企會破壞性收購這些公司,然後雪藏這些技術,以保證目前的利潤,所以西醫也不會治癒癌症。

未來我們靠什麼治癒癌症?

未來治癒癌症的方向?

目前癌症的多變性,以及治療藥物品種的單一,導致很多癌症藥物只能適用很少的病症。也就是說醫生也在碰運氣,每個人都是小白鼠,也許會成功,也許會失敗,只能把命運交給上帝來決定。這裡不能說醫生不道德,拿生命來開玩笑,是因為我們人體是一個巨大的黑箱,至於裡面具體是什麼,如何運行都是未知的,只有通過輸入條件,輸出反饋的形式,來進行實驗。

在斯皮爾伯格的《世界大戰》裡,最後外星人戰勝了地球上最強悍的人類,卻死在地球上微生物的手裡,這個對手看不見,看不懂,不僅僅是外星人,包括一起生活這麼年的人類,甚至都不知道有多少微生物陪著我們。

未來我們靠什麼治癒癌症?

那麼人工智能有沒有可能打敗癌症呢?我想這個可能性是有的,我們不再害怕浩瀚的數據,只要我們不斷積累數據模型,海量數據都是我們的工具。IBM公司與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合作開發的Watson for Oncology(WFO)。WFO整合了雜誌文章、國家指南、醫院最佳實踐、臨床試驗和教科書中的多種數據,可以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模式和機器學習模式從醫療記錄中提取和訪問結構化的、非結構化的數據,以提供癌症治療選擇。WFO還可以在17秒內,閱讀3469本醫學專著、248000篇論文、69種治療方案、61540次實驗數據、106000份臨床報告,並根據醫生輸入的病人指標信息,最終提出優選的個性化治療方案。Watson制定的腫瘤治療方案的水平已經可以和頂級專家們媲美,一致性高達90%以上。

未來我們靠什麼治癒癌症?

某一個具體的問題的時候,即使再有經驗的專家,也有可能把握不了這麼廣大的,浩如煙海的文獻。如果有人工智能的話,對這麼多茫茫煙海的臨床數據和臨床研究,能夠和患者具體特徵相結合,從而給出一個比較好的建議。

未來我們靠什麼治癒癌症?

如果長時間沒有解決的一個問題,那麼解決問題肯定不是從這個問題角度出發,問題的解決辦法一定在另外一個領域,另外的角度,這就是你無法在問題產生的層面上解決問題

。這就像你無法造出一個更快速度的馬,無法把紙質書籍的質量減輕到零,只有跳出問題,你會發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